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为何自尽?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纵横百科 62 0

  曹操帐下谋士众多,最知名的有荀彧、郭嘉、贾诩、程昱等人,但如果说谁在曹操阵营中,发挥着像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的作用,那一定非荀彧莫属。

  荀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曹操的重用,不仅在关键时候给曹操献计献策,而且当曹操在外打仗期间,荀彧还常常坐镇后方,为曹操提供充足的粮草,为曹操处理内政,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曹操曾经称赞荀彧是他的张良。其实荀彧和诸葛亮一样,不仅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曹操和荀彧一起走过的很多岁月中,两人曾经有过共同的理想,也曾经相互欣赏,彼此视为知己,但是后来,因为曹操篡汉的野心一步步暴露,荀彧却还是一心忠于汉室,两人因为不同的理想渐行渐远。

  曹操选择独自站在权力的巅峰,不在乎群臣的议论,后人的评价;荀彧却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名节,所以他只能选择伤亡,用伤亡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理想。

  荀彧的家世和他在曹魏的功绩

  荀彧是东汉末年颍川人,颍川就是今天的许昌一代,今天的许昌是一个知名度并不算太高的小城市,但是在遥远的三国时代,颍川却是一个大郡,先后涌现出了以荀彧、陈群、郭嘉、钟繇、徐庶等为代表的众多英才,缔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荀彧所在的荀氏家族,又是众多世家大族中势力最强大的一个家族。

  荀氏家族在荀彧的祖父荀淑那一代就已经备受仕林中人的推崇,后来荀彧的父亲和叔、伯们又被当时的人们并称为“荀氏八龙”,都以才华著称于世。

  在这样诗书传家、官声显赫的世家大族中成长起来的荀彧,少年时便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

  荀彧眼见汉室衰微,便立志托身明主,辅助理想中的明主匡扶汉室。

  他一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与自己同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绍,并积极投靠袁绍,不料袁绍虽然因为荀彧的名声,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并没有采纳荀彧的建议。

  荀彧见袁绍手下谋士众多,却不能纳谏,认为袁绍并不是能够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于是又选择了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曹操。

  在官渡之战以前,荀彧的主要功绩是帮助曹操战胜了吕布。当时,曹操出兵攻打陶谦,陈宫和吕布在兖州反曹。

  吕布又和张邈等人事先串通好,企图用“假途灭虢”之计,假称自己是来帮助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谦的。

  众人都以为吕布是真心来相助曹操的,只有荀彧识破了陈宫的计谋。

  于是,荀彧派夏侯惇连夜截杀吕布的军队,先发制人,取得了胜利。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只留下很少的兵力镇守大本营,许多军士又暗中与吕布相通,如果不是荀彧当机立断,以少胜多,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事情之后,当时的豫州刺史郭贡又被吕布煽动,来偷袭曹操。郭贡来势汹汹,并提出要见荀彧,大家都认为荀彧去见郭贡太危险,劝他不要去。

  这时,荀彧又显示出他见识过人的一面:

  他敏锐地指出,郭贡只是一时受了吕布的鼓动,只要自己去见他,定能说服郭贡保持中立,只要郭贡不发兵,吕布就好对付了。

  面对荀彧身材有成竹的出城相见,郭贡反而心虚,不久就退兵了。在荀彧的有力支持下,曹操不久就击败了吕布。

  和荀彧相识之初的曹操,还是一个面临很多困境,一心想要发奋图强的热血英雄。

  荀彧为曹操规划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这个战略不仅让曹操有了明确的目标,也让曹操有了丰富的政治资本,为他日后网络大批人才,统一北方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正是这个战略,埋下了荀彧与曹操后来严重的分歧。

  曹操将天子这张王牌拿在手中,占尽了优势,这让袁绍心里很不痛快。于是,袁绍发动了意在吞并曹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期,袁绍兵精粮足,又有天下很多世家大族的支持,几乎没有人相信曹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时,又是荀彧给曹操详细分析了袁绍的缺点和曹操的优点。

  荀彧认为,袁绍外宽内忌,而曹操不拘小节;袁绍手下虽然人才很多,但是他的猜疑心也很重,而曹操是一个唯才是举,善于任用贤能的人。

  袁绍遇到新的机遇,总是犹疑不决,往往错失机会;而曹操往往能够打破陈规,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断。

  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军纪不严;曹操的军队管理得法,号令森严,将士们总是能够奋力伤战。

  袁绍爱慕虚荣,虽然声名在外,却不够务实;曹操虽然出身不够显赫,但是与人交往却能推心置腹,工作严谨务实。

  应该说,荀彧当时对曹操的这些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曹操自己都要打退堂鼓的时候,荀彧还在坚定地支持曹操,给予曹操充足的自信,这是很难得的。

  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后,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半年之后,还是面临着缺粮的危机。

  这时荀彧又给曹操提建议说:“这个时候,谁先退兵,谁就必然失败,我们虽然只有袁绍兵力的十分之一,但是屯兵的地方正好厄住敌军的咽喉,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局势的变化果然不出荀彧所料,不久许攸因为家人犯法,被袁绍惩处,来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许攸,大喜过望。许攸为曹操献计,烧了袁绍的粮草。这一战,袁绍遭到毁灭性的失败,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荀彧不但自己为曹操出谋划策,还多次向曹操举荐人才。

  曹操出于对荀彧的感激,也多次上书,为荀彧请功封赏。在曹操多次外出作战的时候,荀彧都镇守许昌,代替曹操管理内政,因而被人们称为荀令君。

  荀彧伤亡的原因

  随着曹操事业的发展壮大,他渐渐有了不臣之心。

  而荀彧虽然多次为曹操排忧解难,却始终认为自己和曹操是同事联系,他可以帮助大汉丞相曹操统一天下,却不愿意帮助曹操满足称帝的愿望。

  曹操也许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荀彧会是一个意志坚决的大汉纯臣,也许意识到荀彧的与众不同,还是有一些惜才之心,所以他和荀彧一度在一种心照不宣的状态中合作。

  最后,荀彧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曹操也已经在走向最高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荀彧就只能和曹操分道扬镳了。

  公元212年,曹操攻打孙权时,找借口将荀彧留在军中,军队行进到寿春,荀彧忧愤成疾,不久病逝。

  关于荀彧的伤,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食盒,荀彧看到后,就选择了离去。那么荀彧为什么会选择离去呢?

  曹操的上位有被众人推动的部分,也有曹操自己因为功劳很大,对最高权力有了更多欲望的原因。

  荀彧和曹操共事多年,他与曹操思想的分歧到曹操封为魏公的时候,已经无法调解。

  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把理想、信念、价值观看的比生命还要新的的人来说,当他意识到自己一心帮助的汉丞相曹操真的要篡汉时,他内心的痛苦一定是可想而知的。

  荀彧深知,此时曹操身边,已经聚集了大批拥护他篡汉自立的人,自己的反抗必然是无力的。

  尽管荀彧自己清楚,他和曹操只是同事联系,但别人早就把他当成曹操麾下的人了。

  荀彧走不出曹操的阵营,为了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他只能选择伤亡。

  有人说,曹操给荀彧送空食盒,也许只是在警示荀彧,如果不支持自己进位,就只能被罢官,丢掉饭碗。这当然也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曹操一向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过去,荀彧看错了曹操,在生命结束之前终于看清了。因为清醒,所以痛苦;因为清醒,所以绝望。

  荀彧之伤的启示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荀彧大部分时候,都还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认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似乎比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容易。

  荀彧恰恰是因为对曹操的认知并不清晰,才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如果论及综合才智与能力,荀彧不但完全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且一些方面还要高于诸葛亮,但是荀彧没有足够审慎,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性格阴暗面很多的同行者,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儿。

  当初,荀彧放弃袁绍,来投奔曹操,心中满怀着“兴复汉室”的理想,那时的他,一定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因为这个错误的选择,赔上了性命。

  但是,他又能怎样做呢?

  身为文人,身为士大夫,只能寄希望于依附一个有条件成就大业的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实现的主动权,大多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权力、面对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于理想化的追求,注定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只有无衣裸的人性和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才是真正的现实。

  有些选择,错了还可以修正,有些选择,错了便是一生!做什么事很新的,但更新的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做事。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