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让太学生们 丈量耕地、督修水利

纵横百科 37 0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后来参加反元农民军。1356年占领集庆路,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今南京),并于1368年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两个地方上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京城(今南京老城区)汇报工作,皇帝顺便问了句:“你们那儿,老百姓过得咋样啊?”俩官员大眼瞪小眼,“默契”地回答:“俺们主管教育,民间疾苦这事儿,不归俺管!”朱元璋气得够呛,把两人训斥了一通,将其流放不说,还在教育系统“通报批评”(榜示天下学校)。

  批评是批评了,可教育机构往没往心里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之风是否得以扭转,朱元璋心里没底。于是,两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又搞了一次运动。

  为什么说是“又”呢?因为7年前(1387),朱元璋已经搞过一次了。那一次,他让国子监(遗址位于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一带)的太学生们奔赴各地,丈量土地、房屋、山林、池塘,登记造册,制作成“鱼鳞图册”,供朝廷决策参考。这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当年刘邦率反秦农民军攻进秦朝都城咸阳,别人都在抢珠宝女人,唯有萧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抢秦朝的地图、户籍等档案资料。没有这些资料,统治者决策就是盲人骑瞎马。

  这么重要的工作,朱元璋交给国子监的学生去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各级官员并不信任,担心他们以权谋私;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让太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来锻炼自己、提升能力。

  显然,朱元璋眼中的人才,绝不是能背几章《论语》、演讲几段文字就行,而是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农业是明朝的命脉,把太学生们放到农村一线去锻炼,和现如今到跨国公司、高科技公司去实习,没太大差别。

  让太学生们去实地丈量、制作鱼鳞图册,看来效果还可以。但从那两个教育官员的表现来看,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于是,1394年朱元璋又想起了国子监的太学生。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朱元璋面对京城的融融暖意,想的却是未来的事情:农民是播种了,可秋天能不能有收成呢?播种再辛苦,有个洪涝灾害,还是白忙一场!

  于是,朱元璋发了一道上谕:“人之常情,饱则忘饥,暖则忘寒。卒然不虞,将何以备?”要求人们除了种植普通农作物,也要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植桑枣棉花等,以备不测。

  这一年农历八月,阴雨天又给朱元璋提了个醒,决定大力兴修水利。然而,水利工程往往是腐败的重灾区。历朝历代,治黄治淮也好,治运也罢,贪官一抓一大把。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他灵机一动,又想到了国子监的太学生。

  鱼鳞图册靠他们,能得到较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水利工程也得靠他们。于是,又一次运动开始了——运动名称叫“上堤下水”或许合适。

  不是让国子监的学生亲自去修筑堤坝,而是让他们当监工,督修水利。太学生可能没什么经验,但也没有利益瓜葛,初涉社会,敢打敢冲,何况头顶圣旨而来。就算不能杜绝贪腐,但情况至少会有改观,地方官员至少会有忌惮,“豆腐渣工程”肯定会少一点。

  效果也不错。到第二年冬天,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开河4162处,建设堤岸5048处,成效斐然,水利工程惠及之地,“田畴日辟,一时称富庶焉”。

  通过运动将太学生锻炼成一支人才队伍,这也算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吧。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