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的归宿——墓葬(秦国及秦朝)

纵横百科 66 0

  先说几句题外话,前几天的文中(百年之后的归宿——墓葬(两周时期))讲到了两周时期的墓葬,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很多诸侯在墓葬的实际操作中并不严格按照周礼来,尤其是战国时,一些小的诸侯国也敢存在着很多僭越行为,大兴奢侈之风。比如,本该享用七鼎六簋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九鼎八簋,出土礼器共140多件,乐器即有钟、磬、鼓、瑟、琴、笙、排箫、篪(chí)等8 种,共125件,其中成套编钟多达65 件,还有其他精美陪葬品不胜枚举。此外战国时人殉现象减少,而普遍采用人俑来代替。

  曾候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秦人先祖一直到秦朝的墓葬。

  要说墓葬,我们要先聊一下秦人的迁徙史,《秦国和赵国的恩怨情仇(两周时期)》中我们说到了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最初落脚点在朱圉(yǔ)山,圉的意思是养马的地方,秦人祖上善于养马,后来也因养马发家,这在地名有所体现。朱圉山最早在《尚书·禹贡》写大禹治水时提到途经朱圉。朱圉山一般认为在甘肃甘谷县西南的朱圉山地区,为秦岭支脉。

  这片区域在秦人和戎人之间互相争夺,直至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灭邽、冀戎,设立邽、冀二县,以及后来的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才稳定在了秦人手中。位于甘肃省甘谷县附近的毛家坪遗址被认为是秦武公所设的古冀县县治所在,是否为秦人最初所居的朱圉山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个时期秦人的核心区域,在西犬丘(甘肃礼县)。

  一直到非子为周王养马成为周附庸,封于秦,而非子的兄弟成是嫡子,仍居西犬丘故地,秦人开始有了两块地。后西犬丘一支被戎人灭族,周宣王让非子的曾孙秦仲讨伐西戎并战死,又派秦仲的五个儿子(大儿子为秦庄公)带领七千人讨伐西戎并取胜,于是庄公领有西犬丘和秦邑二地,封为西垂大夫。

  《帝王世纪》秦襄公二年迁都汧(qiān)邑(今陕西陇县),秦襄公在犬戎之乱中护周有功,并派兵保护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并在名义上领有岐以西的土地。秦文公初居西垂宫(西犬丘),四年开始营造汧渭之会(汧渭之会应该与最初非子所封秦邑是同一地,史记中记载秦文公到汧渭之会狩猎时说“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获为诸侯。”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汧水(千水)和渭水交汇之处),并迁都于此,十三年的时候开始有史官记事。

  文公长孙宪公(史记中为宁公)都于平阳(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武公时开始有人殉。武公弟德公都于雍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关于雍城建都多少年有争议,有人认为肃灵公时都城在泾(jīng)阳,秦献公二年,迁都栎( yuè)阳。也有人认为当时局势混乱,肃灵公只是居住在泾阳而未迁都,而献公常年征战,在栎阳临时执政方便巡视边境。不管怎么说,雍城建都最少二百多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秦献公开始停止人殉。秦孝公十三年迁都咸阳(陕西咸阳市),一直到秦亡,历一百四十余年。如果认为争议的均为都城,那么从非子开始算秦人一共经历了九个都城,前后将近700年。

  秦人九都八迁示意图(多不严谨之处)

  墓葬一般是跟着都城一起变迁的,因此了解了都城的变迁史,陵墓的大概位置也就有了一些概念。据说秦人一共有四大陵园,西垂陵区(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雍城陵区(秦西陵,陕西风翔县南指挥乡三峙原)、芷阳陵区(秦东陵,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韩峪邵平店)和始皇陵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垂陵区最晚被发现,是秦早期陵区,已清理墓葬14座、车马坑2座。其中,中字形大墓2座,应属于秦国国君级墓葬。襄公、文公、宪公虽然已经迁都,但是最后仍葬于西垂陵区。

  大堡子山遗址

  由于仍在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雍城陵区的规模数据还在不断更新,截至2015年底的数据,共发现陵园14座、各类大墓49座,秦公陵区的总面积已扩至36平方公里,成为目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陵区面积最大、陵墓数量最多的一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公一号大墓,人殉186具,规模巨大: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虽被盗掘,仍出土了各类文物3000余件。新发现的14号陵园,有5座大墓,居中的大墓M45形制特殊,南北向、“丰”字形,南北全长242.7米,东西最大宽度56.8米,由于发现了“橐泉宫当”筒瓦残件,汉书中记载“秦穆公葬雍橐泉宫蕲年观下”,可能此处陵园与秦穆公有关。

  秦公一号大墓

  芷阳陵区已发现四座陵园,共发现亚字型墓3座、中字型2座、甲字型墓5座。《史记》记载,明确葬于芷阳陵区的有:昭襄王、庄襄王、悼太子、宣太后、孝文王、帝太后等六人。1号陵园应为秦昭襄王和唐太后的“茞陵”。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称皇帝。始皇陵区大家较为熟悉,也向来充满了神秘色彩。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整个陵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地宫中模仿真实世界,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史书中记载,秦始皇陵曾多次被盗,但经过勘探发现地宫未被盗掘。

  秦始皇陵

  秦陵兵马俑

  秦二世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规模较小。

  秦二世陵

  秦人墓葬一般为东西向,但也发现了雍城陵区14号陵园M45号墓为南北向这一特例,墓主人疑为秦穆公,由于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功劳甚伟,所以他的墓有异于常理可以理解,例如还采用了“丰”字形这一特殊形式。

  由于秦人与殷人同源,秦人早期墓葬有一些特点与殷人一致,比如西垂陵区和雍城陵区均存在着墓室中普遍留有二层台, 台上放置殉人,墓室底部设有腰坑, 坑内殉人或狗等。

  秦人早期与殷商一样,不树不封,据推测为襄公和文公墓的西垂陵区的两座中字形大墓,墓室开口以上覆盖有可能为回填土剩余的五花土,这是虚土,并未夯筑。而到春秋晚期,中原封土墓普遍存在后,秦人可能还未采用封土。穆公墓根据记载还由于“无丘垄之处”而被刘向看作“薄葬”的典范。考古发现的属战国早期及以前的墓也均未发现封土。有明确记载有封土的是孝公、献公的墓,被称为冢,开始有封土当会更早。而到了秦始皇时,封土高五十余丈,西汉冢墓中最大的茂陵, 还是低于始皇陵的规模。

  早期的秦公墓附近会分布许多中小型墓,表明秦公死后也要聚族而葬,而到了战国早期的秦公墓会在陵园和中字型墓周围设有壕沟,称作“隍”,与其他族墓区别开,以展示君权的神圣。到秦始皇时已经演变为突出地面的内外两重城垣。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秦墓上建筑的遗迹,应为祭祀的场所,战国晚期时,墓上建筑出现了仿宫殿建筑中“ 前朝后寝”的布局。

  秦人立国在周室蒙难之时,周王室已无力约束诸侯,秦人墓葬中僭越行为也比较普遍,比如秦公一号大墓中就是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黄肠:木材均为剥去树皮的柏木,木色淡黄。题凑: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且“木头皆内向”)。

  武公时开始有人殉,秦献公开始停止人殉。而史记记载,秦穆公下葬时使用了177名人殉,而当时的三位贤人,奄息、仲行和针虎在穆公生时已许诺随葬。使用人做牺牲是非常残酷的。最后,我们依然用一首诗经中的诗来结束。这首诗是春秋时秦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优秀人才——子车氏三子的诗。

  《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qián或zhēn)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