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妾多年,死后亲戚不准走大门出殡,儿子一举挽回母亲尊严

纵横百科 48 0

  在封建社会抑或是民国时代,大家族都定有严格的宗法制。是嫡是庶,是妻是妾,这些身份必须明确划定,不同的身份享有不同的对待。因此,给人当了妾室的女人实际上非常可怜。她们不能像正牌妻子那样受到尊重,她们常常不得不看其他人的脸色,有苦也难言。

  清咸丰年间,有一位名叫谭钟麟的进士,他诞生在湖南茶陵一个大家庭。谭钟麟先后担任过南道监察御史,陕西布政使,两广总督等职务。曾受到朝廷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清末的顽固派,他的名气却不如自己的儿子。

  他的儿子是谭延闿,在谭氏家族中,谭延闿是为“庶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地位。第一,他是谭钟麟亲生;其次,他从小就很努力,父亲对其非常看重。1904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谭延颐中了会元。

  殿试前一考得第一叫会元,因为,殿试不除落,进来的都有进士名号,且殿试成绩往往受到外力影响,譬如人个人长相、个人气场、朝廷大佬们的意见、甚至帝王暗示等等,非是全然单靠学问论座次,所以会元公在读书人之间是相当有排面的,而殿试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在民间和场面上更受欢迎。

  根据民间说法,谭延闿之所以没有被钦点状元,纯粹是因为他出生在湖南,姓谭。

  903年甲辰会试,主考官四人分别为:协办大学士裕德(满洲正白旗人)、管学大臣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工部尚书陆润庠(江苏苏州人)、法部尚书戴鸿慈(广东南海人) 。按照清廷抡才大典的惯例,暗中有着“正大光明”的次序 ,“正”为裕德, 有权决定会元--第一名的人选; “大”是张百熙,他只有会魁--第二名的决定权 。

  谭延闿得中会元,说是阴谋,确也未必。何故,因张百熙推荐之后,该科会魁实为福建解元林志烜,众人嗟叹失去了末代科举连中三元的佳话(以慈禧七十大寿恩正并科加之末代科考,连中三元的吉兆,必取林)。然而已经拆卷,不能再更易。

  谭虽得中会元,在廷试时文章好、字也漂亮,原本点入三鼎甲问题不大,却因与谭嗣同同姓,惹得慈禧甚为不喜,最后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最后慈禧所点的状元刘春霖。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谭延闿都是成功的,父亲也很高兴,所以他的庶出身份对他来说微不足道,但母亲却不是。

  谭延闿其母为李氏,她并非谭钟麟的妻子,而是一个受人轻视的小妾,而且还是从丫鬟这个位置上来的。

  这种小妾一般被称为“通房”,比如“红楼梦”中的平儿和袭人,就分别是贾琏和贾宝玉的通房丫鬟。这种小妾也可算得上是名正言顺,是有手续的,能够被安上一个妾的头衔,但是地位却不高。

  尽管李太太为谭钟麟生了一个厉害的儿子,足以光宗耀祖,而且母凭子贵,但在谭氏家族的大家族中,依照规矩,李太太仍然每天都必须为这一个大家族充当使唤丫头。吃饭时,她必须站在桌子旁,把碗和筷子放在桌子上。她像女仆一样小心翼翼。如果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则会严厉谴责。

  谭延闿在这样一个老式思想的家庭中长大,他对这些封建制度感到特别不满。他努力上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改变母亲的人生。在他36岁时母亲去世了,家里的亲戚却仍然禁止她走大门出殡。

  甚至还有人站在族祠的大门前,专门为了挡住谭延闿。谭延闿愤怒地爬上棺材,让杠夫把他抬出大门,冷笑着说:“今日就当我谭延闿死了,你们让不让我从正门出去?”

  没有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谭氏家族个个面面相觑,都拿不定主意,最终他们不得不按照谭延闿的意愿行事。谭延闿用这种方法来维护母亲的尊严。他深受母亲经历的影响,后来他也只娶了一个妻子,叫方榕卿。妻子去世时,谭延闿不到40岁,但他从此终身不娶,只是专心抚养孩子。

  谭的墓在灵谷寺,灵谷寺中轴有无梁殿,为烈士祭堂,祭坛上的文字(好像是总理遗嘱)为谭所书。无梁殿后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公墓(已毁)。西边有戴笠墓(已毁),东面有第二公墓,后改成邓演达墓。后面(东北方)是谭延闿墓,保存完好,但后来被打开,尸体拖到后山了,这边革命小将一撤,那边家属哭哭啼啼来收拾残骸带走了(我是听中山陵老工人说的)。谭的墓不易找,深在公园侧后深处,确实精美,里面的汉白玉石雕都是从北京前清王爷墓上弄来的(估计是买,八旗败家子什么都敢卖)。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