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看懂于振甲犯两次大错却无罪,才明白帝王之道有多“狠”

纵横百科 76 0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和陈潢是难得一见的治河人才,前期受到康熙重用让黄河安澜。

  可到后期随着皇帝权利膨胀和奸臣的诬陷,两者均被降罪处罚,反倒是于振甲、徐乾学等人升职加薪。

  为何忠臣没有好下场,反而是小人上位,这就是一代帝王的权术。

  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是棋子,从年幼登基到亲政再到大权独揽,期间经历实为不易。

  其中有明珠、索额图、高士齐、靳辅、陈潢、于振甲、徐乾学等人辅助。

  而我们这次的主人公是于振甲,为何他犯两次弥天大错却无罪?

  第一次犯错,连累下游和三省百姓

  靳辅、陈潢二人奉命治理黄河,萧家渡工程刚竣工,便迎来秋汛。

  为减小压力,顺利渡过难关,靳辅让陈潢去找于振甲说明情况,只有决开桃源县堤坝才能保住下游和三省。

  但于振甲誓死不听从,后来还是靳辅请出天子剑才不得已答应。

  事后康熙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还提拔于振甲当上巡察使,个中缘由和皇权关系密切。

  索额图和明珠贪污受贿还涉及党争,这些皇上都一清二楚,之所以不除是因为他们还有用处。

  然后高士齐和于振甲得以重用,则表明康熙欲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其分庭抗争。

  前者心思计谋较多,远不如后者老实清正廉明,所以即使是于振甲犯再大错也会予以原谅。

  他自幼受于母教导,儒家礼教思想深扎于心,对皇权而言,威胁可以忽略不计。

  还能收买人心,因为于振甲廉洁爱民备受百姓喜爱,其所奉行的纲常伦理自然也被他们所接受,潜移默化影响思想。

  说到底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于振甲就是康熙手中的一把利刃。

  第二次犯错,导致万亩良田被淹和多省百姓损失惨重

  明明不懂治河,却偏要在大殿之上与靳辅陈潢辩论,知错却不认错。

  谁说于振甲不懂政治?他明白此时自己绝不能违抗皇命,指哪儿打哪儿,一切无条件服从。

  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活命,至于流芳百世之名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在陈潢身死、靳辅被贬后,他反而一路高升,坐上河道总督之位。

  期间有段场景,是两人被缉拿入京和于振甲擦肩而过。

  一个是趾高气扬,威风凛凛,另两个则是阶下囚,对比落差十分明显。

  他们不同的是心境与大义,前者只为留好名声,后者一心为民,以治理黄河为己任。

  结果是于振甲深挖下河、拆毁减水坝,导致黄河再次决堤,两岸百万条人命就这样被淹没。

  等他再次请罪时,康熙依旧没有降罪,反而还让其继续治理黄河。

  并把陈潢所著《河防述要》书籍给了于振甲,命令按要求重振旗鼓。

  不得不说皇帝这一操作太高明,罪魁祸首其实是他,于振甲只是背锅侠。

  因为帝王怎么能承认自己错误,如同《琅琊榜》梁帝一般,纵使听信谗言坑害林燮和百万将士,他也不肯重翻旧案,有损皇家脸面和权力。

  这也是康熙为何不杀于振甲的原因所在,有个挡箭牌可以推脱,不用担罪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晚年的他走入河神庙,眼神中流露着复杂情绪,无奈之中透露着一丝畏惧。

  靳辅、陈潢铜像的存在,就是在表明即使是帝王也有做错的时候。

  百万英魂对其良心谴责让他难以入睡,这都是真实存在,骗得了他人却过不了自己心关。

  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这就是帝王的权术,当时形势已容不得再犹豫。

  即使明知道结局也依然那般选择,先灭准噶尔再治黄河,一切都是为了皇权。

  只是可惜陈潢,那般天纵之才,却被磨灭在阴谋诡计中。

  看着于振甲像靳辅道歉和向皇帝解说治理黄河的场景,气不打一出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此番功劳原属于靳辅陈潢两人,到最后却是他摘了成功果实。

  还有康熙直到死都没有为陈潢平反,只是完成遗愿为书题名,建了个河神庙。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道吗?为完成大业不择手段,最后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判吧!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