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本来一切气氛和谐美好,但是突然来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争论。
在仆射周青臣阿谀奉承完秦始皇之后,齐人儒生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郡县制是统一之初就确定了的,没想到近十年过去,天下还是愿意恢复百国林立的状态。
秦始皇恼怒不已,李斯趁机上言奏陈: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新。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建议,早就对天下反秦势力不满的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焚尽天下“犯秦之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情。
焚书事情波及很广,但受害最大最深的却是儒家。儒家经典古籍《诗经》、《尚书》等经典被焚尽一空,儒生不准聚集议论,开坛讲学。一系列的措施下来打的儒家只剩半口气。
为什么秦始皇对儒家这么狠?难道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吗?其实秦始皇还有他更深层次的考虑。
泰山封禅
儒生对秦始皇不恭敬早已有之,统一之初,始皇东巡,封禅泰山。不巧天降大雨,秦始皇淋成了落汤鸡,很是狼狈。但儒生却很不识眼色,出言讥讽秦始皇。
秦始皇恼怒,但他没发作,因为他要以最大的包容心获得原六国百姓的谅解,让大秦千秋万世都繁荣昌盛。
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无论秦始皇怎么宽容诸子百家的无情嘲讽,百家还是对秦始皇不感冒,其中就以儒家为代表性。
嬴政每发布一个法令新规,儒生们就聚在一起,借用儒家经典中的圣人言论疯狂抨击,毫不留情面。
如果只是小范围的聚集议论无关紧要,偏偏儒生们还煽动百姓。久而久之,但凡朝廷出新规,天下之人就极力排斥反对。
奏疏上来,嬴政也很是犯难,他想发飙,可他还在抱希望,认为只要时间足够,天下百姓最终就会理解他并且向他靠近。
这个幻想最终在始皇三十四年被打破,淳于越不合时宜的提议让秦始皇不再包容。他要动雷霆之怒了。
虽有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此时嬴政不想害人,他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是想用不那么激进的手段。
召令诸子百家典籍必须尽粪,可执行下来却是儒家受害最大最深。当然,这是也秦始皇想要的结果。
儒家为百家之首,从众极多,处处跟自己作对,影响极大。本着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秦始皇不打算放过儒家。只有制服了儒家,百家也就顺服了。
焚书
可这彻底得罪了儒生们,他们一边极力抢救私藏书,一边记述着始皇帝的暴虐。原山东六国百姓也都越发反感大秦。小规模起义时有发生。
嬴政不在乎,为了维护天下大统,他必须要在思想上有所作为。“焚书”只是一个照面。
两千多年过去,我们今人总是抨击始皇帝焚书是破新中华文化,是残暴不仁,却不知,如果他一味纵容文化上的分裂,也许我们的大一统思想永远不会存在。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