生于卫国,学于魏国,商鞅为何最终选择在秦国变法?

纵横百科 84 0

  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秦帝国》自开播以来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改革家商鞅的政治才华与人格魅力,商鞅与秦孝公的相遇相知和互相成就,令观众久久难忘。一句“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又点燃了多少人的家国情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各地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为增强国力,纷纷开始实行变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变法,让齐国称雄称霸;越国的范蠡改革,让越国顺利消灭吴国;魏国的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霸主。细数历次变法,其中最彻底、影响最大的要数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是一个有谋略、有远见、有决断力的政治家,战国初期的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要全面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商鞅为何选择在秦国变法呢?

  据《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原本是卫国皇室庶出的公子,因为是庶出,所以只能算是个没落贵族。而他之所以没选择卫国,主要还是与卫国的实际情况有关。

  卫国国都原是商朝遗址,周公旦平定武庚和管蔡治乱后,把这块土地封给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因康叔执政有方,卫国也曾辉煌过,其实力位居各诸侯国之首。当初,周平王因骊山之乱东迁时,卫国也曾出兵相助。第十八代国君卫懿公继位后,痴迷养鹤,荒废政务,卫国也由此日渐衰落。

  公元前660年,狄族入侵,卫懿公战死,人民或死或逃,战后全国只剩百姓五千余人。虽然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得以重新建国,但其国土丧失大半,已沦落成一个弹丸小国。这样一个国家,商鞅根本无法施展拳脚,所以他才去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魏国,在魏国丞相公孙痤门下任中庶子。

  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候,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在位期间启用李悝为相,改变旧制,实施变法,魏国得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诸侯国。商鞅师从李悝,深受法学派影响,李悝的著作《法经》更是为商鞅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魏国丞相公叔痤深知商鞅有治世之才,能堪当大任。公叔痤在临死之时将商鞅举荐给了魏惠王,建议魏惠王任命商鞅为丞相,并且要“举国而听之”。魏惠王时期,魏国正呈鼎盛之势,若商鞅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魏国很有可能会称王于天下。可是,魏惠王听后却不以为然,觉得一个小小中庶子突然成了大魏国的丞相,岂不让人笑话,所以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如果说卫国实力太弱,尚不可取。那么魏国对商鞅来说,就是取之不得。商鞅深知进行彻底的变法势必会遭到各方势力的阻拦,如若没有一个坚决支持变法的君主,那么变法很容易中途夭折。魏惠王根本不相信商鞅有治国之才,又怎么会全力支持他变法呢?

  恰在此时,秦孝公的一则求贤令震惊天下士子。秦孝公先是细数穆公伟绩,追忆秦国昔日辉煌,转而坦然斥责后几任秦国君主的不作为,致使秦国日渐衰落,最后言辞恳恳,广求贤人以期恢复穆公霸业,并承诺以高官封地作为奖赏。从此求贤令,商鞅看到了孝公的真诚以及对人才的渴望,想要彻底变法、实施改革,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君主么?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在宠臣景监的引荐下见到了秦孝公。前两次见面,商鞅先以尧舜禹的帝王之道说服秦孝公。秦孝公听后只觉昏昏欲睡,事后景监问此人如何,孝公生气地说“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在战国时期,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迅速壮大国力,依靠军事扩张来拓展领土,商鞅的帝王之道并不适用。孝公深谙此理,听了商鞅的两次论调,心里才断定此人不可起用。见时机已到,商鞅再请景监帮忙引荐,这次商鞅直击重点说秦国应以王霸之道强国。此语正中秦孝公之心,二人促膝长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商鞅的前两次试探,正是他选择君主的关键一步。变法之路艰险漫长,君主对变法的决心是变法成功的重要保证。三次见面,既是商鞅选择了孝公,也是孝公选择了商鞅。

  商鞅选择秦国,除了君主秦孝公有坚定的变法决心外,还跟秦国自身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秦国祖上为赢姓部落,虽早已建国,却一直没得到周天子的认同。公元前771年,周室王朝因立储之争爆发骊山之乱,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至洛邑。事后论功行赏,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领土赏赐给了秦国,至此秦国才首次被列为正式的诸侯国。

  秦国位于今陕西、甘肃一带,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且与西方少数民族戎狄相邻。正因为处于不利之地,商鞅才认为秦国更有破釜沉舟彻底变法的决心。无后路可退,便能一往无前、不顾生死,变法才有更多胜算!

  秦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另一方面的益处,它的东边有太行山脉,南面有秦岭这个天然屏障,再加上函谷关、潼关这些天险,造就了它易守难攻之势。闭塞的地理环境让秦国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文化和礼俗,同时也给予秦国带来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而这更有利于变法的长期推行。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皆以宗法制为君王继承的传统。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室因储位之争的内斗,但同时也增加出现昏君的可能。秦国远在西陲之地,长期与敌戎为邻,宗法观念薄弱,素有立贤不立长传统。正因为如此,秦国极少出现昏庸之君,历任君主皆好贤求治,知人善任。纵观列国,多数变法都因君主更替而功败垂成,所以一个好的君主更替制度更有利于变法的长期执行。

  商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创造出了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成功帮助偏居一隅的秦国一统六国。秦国虽弱,但君主秦孝公有着坚定的变法决心;秦国虽偏,但地势易守难攻,可为变法提供相对安定的环境;秦人宗法制观念薄弱,君主更替对变法的影响更小。可见,商鞅选择秦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此实乃上策。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