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所有的士兵》:延续战争文学的当代文脉

纵横百科 59 0

  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77万字的篇幅记叙了中国现代史中早期知识分子与民族、国家和命运同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主人公郁漱石在国民觉醒时期以少年之身赴日本和美国留学,在民族危亡时刻以青年之身归国抗战,在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香港保卫战中,率小组与敌寇作战,不幸被俘身陷囹圄,经历了三年数个月的非人折磨,又以直面恐惧与软弱的勇敢逃出战俘营,寻找同样陷入战争囚笼的恋人,参加了香港战后重建工作,由此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邓一光的写作重新审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荣耀和弱点,捍卫了人类的恐惧权利,捍卫了弥足珍贵的个人立场,展现出一位小说家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或所有的士兵》延续了邓一光一贯的创作风格,又是一部挑战创作难度、追求艺术高度、探寻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小说对香港保卫战进行了全新的判断和书写,将之作为二战的一部分加以审视,填补了相关题材的书写空白;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以法庭陈述、调查、举证等多种形式巧妙搭建起作品框架,在非虚构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虚构故事,拓展了虚实的边界;小说将视角转向战争中所有的人,充分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精神品质,在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探索。

  《人,或所有的士兵》之所以让人读来感到“广大浩瀚”,其准备之充分,资料之翔实功不可没。作家阅读数千万字档案、传记、地方志等内容后,历时多年最终完成作品。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