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以盛产茶叶闻名于世界。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茶叶在中原的盛行大约要等到唐代以后。唐代以前,饮茶风气在东南地区较为流行,北方地区较为少见。直至唐朝,随着茶叶种植业的发展,饮茶之风才由南入北,在中原大地流行开来。
此后,周边少数民族也开始喜欢饮茶,茶叶就此成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贸易、外交谈判的一种重要物资。正因如此,自唐代开始,政府就开始推行一种“榷茶”制度。所谓“榷茶”,就是指政府利用行政机构实行茶叶专卖,控制茶叶向周边少数民族的自由流通。
这种专卖和禁止私茶出禁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为何从唐朝到明朝,中原王朝一直会采取这种政策呢?个中原因,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 以茶驭蕃的传统与明朝控茶政策的出台
1. 榷茶传统的起源与发展
《元史》记载:“榷茶之制,古所未有,自唐以来,其法始备”。正如上文所言,在唐代之前,北人少饮茶,茶叶并未作为中原王朝的重要物资而存在。因此,政府并未对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加以管控。
唐代以降,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茶叶贸易才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各地藩镇的坐大,唐朝中央政权亟需扩大财源,增加政府实力。于是,在唐德宗时期,户部侍郎赵赞上奏“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其一”(《旧唐书》)。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历代茶叶贸易收入统计来看,这种十分之一的茶叶贸易税率每年可以给唐朝中央朝廷增加40万贯的收入。由此可见,此时的茶叶贸易量已经颇为庞大。
与此同时,吐蕃贵族开始喜欢上饮用中原茶叶,唐朝开始在边境贸易中用茶叶换取吐蕃的马匹、牛羊等。从此,茶叶开始大量流入周边少数民族。
此后,边境的茶叶走私贸易也逐步发达。唐朝制定了一些惩治走私贩子的措施,不过,由于此时的吐蕃较为强大,唐王朝不敢明目张胆地禁止一切私茶贸易,此时的茶马贸易还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经济往来。
到了宋朝,由于宋朝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环绕,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所以,宋朝亟需用茶叶换取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匹,以此增强边境宋军实力。
与此同时,宋朝境内的茶叶生产有了巨大进步,年产量迅速提高。根据《宋史》记载,当时少数民族的许多民众都爱上饮茶,饮茶习俗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这导致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走私贩子的利润空间也一再提高。
如果宋朝还像唐朝一样不对走私贩子严加管控的话,势必会影响以茶叶换取战马的国家大计。所以自北宋开始,“(政府)置榷茶务,官自为场置吏总之……凡民鬻茶者,皆售于官,官给其日用饮食”(《宋史》)。也就是说,政府在边境设置了官营榷场,以此垄断了所有进出口茶叶贸易。
此时的茶马贸易已经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换取战马的军事价值,还具有羁縻外族的政治价值。
宋朝根据许多少数民族喜好饮茶的习惯,用茶叶笼络一些少数民族,让他们向宋朝称藩,成为宋朝外交、军事场上的帮手。正如《续文献通考所言》:“戎人得茶不能为我害”。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疆域扩展至北方草原,根本无需担心战马问题,对外族也无需羁縻,因此,茶马贸易就此废除,榷茶再次变为纯粹的商业行为。
2. 明代控茶政策的出现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实际上并未将所有蒙古势力全部消灭,残余的蒙古势力在草原建立了北元政权,成为明朝的边境大患。
此时,明朝的战马短缺问题成为朱元璋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朱元璋曾经说道“彼(蒙古)以数万(战马),我以数千,何以当之”(《明史》)。
朱元璋下令鼓励民间和官府养马,可惜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最终的效果都不理想。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又将视线投向了曾经被宋朝用来拉拢外族、换取战马的榷茶政策上。
恰好,明代的茶叶生产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茶叶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大量产出给予朱元璋使用茶叶控驭外族的底气。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说道“(榷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至夷狄之道……”。朱元璋充分了解唐宋榷茶政策的实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换取战马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茶马贸易羁縻外族。
为什么茶叶可以用来羁縻外族呢?明代大臣梁材所写的《议茶马事宜疏》就对此做了充分说明:“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所以系蕃人归向之心……酬之而使彼有所慕……壮中国之藩篱”(《明经世文编》)。
明朝北边的北元对明朝持敌对态度,所以,明朝就用茶叶笼络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从战略上完成对北元的包围。也正是因此,现代学者一般将明朝的控茶政策称作“以茶驭番”政策。
二、 以茶驭番体制的建构与效果
1. 官方垄断贸易的建构
如上所述,时至明代,茶叶与边境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明朝对茶叶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控,推行了专卖制度。
在这种专卖制度下,明代茶叶被分为官茶和商茶两种。据《清史稿》记载“官茶储边易马,商茶给引征课”。此时只有官茶才被允许用于进出口贸易,商茶只允许在国内流通。
即使是在国内流通的商茶,明朝政府管控也颇为严格,商人若要前往原产地购买茶叶,必须先向政府购买茶引,如果在没有茶引的情况下贩卖茶叶,就等同于贩卖私盐,罪行极重。
而在那些出产官茶的地区,如四川、陕西等地,私茶被完全禁止,茶商收取的茶叶必须贮藏在本地的官方仓库。
为了管理这些官茶,明政府特地设立了茶课司和茶马司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专门负责征收和贮藏内地运往西北、西南外族地区的茶叶。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行茶之地五千余里……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
由此可见,明朝在西部沿线诸州设置了诸多茶马司,几乎将所有靠近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都纳入到了明朝构建的茶马贸易之中。
正是因为官方建立了垄断性的茶马贸易体制,私茶贸易利润也水涨船高,私茶贸易悄然兴起。公元1397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十年,明政府曾告谕蜀王:“乌斯藏五千余里皆用之(指代饮茶),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茶……边吏议察不严,以致私贩出境”。
可知时至明朝洪武末年,私茶还是屡禁不止。为此,明政府专门建立了一套巡茶制度。在成化十四年(1478),明朝派遣御史一名“领敕专条理茶马,每岁一代,遂为定制”(《甘肃新通志》)。
中央派遣御史巡查地方走私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地方官员的官官相护和官商勾结,和现代的中央巡视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明代控茶发挥妙用
明代以前的历代王朝要在西北边境陈设大量军事力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明朝时期,利用这种茶马贸易,一方面,可以推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在茶马贸易兴起之前,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地方经济难以发展。在茶马贸易发展起来之后,就推动了该地的畜牧业商业化,变相刺激了该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茶马贸易的发展笼络了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隔绝了西北少数民族与北元势力联合反华的可能性。
茶马贸易满足了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用利益将少数民族拉拢到明朝这边,壮大了明朝的边境防御实力,同时稳定了边境局势,对于民族团结也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
从唐代开始,茶叶开始逐渐流行于中原地区,唐朝政府注意到茶叶的经济价值,首次建立了由政府管控的榷茶制度。与此同时,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贵族开始养成饮茶习惯,茶叶首次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物资。不过,此时的唐朝尚未意识到如何利用茶叶来笼络少数民族,巩固边疆。
时至宋朝,由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军事威胁,宋朝在唐朝的榷茶政策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榷场制度,用来笼络对外茶叶贸易,换取少数民族战马、笼络周边少数民族。
这种制度在元代统一后曾一度废除,在明朝赶走蒙古人后,由于蒙古人在北部草原继续存在,对明朝北部边疆带来巨大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复兴了榷茶制度,还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建立了系统的茶马司、巡茶制度。
通过茶马贸易,一方面朱元璋换取了少数民族的优质战马,提高了明朝军事实力;另一方面,明朝用茶马贸易笼络了西北少数民族,避免了西北少数民族与北元的结盟,堪称一箭双雕。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