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体验 “河姆渡人的一天”

纵横百科 52 0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1973年春夏之交,余姚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新建排涝站,偶然从地下翻出了大量的动物碎骨和黑陶片。经过两次发掘,一个惊艳世界的考古发现横空出世,它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双鸟朝阳的纹饰、刻有家畜图案的陶器、象牙雕刻、炭化稻谷、干栏式建筑……一切迹象都在表明,7000年前,姚江之滨也有灿烂的人类文化。河姆渡的发现揭开了江南文明的曙光,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期以来,河姆渡文化为地方赢得了诸多荣誉。2001年,河姆渡遗址获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去年底,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为50周年纪念送上第一份“厚礼”。

  相隔半世纪,我们何以纪念河姆渡?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又将如何建设?日前,记者向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进行了了解。

  从河姆渡遗址到考古公园

  事实上,河姆渡的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已初现端倪,只是当时人们对浙江境内的原始文化知之甚少,文化部门也不易及时得到信息。

  1973年的发现,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惊醒”的是时任罗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罗春华,看着随泥土一同被“翻”上来的黑陶片和动物骨骼,他脑海中突然闪过跟“文物”“历史”有关的词汇。

  罗春华一边请工人停止下挖,一边跟余姚文化馆联系。恰巧,当时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王士伦正在余姚附近工作,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现场。

  王士伦、汪济英、劳伯敏、傅传仁、魏丰、牟永抗、梅福根……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懵懂和探索中撞见了人类的童年。

  据回忆,考古人像揭纸巾一样揭开了夹层中的水稻遗物,发现了熟练使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因为一期发掘的成功,1977年河姆渡又展开了二期考古。

  除了取得惊世发现,河姆渡考古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锤炼和培养了一支文博队伍。他们中,有人回到农村,成了当地的业余文保员;有人进了文博单位,成为业务骨干。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复制的可贵经验。

  局限于时代认知,出土文物在余姚完成区域性展示后,相关工作后继乏力。河姆渡真正进入有序保护是在1986年。在上级部门重视下,从拆迁整个村庄、划定“两划”(划定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编制发展规划到新建遗址博物馆,开始进入科学的轨道,从此一步一脚印。

  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1999年6月,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开放。与此同时,河姆渡周边的鲞架山、鲻山、田螺山、傅家山等遗址也一一现世。

  它们与宁波乃至浙东地区80多处类型相似的遗址,共同构成星罗棋布的河姆渡文化版图,不断充实、丰富着人们对河姆渡文化内涵的认知。一个宇宙星体式的远古遗址集群蔚然成形,这些也是今天河姆渡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底气和由来。

  河姆渡文化生态园将面世

  从现有规划看,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四明山与翠屏山之间的姚江谷地,包含山丘、平原、河流、沼泽、稻田、林地、古村落等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其中的核心区河姆渡区域东南丘陵围合,西北平原辽阔,中有姚江穿流而过,湖河沼泽丰富,村落散落田间,呈现出东南滨海湿地沼泽环境下的史前文化盛况。

  除了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鲻山、井头山遗址也都被纳入大遗址保护范围,与河姆渡共同构成综合性文化景观。

  未来,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将分为四个片区:河姆渡区域,主要再现六七千年前稻作农耕的社会形态;田螺山聚落考古与稻作农业考古展示区,主要呈现新石器中期依山傍水型的聚落,及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特色;鲻山展示原真性自然环境;井头山区域的阐释主题则是溯源中华海洋文明,这处比河姆渡还早1000多年的遗址也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获准立项,这标志着河姆渡文化的保护、管理、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的信息,当下,对于遗址公园来说,一个重要的计划是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北面,利用湖泊沼泽自然环境,打造一个河姆渡原始生态园。规划中,这片总占地48.1公顷的土地,也被叫做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古今自然环境展示区。

  其中的聚落形态展示区,面积2.2公顷,指向博物馆旁的室外展示区,包括第一、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木构建筑、水井等遗迹的地表模拟展示区,以及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展示区,已经向公众开放。剩下45.9公顷的河姆渡文化生态园,自2003年起闭园养护,目前初现原始风貌。

  2022年,河姆渡文化生态园完成了规划设计,大略分为遗存分布展示区、古地理与古气候展示区、沼泽景观展示区、湖泊景观展示区、古植物展示区、水生植物采集区、古动物展示区、舟楫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块,将为公众走近河姆渡人的日常提供新的窗口。

  体验“河姆渡人的一天”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度推进,我国博物馆以及考古遗址公园得到大力发展。随之而来,对考古遗址进行更好的展示和阐释,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考古遗址比综合性博物馆更有现场感和专业性。紧扣遗址内涵,叠加不同手段,层层递进地揭示遗址不同的内涵层次,可以说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核心。

  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基础上规划的河姆渡文化生态园,旨在为世人再现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模拟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给游客带去“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7000年沧海桑田,气候环境已然大改。为避免历史信息的误读,河姆渡文化生态园将致力于在保持现有自然景观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考古遗址的价值内涵。

  根据设计,整个古今自然环境展示区呈现出“聚落-稻田-池沼”的层级结构。“文明的模样”“来自远古的稻谷”“河姆渡时代的生活”“七千年后的居民”四个展示区,将从文化面貌、史前稻作、古代自然环境、现代自然环境四个方面,尽可能还原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环境格局,阐释姚江谷地的人地关系变迁。

  建成后,游客有机会在这里体验“河姆渡人的一天”,参与“水上竞赛”,露营、观鸟和垂钓,走进热带生活场景还原,与“河姆渡时代的生灵”互动。届时,“河姆渡”也将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可感的名词,呈现在世人眼前。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