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广德进士张礼闻生平考略

纵横百科 65 0

  张礼闻,明朝广德首名进士,嘉靖《广德州志》载:“国朝张礼闻,二十五都人,胡清榜,任户科给事中,改杭州教授,升代府纪善[1]。”其生平信息,历代方志记载不仅简略,而且错讹较多。笔者寻找史料多年,收获不多,今据已掌握的零星资料试作补阙。

  张礼闻,字来学,广德县长乐乡二十五都(今新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附近)人,生于洪武五年(1372)十二月初六,其曾祖张仲实,祖父张惠之,父亲张近诚,母王氏,有弟张达[2]。张礼闻娶周氏,生子张政,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3]。

  建文元年(1399)八月,张礼闻参加应天府乡试,以第三十四名中举[4]。万历《广德州志》记载,张礼闻为洪武八年(1375)乙卯科举人[5],显然有误。建文二年(1400)二月,张礼闻参加会试,以《春秋》名列第三十名[6]。三月殿试,张礼闻位列二甲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授户科给事中,从七品,时年二十九岁。

  张礼闻后改派地方,并降为从九品的杭州府学教授,笔者怀疑其被谪或与方孝孺事件有关,这从应天府乡试的记录中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现存《建文元年京闱小录》[7]非常详实地记载了这场乡试的情况,该科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分别为翰林学士董伦和文学博士方孝孺,乡试共三场,分别为《四书义》《论》和《策》。方孝孺对张礼闻第三场《策》题第一问应试文赞赏有佳,“唯此篇能援古以答所问。众鸟中之孔鸾也[8]。”能得到他这么高评价的,还有被拔为解元的刘政(字仲理,长洲人),其第一场《四书义》题《论语·泰伯篇》应试文,被方誉为“此群鸟中孤凤,他日必有益于纲常者,当虚左以处之[9]。”一个喻之孔雀、一个喻之凤凰,可想而知,方孝孺不但赏识两人的才华,还寄予了某种政治上的厚望。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军队占领应天府,朱棣即位。初欲诏天下,其谋臣姚广孝举荐方孝孺代草即位诏,方孝孺不肯代草,投笔于地,且有誓死之言,朱棣大怒,“以凌迟之刑刑之,遂夷其族[10]。”方孝孺的族人、门生、朋友受到株连而被杀者甚多,“谪戍绝徼者,不可胜计[11]”,以张礼闻及其同年为代表的建文朝科第儒士们虽上任不久,却首当其冲。如榜眼王艮授翰林院修撰,自焚殉难[12];二甲第五名刘现除翰林院编修,以病辞归,忧愤而卒[13];二甲第十三名陈继之授户科给事中,不屈被杀[14];二甲第二十二名叶福授刑科给事中,镇守金川门,兵败自杀[15]。在应天府乡试中被方孝孺评价最高的刘政,传说其恸哭绝食而亡,也有说其退居田园教授学生,发誓不侍新朝[16]。张礼闻作为方孝孺曾经器重的政坛新秀,受牵连而被贬也很正常。

  根据州志记载,张礼闻后升为代府纪善。代府即代王府[17],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十三子朱桂立国大同,建代王府,张礼闻任代府纪善,即指这里。但从万历《广德州志》开始,历代州志均记载其升为益府纪善[18],而益王府于弘治五年(1492)在荆王府基础上建造,被封益王的是朱元璋的六世孙朱佑槟,此时张礼闻已去世多年,记载明显有误。

  王府属员由朝廷直接任命,“王府长史司……纪善所,纪善二人,正八品……纪善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引礼,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19]。”张礼闻此时属藩王府官员,负责向藩王宣告古代礼仪以及朝廷大节等礼法,引导亲王向善,同时也兼有教育和接待等职责。据《大同县志》记载,“(朱)桂与蜀王椿同母,性暴……永乐九年,条桂三十二罪醮让之,召入朝,不至;再召乃至,遂革其三护卫。[20]”代王朱桂品行不端,其行为“上违祖训,下失观瞻[21]。”曾任代府长史的林兴祖,“夙夜思所以匡辅之道,疏陈十余条事,又随事直谏不见听。朝廷知之,召还,改工部都水郎中[22]。”朝廷知道代王恶行难以约束,选择保护林兴祖,将其调离,时间应在永乐三年,而身为纪善的张礼闻,想以礼法引导代王向善,那就更难了。

  永乐四年三月,安南(越南古名)逆命,七月明成祖朱棣下令出兵征讨,此时林兴祖从工部都水郎中旋改广西右参议,刚到任就赶上朝廷发兵平叛。到任前,张礼闻客死宾州学正任上,年仅三十三岁,其“子政故弱不能归[23]”,作为好友及曾经王府的同僚,林兴祖将张礼闻尚未成年的儿子张政召至身边,与他的儿子林厚一起学习,张政和林厚后来分别于永乐十六年和十九年考中进士。由此可见,张礼闻或与林兴祖同时调离王府,任宾州学正。

  张礼闻何时任杭州府学教授,广德历代方志均未记载,但可以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断。万历《杭州府志》记载这段时间的府学教授共有三位:蒋良辅建文二年任;王芳荪永乐二年(1404)任;杨瑛永乐年间任[24],并无张礼闻的记载。杨瑛,字伯玉,溧阳人,永乐中任桐庐县学教谕,后擢升杭州府教授[25]。另据《进士杨公墓表》记载,杨瑛任桐庐教谕九载,因考绩优异,得以擢升[26],时间应在永乐后期。综上分析,张礼闻任杭州府学教授,应该在蒋良辅之后、王芳荪之前,大约在建文四年或永乐元年比较合理,永乐二年已升代府纪膳,三年调离王府至宾州,四年病故于任。

  元末明初,广德县长乐乡一带居民,以王氏、宁氏、步氏和蔡氏等大家族为主,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张礼闻幼时就师承同乡蔡尧文。蔡氏,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由南徐金沙(今属常州市金坛区)南下,卜居州治北四十里新安里韩山,耕读传家,枝繁叶茂,后里以氏名号“西蔡[27]”,至蔡尧文已传10世。蔡尧文,字钦明,号允让,蔡天佑(寿四公,字吉甫)次子,元末隐居故里,教授乡民子弟,“北乡西蔡一支尤为望族……文学如玉泉、尧文[28]……”可见其有文采。洪武初诏求贤才,公应召,恩授平阳府蒲州河津县副尹,后进升修职郎[29]。

  “先生尧文公,其学无所不窥,要旨皆本诸六经;其文无所不优,要旨法乎八家。操持端方,议论焕发,儒林莫能及也。第值元至正间,冠裳颠倒,纲纪沦亡,宁抱璞不出,隐居教授,一时文学之士皆出其门,而礼亦与焉。然有其德者,谁能废之?逮我朝高皇帝崛兴,诏举天下俊乂行,旁求荐辟之文,而先生名闻于朝,征聘屡加,乃慨然而就蒲轮安车之召。廷见,天子即临轩策遣曰:“咨尔耄士,姑试以功,旋即登之清要,慎毋薄河津副尹而不为也。”先生曰:“大君有命,臣何敢辞?愿承乏斯邑,报功明廷。”

  夫河津多强族巨室,民顽俗侈,素号难治,而先生尽心抚字,敬敷文教,郡民咸革心而向化已。礼叨乡荐,会试北行,特造河津,拜谒先生。入其境,野无青草也;游其市,市无浇尘也;登其廷,廷无讼狱,吏不呼而民不扰也。但见闾里诵之,乡党传之,无不咏歌先生之德泽,愿先生寿且康焉!虽然,先生岂仅百里才哉?朝廷方有补衮之寄,而先生以年老力弱,不胜金带垂腰,拜辞朝命,解绶家居。登山临水,刈蔬植卉,或咏歌以见志,或啸傲以寄怀,陶陶乎畅叙幽情,无复以功名为念矣。吾仿佛行谊,不觉慨然叹曰:“有起而拔之,莫挤而止之,呜呼先生!止于斯,孰为使之?”

  时洪武二十五年岁在壬申菊月谷旦,赐进士第、户科给事中、门人张礼闻拜撰。”[30]

  张礼闻曾北行至河津拜谒先生,并为恩师撰文写传。这篇收录在《蔡氏宗谱》里的《赠尧文公传》,不仅见证了这段师生情谊,也成为目前已知除乡试应试文外张礼闻唯一存世的文章。

  另外,张礼闻母亲为王氏,笔者通过查询王氏宗谱,发现元末明初张氏与王氏联姻较多,终因宗谱不全,提及张礼闻的信息仅得一条:“(王)志恭,娶蔡氏……女二,适念六都给事张礼闻孙[31]。”王志恭的女儿嫁给了张礼闻的孙子,也就是张政的儿子。王志恭的侄子王用宾又娶了张氏,或许也属张礼闻家族吧。

  拥有父子两进士的新杭张氏家族,应该还有更多谜团,等待我们去揭示。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