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与祝允哲唱和《满江红》:南宋时期,三位热血将领曾结缘富阳

纵横百科 69 0

  我们一说到宋朝,想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宋六大家的文章风流,“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歌舞升平。但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向大家介绍三个与富阳有关的南宋爱国将领,他们一个生在富阳,一个住在富阳,一个死在富阳。

  (一)乞以全家保良将

  富阳银湖街道有座白昇山,山上长眠着一位南宋抗金将领。

  这个将领名叫祝允哲,字明卿,江山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文化人。祝允哲也继承了家学渊源,不负众望,在北宋元符三年,也就是1100年考中了进士。

  祝允哲一开始当的是文官,但是随着宋朝和金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他也开始转向了武官。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他担任武翊卫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也就是负责现在湖北这一带的军队管理工作。

  第二年,也就是1127年,北宋灭亡,岳飞率领军队退守到了长江一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祝允哲成为了岳飞的战友。两个人在战场上无数次出生入死之中结下了袍泽之情、刎颈之交。

  他们在前线拼命地打仗,但是有人在后面拼命地拖后腿。这个人就是秦桧。秦桧是投降派,一直嚷嚷着要议和,这让祝允哲很不爽。于是,在1131年,祝允哲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请求皇帝把秦桧给宰了。说,你如果不把秦桧给宰了,我们前线作战的将士们心寒啊。

  皇帝有没有听他的?没有。一道圣旨,把祝允哲调离战场,到潮州当一个推官。潮州在哪里?在广东。在宋朝的时候,那里是蛮荒之地。推官呢,是六七品的小官。祝允哲考中进士之后,当了三十多年的官,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对于祝允哲的这个遭遇,岳飞非常的同情,同时也希望祝允哲不要因为这件事情消磨掉自己的意志,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于是,岳飞就写了首《满江红》,寄给了祝允哲。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这个时候,是祝允哲最最苦闷的时候,收到岳飞的这首词,他非常的激动。读完之后,感慨万千。岳飞的每一个字都在祝允哲的心中激荡,久久不能平息。压抑不住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祝允哲提起笔,在纸上迅速地写下一首词,寄还给了岳飞。

  仗公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贲,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欲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这两首词,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飞的《满江红》的原型。

  《满江红》祝允哲在潮州当了十年的推官。一直到1141年,吏部尚书陈旦向宋高宗推荐祝允哲,说祝允哲“才品端伟”,应该官复原职。宋高宗可能也已经忘记了祝允哲这个人,见吏部尚书推荐,也没有考虑太多,就批了一个“同意”。


  得到官复原职的消息之后,祝允哲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连夜启程,马不停蹄,赶往临安。然而就在赶回临安的路上,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宋高宗居然把岳飞父子给抓起来了。什么罪名?莫须有。莫须有什么意思?就是可能有。可能什么?可能通敌叛国。

  这是怎么回事情?祝允哲对岳飞太熟悉,太了解了。岳飞怎么可能叛国?他心急如焚,急急忙忙写下一篇《乞保良将疏》,命人快马加鞭,送到宋高宗面前。

  夫中兴恢复之功,非岳飞而不可,而岳飞父子必非叛国之心者。若陛下有疑乎飞,臣哲甘以七十口家眷投入大理狱代,飞父子出征,使飞而能立功,则赦臣无罪;若飞而败绩,则诛臣家七十口肆诸市朝,臣亦快然无憾。

  1141年底,过年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十二月的二十九,宋高宗下旨,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大将张宪,在风波亭斩首,就连过年都等不及。

  这个时候,祝允哲正在富阳过年。他打算简简单单过一个年,然后就往临安赶。他还想着要赶去搭救岳飞,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宋高宗居然会在过年的时候杀岳飞。

  他刚刚赶到富阳现在的唐家坞时,突然得到岳飞父子遇害的消息。就像是被一个晴天霹雳打到了一般,从马上摔了下来,昏死过去。

  没有几天,祝允哲在悲愤中辞世,被葬在了富阳的白昇山,也就是唐家坞。他的后人为了守墓,也就定居在了这里。他的后人居住的地方,就叫祝家湾。

  (二)独领孤军将姓姚

  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征兵檄,未必将军死尉桥。

  这是金国皇帝完颜亮专门为南宋将领姚兴写的一首诗。

  一个是金国皇帝,一个是南宋将领。这两个人明明站在两个完全敌对的阵营,完颜亮为什么要给姚兴写诗呢?

  这里就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姚兴。

  姚兴可以称为“南宋版杨继业”。他虽然没有杨继业这么有名,但他的境遇简直就是杨老令公的翻版。

  姚兴字叔兴,河南相州人。相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说到相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抗金名将岳飞,岳飞就是相州汤阴人,他们两个是同乡。而且,两个人年龄也差不多,岳飞比姚兴年长两岁。

  姚兴从小习武,十八岁从军。宋高宗南渡,他随驾南迁,并定居在新城新安乡的石门山,也就是今天万市镇的槎源坞。所以,在《咸淳临安志》中,称其为“新城人”。

  (姚兴像)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背弃盟约,率二十万大军南侵,妄图一举吞灭宋国。姚兴率部在庐州的定林一带遭遇到五百金国骑兵,并与之发生激战,他身先士卒,击退金兵,活捉敌将女直鹘杀虎,声名鹊起,被称为“中兴之将”。

       姚兴又率部扼守和州要冲尉子桥。面对十万大军,金戈铁马,姚兴和他的三千部下却毫无惧色,深沟高垒,戒备严密,挡住金兵南进。

  而此时,姚兴的上司都统制王权却躲在仙宗山上,严兵自卫,饮酒作乐,毫无驰援之意。

  姚兴虽然前有强敌,后无援军,却坦然自若,越战越勇。金兵多次冲击,都被姚兴督率部众用弓箭火铳击退。

  金帝完颜亮得知前锋受阻,和州尉子桥一时很难攻占,就改变策略,决定派奸细潜入宋营。

  据《宋史》记载,“初,李二者,尝有私恩于(王)权,因得出入军中,往来两界贸易,间窃权旗帜遗金人。”

  汉奸李二将王权的军旗偷了出来,交给金人。数日后,金营派人穿着宋军号衣到尉子桥来见姚兴,假传都统制王权口谕,说姚将军已挫敌军锐气,正宜乘机率部出击,都统制有兵在后接应。

  姚兴见来人所穿号衣和所执旗帜不假,于是信以为真,即令副统制领一半部众坚守营寨,自己和两个儿子率一千五百人马出寨击敌。

  金兵将王权的军旗插在一座小山上,以诱骗姚兴。姚兴见到军旗,还以为是王权的援军,率部前去会合。等到了山上,这才知道中了敌人的诡计。他愤而砍倒军旗,于是那座山后人就称之为“倒旗山”。

  此时姚部人马已损失过半,金兵从四面围上来。姚兴见退路已被堵住,只得带着部众拼命冲杀,向都统制大营仙宗山方向突围。姚兴残部渐近仙宗山,指望王权派兵救援。不料王权竟然“置酒仙宗山上,拥群刀斧自卫,拒不救兴”。

  拼战到这时,姚兴父子都已负伤,部众仅剩三百余人,饥渴疲惫,且多人有伤。金军将姚兴所部团团围住,高喊:“投降免死!”在这生死关头,姚兴大义凛然,振臂高呼:“好男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岂可贪生降敌耶?”他带领残部浴血奋战,杀死金兵数十人。父子三人相继力竭坠马,为国捐躯。所部士兵全都战死,无人降敌。

  事后金兵犹心有余悸,说:“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完颜亮也对他的部将说道:“宋将多怯战,似姚兴者罕也。”

  事情传到朝廷,皇帝下诏赠姚兴为容州观察使,又特许他的后代三人为官,在他出生的村子建立祠庙。在今安徽含山县与尉桥相邻处,有一姚公庙,庙门上有一对联:遗恨不能擒兀术,论功应不下睢阳。这座庙所在的地方,后人名之为“姚庙镇”。

  姚兴的尸体被运回新城,安葬在东洲乡(今新登湘溪村),今姚兴墓与姚兴祠仍在。

  (杭州富阳新登湘溪村姚公祠)(三)独松关下忠魂归

      据康熙《富阳县志》记载,富阳县在南宋的最后一个进士名叫冯骥。

  据清《浙江通志》载:冯骥,字德父,富春人。性至孝,母病刲股和药以进。登景定进士,调安吉武康簿,有声,累迁大理丞。时元兵下襄樊,朝廷募豪杰为战守计,骥被荐协张濡守独松。元兵来攻,杀其渠帅。元将益兵捣之,濡遁,骥与弟骐力战死,赠集贤殿修撰。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兵南下。冯骥与何新之协助唐震守饶州。次年二月,城破,元兵“执牍铺案上,使(唐)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兄椿与家人俱死”。饶州被攻克之后,冯骥又临危受命,协助张濡镇守独松关。

  独松关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境内,南与杭州市余杭区境交界,北距城关递铺镇八公里。独松关与位于余杭境内的幽岭关、百丈关合称“独松三关”,是南宋京城临安北侧的主要屏障,有“杭州咽喉”之称。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天目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狭;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

  独松关是南宋王朝“国境线”上的重要门户,其重要性堪比明朝的山海关,在首都西北护卫着这个岌岌可危的朝廷,一旦关破,元兵可长驱直入到首都临安。

  十一月,元将阿剌罕举兵攻关,冯骥率部奋勇抵抗,杀其渠帅。无奈元兵源源不断地增援,而文天祥率领的援军却未能及时赶到。独松关被破,守将张濡“夜遁邻郡”,而冯骥则选择了留下来拼死抵抗。为了坚定丈夫的意志,冯骥的妻子谢氏在短兵相接之前即自杀,冯骥和他的弟弟冯骐也在随后的巷战中以身殉国。

  冯骥的侄子冯士颐是元代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弟子,与杨维桢“为昆仲交三十年”,杨维桢称其为“宋死节臣古先生之侄也”。冯骥家有藏书楼,名叫“来青阁”。杨维桢的另一位弟子张宪,曾到冯家做客,并登上“来青阁”,吟诗一首——

  独松关下忠魂归,明珠洲边楼阁飞。怪底青山在屋里,户牖自能吞翠微。神芝一朵荡胷舞,翠滴寒光湿秋雨。诸孙炙尽竹书青,从此襟怀小齐鲁。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