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靠骑射打天下?别听清朝皇帝尬吹!努尔哈赤起家靠的不是骑射
中,我给大家讲了一下努尔哈赤刚刚起兵时的主要作战方式,但上篇小哥因为顾及到篇幅太长,会影响到大家的阅读体验,所以没有深入的细讲,也没有结合史料,因此为了弥补上文的缺点,本文会给出相关史料和战例,喜欢大家会喜欢,多多关注支持。
正文
统一女真各部之前的努尔哈赤,他麾下的建州女真人骑马往往是以机动为目的,很多时候他们的战马都主要是作为代步工具使用,而因为活动区域多为山地和为了攻打敌对女真部落的山寨,努尔哈赤都是带兵玩步兵肉搏战。
自起兵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努尔哈赤都缺少真正的全能型骑兵(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各个兵种之间划分的也不怎么严格,许多步兵都骑着马赶路,然后下马作战,远远做不到弓马娴熟,就连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的弓箭,那基本也是步弓(长大),根本不是便于骑射作战的骑弓(短小)。但有时视战况不同,这些“骑马步兵”也会直接骑马作战,比如冲锋、追杀溃兵等,所以有时很难分清他们是步兵还是骑兵,有网友称他们为“龙骑兵”,我觉得这一称呼还挺符合他们的。
在努尔哈赤走上吞并其他女真部落发展自身的这条路上之时,爆发的大多数战斗里只有少量真正的骑兵(这里特指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参与,他的主力基本都为步兵,这不是努尔哈赤不想让自己的部下使用骑射战术,而是当时他部队里能骑射的人才太少,早期就连努尔哈赤和他的亲人兄弟都得骑马赶路,然后下马拿弓射人。
而努尔哈赤军中不但可以骑射的骑兵少,有时就连能做到骑马冲锋陷阵的“半吊子骑兵”也不多!有的努尔哈赤部下虽然骑在马上还穿着盔甲,却不愿冲锋陷阵,这主要是因为努尔哈赤刚起兵之时,军纪不严明的联系。
等到经历的战斗次数变多,经过的操练多了,各种军法、军令、军纪越来越严明之后,努尔哈赤的部下们才开始向专业化的军队转变,战斗技能被大幅提高,变得既能战也敢战了。虽然他们的骑术不见得多好,骑射也不一定掌握,但他们绝对敢向敌人发起伤战冲锋,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努尔哈赤早期征战的记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努尔哈赤都是用步兵一锤定音,有时他还让骑兵下马充当重步兵投入战斗,而关于建州女真靠步兵与敌人交战,并最终取胜的记录在《清太祖实录》上能找到许多。
比如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的浑河之战中,面对高达800人的敌军,麾下士兵不足100的努尔哈赤就是靠带领少量部下下马步战,给敌人造成不小的杀伤震慑了敌人后,才以寡敌众赢得了胜利。再比如,努尔哈赤征服自己的仇敌乌拉部时也是运用大量步兵和步兵决战的方式才击败了对方(乌拉部也是步兵):
“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见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诸王臣军士皆奋勇冲击,兀喇(即乌拉)兵遂败,十损六七……满洲兵乘势飞奔夺门,遂取其城。”
除了从战例上能看出早期努尔哈赤部下的作战方式外,从他们的武器装备、兵种和马匹数量,也可看出当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主角是谁,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1621年)左右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一牛录的马匹和骑兵情况为:
“每一牛录各养马四十匹,其馀马匹,皆行缴回。一牛录甲士百人,以十五人驻辽东,十五人驻海州,代理备御各一名,千总各一名,各率甲兵三十人,携喂养备用三匹马之非披甲人一名前往。其余甲士,倘有事发,四十匹马四十名甲士乘之,无马之甲士,毋得因无马而留于屯中、乃宜各携‘盾车’,随行于马兵之后。”
从这段来看,一个三百人的牛录中,甲士(穿铠甲的士兵)有一百人,他们总共分得了40匹马,而即使是按每人一匹马算,甲士的骑马率也才为40%,而此时整个牛录的马匹拥有率仅为13.3%,就这种马匹拥有率,努尔哈赤真算不了什么骑兵大户,比蒙古军队的马匹拥有率差远了。
而且实际上骑射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它的作用被特意夸大了,因为骑兵用的弓大都是短小的骑弓,其本身的威力、射程都不如步弓,很多时候骑射对敌方仅仅能起到演技扰作用!当对手同样是骑射手,或没有远程兵种的时候,骑射才能显得威力强大。
清廷单方面吹骑射真的不是因为他们骑射无双,骑射并不是无敌的,没有任何单一兵种在脱离其他兵种配合的情况下可以无敌,他们也真不是靠骑射取得天下,真说起来,你说八旗靠骑兵取天下都比说他们是靠骑射取天下靠谱很多。
或者也可以不将骑射简单视为骑在马上射箭,而是将其分成骑马和射箭两项技能来看,这样再看“八旗靠骑、射取天下”这句话就靠谱多了,毕竟八旗的骑兵只要下马就是精锐的步兵,顶盔贯甲的就是精锐重步兵,拿弓的就是弓兵!其下马后的战斗力在当时各方势力中都是拔尖的存在。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