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坠机身亡后,在他家搜到一本泛黄小册子,毛主席看后百感交集

纵横百科 76 0

  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坐的飞机坠毁,林彪当场死亡。

  消息传来,毛主席心中百感交集,他没想到,最后,林彪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随后,工作人员进入林彪家中,对他的遗物进行了搜查,没想到,却意外找到一本泛黄的小册子。

  很快,这本小册子被送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后百感交集。

  物是人非

  这本小册子,是多年前毛主席送给林彪的。

  第一页,便是毛主席为林彪所抄写的《龟虽寿》,如今这本册子还在,可物是人非。

  林彪的去世,让所有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毛主席、周总理以及许许多多林彪曾经的革命战友,都很难抑制内心的哀伤。

  尽管林彪最后走到了一条错误的路上,可是,人们并不否认他的历史功绩。林彪对于新中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更让人们觉得可惜、可叹。

  毛主席和林彪初次见面,是在井冈山。

  那时候,大部队刚刚会师,毛主席听见年轻的林彪正在给部队的将士们讲:“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

  毛主席对其十分赞赏,他认为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少年,将来能够承担更重的责任。

  后来,林彪一步步成为名声响彻寰宇的军事天才,证明毛主席的眼光不错。

  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毛主席一直把林彪当做自己的重点培养对象。

  林彪出身于黄埔军校,这个出身在乱世之中,可以说相当耀眼。不过,林彪又和他黄埔军校同学们有些不同,因为林彪身上的天才光芒太盛,早就已经压倒了黄埔之中的大部分学子。

  因为在军事上超一流的素质,所以20岁出头,林彪就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将领。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更是让年轻的林彪名满天下。

  林彪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是一个军事方面的全才,无论战略眼光还是指挥艺术,他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他擅长指挥军队在运动之中作战,其研究出的战术方法,在多年之后依然是军事学院的经典。

  关于排兵布阵,行军打仗,林彪是专家,而对于混乱的战争形式,林彪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成为一个超凡军事家必备的素质。

  但糟糕的身体状况,却让林彪大受影响。

  1939年,他就不得不远赴苏联去养伤。对一个正值盛年的将领,这样频繁的伤病是很不利的,导致林彪的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当然,在苏联养病期间,林彪同样受到了苏联高层的欢迎。

  当时,斯大林曾经和林彪讨论过有关德军的军事行动问题,林彪的看法是:

  “您的元帅们的见解都很高明,但我认为不可过度看重马奇诺防线,因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就经常采用迂回后方,避免正面作战的方法。”

  斯大林对这个意见没有太过在意,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马奇诺防线牢不可破,德军一年半载大约想不到办法。

  可谁也没想到,最后,事情果然如林彪所料,斯大林想起自己当初的轻率,后悔莫及。

  往事如烟

  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的军事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逐渐升级的战争,林彪提出了“一点两面”、“四组一队”、“三三制”等著名的军事理论。

  这些理论在实战之中的应用,使中国军队的战斗水平远远超于国民党军队,甚至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美国军队。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高明的战术指挥,解放军即便装备不如敌军,却依然能够频繁的打胜仗。

  所以,毛主席对林彪始终是毫不掩饰的欣赏,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天才实在太难得了,百年不遇。

  当然,林彪最后没有把革命这条路坚持下去,造就了最后遗憾的结局,也让他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再难修复。

  林彪最后的结果,也许和他的性格经历都有关系,林彪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

  他1907年出生,在十大元帅中,他的年纪最小,可起步却神速。

  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了他一句精准的评价:“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

  这句话也成为了林彪一生境遇的预言。

  而林彪走上革命之路,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他的两位堂哥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著名的革命家,所以林彪从小就是在浓厚的新思想氛围中长大的。

  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做一些关于社会评论的文章,很有见解,备受老师的欣赏。

  不过,让老师们感到头疼的是,这个优秀的年轻人沉默寡言,不喜欢和人交流,如果他不想说话的话,可以保持一整天的沉默。

  当然,对于一个天才而言,沉默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缺点。

  1925年,有心革命的林彪考取了黄埔军校,那时候他已经入了党,参与了不少革命工作。

  在黄埔军校内,林彪的身份完全是公开的,他并不害怕复杂的政治威胁,而是堂堂正正的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行走在黄埔军校之间。

  有一次,林彪在课堂上做军事分析的时候,因为见解独到,引起了校长蒋介石的注意。

  蒋介石当时便有心把林彪招入麾下,甚至还特意把林彪叫到办公室来,承诺将来会给他一个体面的职务。这个承诺让林彪感到高兴。

  可很快,蒋介石就得知了林彪共产党员的身份。于是,他立刻把林彪划进了黑名单,之前的承诺也一笔勾销。

  林彪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彻底看破了蒋介石的虚伪面目。当然,这并没有耽误林彪发光发热,毕业之后,林彪便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加入了叶挺独立团。

  最初,他只是排长,但已经很亮眼了,他想了很多训练方法,让战友们啧啧称奇。

  后来,林彪所指挥的那个排成了有名的英雄排,因为他们作战异常勇猛,战术得当。而且,身为排长的林彪总是带头冲锋,很能鼓舞士气。

  互相欣赏

  1927年,林彪参与了南昌起义。

  在这场起义之中,林彪只是个配角,但他很快就会迎来自己的辉煌时刻。

  1928年,林彪来到井冈山,遇到毛主席,他的带兵才能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而之后,在井冈山的几次胜仗,也让所有人都折服于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就这样,林彪的官职越升越高。

  六年之后,他从当年不起眼的排长,成为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也成为了井冈山上最年轻的高级干部。

  “带兵要严,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这是林彪对于自己领兵风格的概括。

  在战士们的印象里,林彪总是不苟言笑,他的话依旧很少,不过打起仗来,却是又快又猛,令敌人闻风丧胆,若非这样,也绝对无法指挥一个大队伍的主力。

  当然,林彪性格上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有所凸显。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有句名言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这是毛主席曾经写给林彪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原题目叫做《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

  当时,林彪正沉浸在一种对革命的悲观情绪之中,这其实不是偶然现象。

  因为,毛主席是农村根据地的开创者,在毛主席之前没有一个国家走过这条路,苏联方面的中共中央更是始终对这个做法采取怀疑的态度。

  甚至在二月份,苏联中共中央给毛主席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表明,中国农村革命的前景是渺茫的,希望红军能够换一种路线,甚至希望部队能够分散开,寻求出路。

  这封信把队伍里的消极情绪点燃了。

  的确,人们不知道这条未知的路最后会通往哪里,年轻的林彪也不免动摇起来。

  褪去军事天才的光环,林彪也有着一个普通人对于革命形势的担忧,如果革命最终失败,那么红军又该何去何从?

  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了林彪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成熟的指挥官身上。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为此感到生气,而是语重心长的给林彪写下了这封信: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可想而知,对于正处在低谷的林彪来说,这封信很有力量,让林彪打消了对于革命的怀疑。

  还有一次矛盾,正发生在平型关大捷之前。在当时,林彪认为打运动战是可行的,八路军应该在平型关一带与阎锡山的正面部队进行配合,和日军展开大规模的作战。

  阎锡山

  可这个想法在当时是有些惊世骇俗的,我军当时的主要方针还是毛主席确定的,打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一旦打大规模的运动战,消耗可能极大,而且胜利未必会到来。

  毛主席考虑到,八路军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后方扩大根据地,所以不太同意这个意见,但林彪很坚持。

  其实,这个矛盾并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林彪从前线指挥官的角度再考虑,而毛主席则在考虑整个大战略。

  而最后,毛主席决定听从前线指挥官的意见,他做出了让步,同意林彪集中部分兵力,在平型关一带与日军进行对战。

  林彪也用一场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在平型关大捷之后,毛主席也修正了之前的战略,他表示,八路军的基本作战方针依然是游击战,但绝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主席和林彪,都是出色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矛盾代表着观点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往往能够促进军队的又一次飞跃进步。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矛盾冲突未必是坏事。

  遗憾结局

  当然,他们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一次冲突,发生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期间。

  攻打锦州是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只要拿下锦州,就能够对敌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可是,林彪对于这个方案是有意见的。

  因为,打锦州是个冒险的行动,军队长途奔袭,无法保证最终的结果。

  要知道,林彪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将领,这也决定了他的打仗风格,林彪本人是绝对做不出打锦州这个决定的。

  所以,在接到中央的命令之后,林彪同样表现的很犹豫,并多次提出不同的意见。

  可时间不等人,在林彪的犹豫之中,宝贵的时间白白流失,这让毛主席非常着急。

  于是毛主席代表中央给林彪发去一封措辞很严厉的电报,要求林彪必须拿下锦州,林彪这才开始行动。

  但不久之后,林彪又发回电报,表示敌人派来了大批援军,解放军此时人手不够。

  所以,林彪认为当下有两个方案,要么继续坚持打锦州,要么回师去攻打长春。

  林彪认为,第二个方案胜算更大。

  毛主席却坚决不同意,连发了两封电报。

  第一封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第二封说:“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在毛主席的连番催促之下,林彪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行动,虽然之前有所犹豫,但林彪不愧为军事奇才,只要一上战场便所向无敌。很快,锦州被攻克,东北大局已定。

  这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毛主席对林彪的欣赏达到了顶峰。尽管他们之间有过很多次争议,很多次分歧,但是,对于毛主席和林彪而言,那并不能算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当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50年代,林彪的身体每况愈下,于是,他不得不再次前往苏联养伤。林彪很受打击,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再为国家效力。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给他送来了这本写着《龟虽寿》的小册子,他借此勉励林彪,希望他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

  如同当年一次次的写信勉励林彪一样,多年过去,毛主席依然真诚的欣赏着这位学生。

  只可惜,故事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只有这本小册子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时光无法倒流,功绩无可磨灭,错误也无法挽回。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