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为何要主动退位?两者有何关系?

纵横百科 45 0

  赵武灵王改革之后,之所以要退位,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构造出一个二元权力制度。

  赵武灵王希望,以后的赵国,由他来领兵打仗,抵御外敌,甚至是对外扩张。他的大儿子和他一起打仗,继承他领兵打仗的衣钵。而他的二儿子,则是老老实实做他的国君,只负责处理内政,对赵国进行系统的改革。

  只可惜,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体制之下,这种构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来赵家父子之间,误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那场著名的沙丘宫变。

  对于赵武灵王禅位的这个说法,网上曾经有很多人说,是因为他改革成功之后飘了,或者脑子坏掉了。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了解赵国历史的说法。退一万步讲,一个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让整个国家强大起来的君主,这样的君主,会是一个脑子不清醒的人呢?他的做法,或许看似荒诞,但背后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

  想要理解赵武灵王的禅位的真实目的,我们得简单来捋一下之前赵国的历史。

  大约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一百年之前,历史上发生了那场三家分晋事件,然后赵国就开国了。

  赵国刚开国的时候,还是赵武灵王爷爷的爷爷,赵烈侯在位。

  而接下来,赵国开国之后,首先进行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是以当时赵国的相国公仲连为首,同时也称之为‘公仲连改革’。这场公仲连改革,和魏国的那场李悝变法,几乎是同时代的事情。

  但问题是,对战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几乎都知道李悝变法,却很少有人知道公仲连变法。

  这是为啥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魏国的李悝变法成功了,公仲连改革失败了。或者准确来说,是当时赵国的技能树点歪了。

  赵国和魏国开国之后,之所以要第一时间进行改革,就是因为当时各国的统治者,基本上都看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随着冶铁技术成熟,传统的奴隶制社会体制在崩溃。各国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但问题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国家成功进行过改革和变法,所以,到底该怎么改,谁都不清楚。

  不过显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魏国选的这条道路对了。而赵国这边,公仲连虽然对官员考评、财政收支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他的这些改革,并没有动奴隶制体系的根本。所以,公仲连的这场改革,基本上就没什么效果了。

  但在当时赵国统治者眼里,他们是进行过改革的,而且还是最早进行改革的。

  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魏国因为改革的方向对了,所以迅速强大了起来,成了中原第一霸主国。而赵国因为改革方向错误,所以接下来就开始持续衰落了。偏偏对于赵国的衰落,赵国的统治阶层还搞不清楚原因。

  明明我们也进行了改革,为什么我们就无法强大起来呢?

  在赵国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他国家见到魏国通过变法,彻底强大起来之后,也开始纷纷效法魏国,直接照抄魏国的制度。所以后来我们会发现,其他几大强国主持变法的人才,比如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最初其实都是来自于魏国。

  而赵国这边,直到几十年之后,秦国那边商鞅变法都已经顺利完成了,才终于后知后觉,意识到是自己没有像魏国这样变法,所以导致了国家在衰落。这个时候的赵国,就传到了赵武灵王他爹的手里。

  赵武灵王他爹,也是一个狠人,一生都在征战。靠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再加上当时几大强国,都在忙着合纵连横。赵武灵王他爹,总算是让赵国在不断衰败的路上,暂时停了下来。而且,后来随着魏国衰落,赵国一时之间,倒是开始有了在北方崛起的迹象了。

  但同时,当时的赵国高层很清楚,这种崛起,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

  当时赵国的强大,其实只是军事上的强大。所以后世有些历史学家,就将其称之为‘古典军国主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可以通过对外战争获取资源,然后反哺国内,最后国内进行系统的变法改革。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呢?直接照抄魏国或者秦国的制度,走当年秦国的老路,先对内进行变法,然后再对外扩张不行吗?

  还真不行。

  因为当时主要的几个强国,都已经结束了变法。人家已经开始玩合纵连横那套游戏了。如果赵国想先变法再扩张,其他国家根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只要赵国敢变法,就一定会触动国内的利益集团,然后国内就会内乱。再之后,其他几大强国,就会利用赵国内乱的机会,趁机直接瓜分了赵国。

  所以,赵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先把所有技能点,都点到军事方面,让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大,至少让其他国家不敢欺负自己,然后赵国才能安心对内进行改革。

  以上这些,就是赵武灵王即位之前,赵国的历史背景了。而这些历史背景,也将从根本上,直接决定赵武灵王登基之后的很多选择。

  首先,赵武灵王他爹去世比较早,导致赵武灵王十五岁就登基了。据说赵武灵王刚登基的时候,秦齐楚燕魏五个大国,各自派了一万精锐去吊唁,当时大家都已经打算直接瓜分赵国了。多亏了赵国人比较团结,赵武灵王也比较聪明,而且他爹还给他留下了很多靠谱的大臣,所以最后才度过了难关。

  而接下来,赵武灵王上位之后,就开始沿着他爹的思路,继续走所谓的‘古典军国主义’了。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赵国开始专心向北发展,同时开始和韩国、秦国等国家交好。利用各国合纵连横的机会,给赵国营造出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古典军国主义’这条路,只不接受战败的。一旦赵国对外扩张战败,国内瞬间就崩了。所以,当时赵国一直避免和其他大国交战,而是想要专心欺负北边的小国。

  当时在北方草原上,匈奴还没有形成政权,北方也就只有林胡和楼烦这种小势力。在赵国面前,他们都比较弱,比较好欺负。

  而接下来,在赵国不断北扩的同时,赵武灵王就逐渐发现,原来游牧民族骑马打仗的方式,也很值得借鉴。以往中原各国打仗,都是把骑兵当成辅助兵种,步兵和战车才是主流。但是赵武灵王在北扩的过程当中,却逐渐意识到骑兵的强大,开始把骑兵转变为主力进攻兵种。

  所以,再之后,就有了胡服骑射改革。

  对于赵国来说,不是因为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才让国家强大了起来,更不是赵国人单纯换了身衣服,国家就强大了。而是在国家扩张过程当中,突然发现骑兵的好处,然后整个国家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

  胡服骑射改革完成之后,这时候的赵国,至少在军事力量方面,已经非常强大了。到了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所以接下来,赵国就可以开始考虑内部改革的事情了。

  但问题是,想要改革,哪有那么容易呢?

  想要改革,首先需要一个懂改革的人才。比如商鞅或者吴起这样的大才,只要有一个,赵国就能顺利完成变法了。但问题是,当时的赵国,没有这样的人才。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赵国或许也可以像当年秦国那样,直接发布求贤令,然后商鞅这样的人才就来了。但问题是,当时几个大国,都想保持变法的优势。所以,赵国只要敢发布这样的求贤令,其他国家就可以趁机把间谍派到赵国。

  这该怎么办呢?

  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赵武灵王自己去秦国或者魏国看看!只有赵武灵王自己看过之后,知道秦国是怎么运行的,回来之后,赵国自然就可以快速照抄秦国的制度,然后迅速变法了。

  但问题是,当时赵武灵王想去外国学习,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带着军队去,那就等同于开战了。而如果只带少数随从,估计又会被直接扣押,然后当成人质。就在不久之前,楚国的那位楚怀王,就刚刚被秦国扣住了,所以赵武灵王不可能犯这个错误。

  如此一来,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悄悄去了。

  作为一个国君,想要悄悄潜伏到其他国家去学习,这显然有点离谱。别的不说,一旦赵武灵王被认出来,然后被人抓住,那赵国这边就彻底崩了。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赵武灵王就最好的选择,就是在自己走之前,给赵国选出一个新王。

  如此一来,就算日后赵武灵王暴露了,甚至是被抓住了,但是这对于赵国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这个念头出现之后,赵武灵王就再也无法抑制住了。因为赵武灵王忽然发现,这个办法好像可以一举数得。因为他传位之后,就可以让赵国实现军政分离了。自己控制军权,安心在外面征战。然后自己的儿子在后方负责政务,全力实行内部变法,两不耽误。

   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赵武灵王的那个大儿子,也就是之前的太子,他的生母,是韩国的公主。之前赵武灵王为了搞外交,和韩国交好,所以就娶了韩王的女儿。但是如果赵武灵王要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个身份就很尴尬了。

  如果赵武灵王去了秦国,韩国趁机接着这个关系,在赵国搞政变,这该怎么办?退一万步讲,就算这种事情不发生,未来赵国变法完成,势必要向中原腹地扩张,到时候韩国就是首当其冲的敌人。有一个韩国王族血统的王子做赵国储君,显然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在这之后,赵武灵王废了自己的大儿子,改立自己的二儿子做储君。而接下来的两年里,赵武灵王给自己的二儿子,培养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政治团队,可以辅佐他治国理政。但同时,赵武灵王依然宠爱自己的大儿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教他领兵打仗。

  两年之后,等到老二的班底已经彻底成熟了,这时候的赵武灵王,直接禅位,让自己的二儿子做了国君,自己则是退休了。而赵武灵王退休之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逐渐在赵国淡化自己的影响力。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淡化之后,一年之后,赵武灵王乔装打扮之后,以使臣的身份,正式出使秦国。在出使秦国的过程当中,不但见到了秦国的风土人情,各种制度,甚至还直接见到了秦昭襄王本人。

  这种行为,显然是极为大胆的。

  这就是赵武灵王退位的真正原因。

  说到底,赵武灵王是一个太过自信的人,他的很多布置,都太过理想化了。他之所以要退位,就是想在赵国搞一个二元权力体系,自己负责军事,儿子负责内政改革。

  但可惜的是,这种设想,注定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来,就有了那场沙丘政变的惨剧了。一代明君赵武灵王,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围困了三个月,活活饿死了。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