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一只“虾米”的伤心

纵横百科 104 0

  “两只鲸鱼之间的一个虾米。”

  这是朝鲜古代一句谚语,自嘲处于中国和日本(鲸鱼宝宝)之间。

  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日本,是满清。

  01

  这日,皇太极撸袖子挽胳膊,振臂一呼,做了亲征朝鲜的决定,并于二十九日集合,满团发车。

  要掐架,也得师出有名。

  皇太极遂于冬至日,祭告天地太庙,列举朝鲜罪状:

  一,在萨尔浒之战中,“助明来侵”;

  二,在辽沈之战后,“招诱辽民”;

  三,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誓”…

  要求朝鲜使臣行跪拜之礼。

  原本平起平坐的“兄弟之国”就有了高下、贵贱之分,不合规制,更是屈辱。

  何况,背后还有老大明王朝呢。

  所以,当着八旗旗主及蒙古帝国末代大汗的面,朝鲜使臣都没理皇太极,不跪。

  结果不消说,遭驱逐出境。

  不识时务,自然打你没商量!

  02

  先遣队由户部承政马福塔、豫亲王多铎等指挥,左翼军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豪格统领;皇太极则亲率右翼军,浩浩荡荡杀向了鸭绿江。

  在这支征讨之师中,负责后卫辎重的,是“三顺王”所率七千天佑兵与天助兵。

  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

  这仨货本为明军统领,均变节投金。

  对于此次攻朝兵力,清朝官方文献并无准确记载。

  倒是朝鲜的记载给出了如下数字:

  据朝鲜致平虏将军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人称“活秦桧”)的咨文称,清军“真七八万、辽三四万、蒙二三万等,号二十万”;【注:“”究竟是啥东东,没查明白。】

  韩国学者柳在城在编纂“丙子之役”战史时,推测满兵为7万8千人,汉兵2万,蒙兵3万,总兵力为12万8千人。

  这个数字,对羽翼未丰的大清来说,当算拿出了全部家当与老本,志在倾力一搏。

  然而,让皇太极万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画风清奇的一幕又一幕...

  03

  紧接着,

  “(清军前锋部队)骑数万,冰渡鸭江,直向京路,势如风飙,本道诸镇,皆步卒短技,不敢出城遮截,彼轻兵迅驱,如入无人之境。”(明·李植《平安监司呈文》)

  胆小不敢拦,那你快马加鞭,赶紧报信去啊。

  去是去了,估计没骑马,骑的是驴子。

  “急报”这个字眼,用在这儿很逗。

  而面对紧急军情,朝鲜王朝的掌门人、仁祖李倧压根就没信。

  不光他不信,一众朝臣更不信。

  这个打哈哈说:“扯的吧?大冷天的天,皇太极来干啥?”

  那个翘嘴角道:“还贼兵弥漫?鸭绿江刚结冰,就不怕全掉冰窟窿里喂鱼?”

  叽叽嘎嘎扯闲篇。

  又一日过去,等都元帅金自点飞马来报,贼兵已到安州,仁祖李倧仍将信将疑,认为来的不过是几个打秋风的兵痞,不足为虑,遂不慌不忙召众臣商讨对策。

  果然是没有最逗,只有更逗。

  领议政(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正一品位阶)金瑬竟给出了个高招:

  “要不,咱征兵吧?”

  人家都打进了门,才想起征兵,这淡扯得是不是有点大?

  这下,仁祖终于相信狼来了。

  汉城府不保,让老婆孩子先走!

  皇妃皇子及庙社神主呜呜泱泱撤向江华岛避难,士大夫和老百姓预感大祸将临...

  “上下皇皇,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04

  本来,仁祖李倧也想逃往江华岛来着,哪料老天不成全,风雪交加阻了路。

  因担心中途被俘,只得硬着头皮,决定死守南汉山城。

  眼见退路被断,仁祖李倧禁不住呜呜哭上了:

  “诸卿诸卿,奈何奈何?”(语出《承政院日记》)

  【注:承政院为朝鲜定宗时设置的国家机构,主管国家一切机密事宜,等同国王秘书室。】

  事到如今,还奈啥何,打吧。

  就这样,双方尽遣精锐,干上了。

  初期几仗,打得那叫个精彩过瘾。

  二十一日,御营别将李起荣率兵出西门,杀清兵10余人;

  二十二日,北门御营军杀清兵10余人,东门大将申景禛杀清兵30余人。几次出战,朝鲜军只阵亡5、6人;

  二十三日,自募军出战,杀清兵约50人;

  二十四日,发兵400人出战,斩获颇多。

  瞧这阵仗,像不像古惑仔群殴?

  不过,面对连战连捷的战局,可把仁祖李倧给激动坏了:“好,好。往死里打,把清贼都干趴下!”

  马福塔打个照面,掉屁股就走。

  原来是纸老虎,不禁打啊。

  守军奋起直追。

  焉料清兵兜个圈子,打个奇袭。

  团灭。

  05

  只此惨败,城中大震,上下色沮,遂龟缩城中。

  等。

  等谁?

  当然是老大,大明王朝。

  想当年,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率军侵朝,短短半年不到,便攻占朝鲜两京八道,行将灭国。

  史称“壬辰倭乱”。

  生死关头,明神宗朱翊钧拍案下旨,两度抗倭援朝,先后历时七年,助朝鲜光复。

  正因如此,当时的国君宣祖李昖,也就是李倧的爷爷,亲笔手书摩崖石刻“再造藩邦”,昭示牢记大明王朝的恩德。其中有言:

  “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大意是说,中国是我们朝鲜和小日本的爹娘,但我们是孝子,日本是贼子。

  进一步明确了明朝之于朝鲜,乃“父母之邦”的无上地位。

  虽说仁祖李倧即位后,时常摇摆,猜忌大明,但关系尚且亲密。

  这次皇太极让李倧换老大,跟着他混,李倧没反水,才引兵杀上了门。

  再者,在15年前的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时局艰难,却也倾尽全力,没少站脚助威与帮场。

  回想及此,李倧在心里呼唤上了:老大,快来吧,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然而,直至这场堪称奇耻大辱、国之浩劫的“丙子之役”宣告结束,仁祖李倧也没能瞧见“爹”的影儿。

  06

  郭山、定州等地朝鲜军民迎降,皇太极命顺民剃发;

  红夷大炮,天下无敌,妥妥的绝命大杀器。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十日,率左翼军南下、重创朝鲜八道的多尔衮和豪格抵达御营,彻底围死南汉山城。

  别说人,连只苍蝇也甭想飞出去。

  哦,此时正值隆冬,没苍蝇。

  正月十七,皇太极对仁祖发出最后通牒:

  “欲生耶,亟宜出城归命;欲战耶,亦宜亟出一战!”

  想活命,那就赶紧投降;

  想打,那就滚出来干一仗,别做缩头乌龟!

  “少激我忽悠我,我才不出去。”

  仁祖趴在城头回话:“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去就不出去。你能拿我咋的?”

  就在皇太极和仁祖李倧爆打嘴炮的时候,多尔衮则于正月二十二日,对江华岛发起了炮轰。

  就是藏着仁祖的老婆孩子、宗室皇族和庙社神主的那个。

  一通红夷大炮,江华岛顷刻千疮百孔。

  时人记载:

  “炮丸大如鹅卵,或有如小儿头者,能飞越冈峦,乱触宫墻,声震天地,昼夜不绝,城中之人,比比中死,堞所触皆崩溃,人心因此大汹。”

  炮停,攻杀。

  所有贵胄家眷,皆被俘虏。

  噩耗传来,仁祖大恸。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正月二十八,仁祖率众臣出城投降,全盘接受皇太极提出的十一项条款。

  即《三田渡盟约》,首要第一条,如是规定:

  “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进谒。”

  马上缴纳明朝诰命、册印,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停用明朝年号,遵奉大清为正朔。

  简而言之,从今往后,你是我大清的马仔了。

  07

  由大清发动的这场“丙子之役”,着实令朝鲜李氏王朝颜面尽失,元气大伤。

  崇祯十年正月三十日,在筑于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受降坛上,仁祖身穿蓝染衣,对高高在上的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标志着朝鲜就此臣服于清。

  史称“丁丑下城”。

  拜罢,又穿上皇太极所赐貂裘,谢恩并献明朝所颁国印。

  当日,诸多朝鲜俘虏皆悲声大哭,痛断肝肠。

  皇太极班师回返,除扣押180多名皇亲国戚和朝廷高官重臣为人质外,还掳掠50万(一说60万)朝鲜人为奴隶,驱回盛京。

  为赎回被掳人口,朝鲜被迫连年向清朝支付巨额赎金。

  这是后话。

  08

  说好的“上阵父子兵”呢?

  老大呢?

  崇祯大哥你在干什么?

  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崇祯九年都发生了些什么?

  正月,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率部东围庐州,连克含山、和州数城;

  尽管自顾不暇,焦头烂额,大明王朝仍惦记着朝鲜这个小弟呢。

  据史载,早在丙子之役爆发之初,辽东细作便获知清军即将侵朝,崇祯帝当即指示兵部,拟定应急对策;

  (大明的情报工作还是杠杠的)

  随后,崇祯帝获悉李倧被困南汉山城,遂催促陈洪范火速发兵,会合沈世魁全力援朝;

  至此,丙子之役的余波亦消散无形。

  鲸鱼:我他么比你伤心。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