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从三次觉醒看“何以东莞”?

纵横百科 35 0

  央广网东莞2月20日消息,南海之滨、珠江之畔,一场关于海洋文化的多元对话近日落下帷幕。

  国内十余位专家学者云集广东东莞,以史溯源、以古鉴今,为读懂湾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脉络。

  为何东莞能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为何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是出现在东莞?

  偶然之中,有其必然。一直以来,东莞因制造业而闻名,“能造”的背后与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海洋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以虎门销烟为起点,观察180多年来历史推演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何以东莞”回答的不仅是时代之问,更是未来之期。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在东莞举行  第一次觉醒:

  “开眼看世界”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的海战博物馆外,珠江潮涌,炮台静立。

  时间倒退回184年前,这里聚焦着来自世界的目光,并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1839年,鸦片战争前夜,清朝举国烟毒泛滥。临危受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掀起铁腕禁烟风暴。

  从6月3日起一连23天,在东莞上演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万斤。

  林则徐虎门销烟旧址  对国人而言,这是无人不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从一版又一版的历史课本,到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虎门销烟的历史记忆被深深铭刻,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1987年,联合国将虎门销烟结束后的第二天,即公历6月26日,定为“世界禁毒日”。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认为,虎门销烟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对外贸易、正常的对外开放。

  葛剑雄作主题发言

  在虎门销烟的事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回味:为何是在东莞?而不是北京或者广州这样的大城市?

  以古鉴今。再次回溯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当下热议的创新与开放精神,都有迹可循。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一改以往“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而是首创“海水浸化法”,通过海水浸泡和石灰溶解后送出大洋,避免此前火焚鸦片后“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重新炼化的弊端。

  采取“海水浸化法”,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有海水,而且海水要充足。

  内流河的水量太小,冲刷不彻底,加上鸦片堆积在内流河域里,还有可能造成河流的堵塞。而虎门险要天成,沙角和大角两山对峙出入珠江南海门户。

  虎门炮台扼守珠江口(央广网发 鸦片战争博物馆

  彼时的虎门,又是清朝的海防重地,驻守着强大的炮台与军队,防守严密,能尽可能杜绝一切监守自盗。

  值得关注的是,虎门销烟的过程是开放且有理有据的。公开销烟当天,林则徐发布了《虎门销烟告示》,销烟全过程不仅向民众公开,还邀请列国代表观看。

  此外,在禁烟过程中,还组织团队翻译大量西方刊物和书籍;冲破夷夏之防,引进西方先进火炮、商船,并改造为战舰等,林则徐因此也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打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之门。”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看来,这个觉醒是文化的觉醒、精神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谋发展的觉醒。

  180余年前的虎门销烟,赋予了东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让“近代史开篇地”成为东莞的四大城市名片之一。

  而海洋与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从未间断。

  第二次觉醒:

  向海而行

  曾有人将东莞比作一艘巨轮,改革开放40余年间,其“航海图”的边界不断拓展、延伸。

  这艘巨轮是何时启航的呢?又是如何一次次乘风破浪、驶向远方的?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上,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田丰强调:改革开放是东莞的又一次觉醒。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田丰(央广网发 东莞市宣 供图)

  在此之前,农业是东莞的头等大事。根据东莞统计局的《数说东莞1949-2019》图册,到改革开放前,农业总产值长期占据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依海而居的人,与生俱来就对海风、海浪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也更懂得如何把握时机与航向。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之时,东莞抓住机遇,迅速从传统农业大县一跃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

  在我国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的故事中,东莞人的敢闯敢试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还原了当年的生产场景(央广网发 虎门镇宣教文体局 供图)

  1978年,香港商人张子弥的手袋制品公司,正被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的边缘。

  一番权衡之下,他将目光锁定靠近香港、水陆运输方便、劳动力成本又相对便宜的珠三角。然而,几经寻找,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当年8月29日,张子弥经介绍来到东莞,考察太平服装厂。当时才26岁的唐志平对此印象深刻,“他想试探下我们的能力,就给了一个黑色女装包,问我们能否做出相同的产品。”

  仅一个通宵,手袋就送到了张子弥面前。他当即决定在东莞设厂,产品全部外销。其后二十几年间,“三来一补”在东莞遍地开花——皮鞋、包包、玩具、服饰等产品被运至港口,通过海洋流向全世界。

  “改革开放开启了岭南海洋文化精神的历史自觉。”在田丰看来,东莞能创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正是东莞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例证,“这在精神层面与虎门销烟的觉醒一脉相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在东莞向海而行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走出了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读书的故事就深深地感动着我。”田丰在论坛现场提到的吴桂春,曾在2020年的夏天温暖了无数人。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这封吴桂春在离开东莞前夕,写给图书馆的131字“告白”留言,让人们体悟到一座制造之城的温度和凡人微光的力量。

  尽管已经离开东莞,但吴桂春的阅读习惯一直未变,而更多“吴桂春”们也在这里续写着自己的故事。

  世界是海,在万象更新里,东莞这艘巨轮常行常新。

  第三次觉醒:

  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时代的齿轮向前。

  作为“双万之城”(经济总量破万亿、人口破千万),东莞除了是近代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外,还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

  大湾区凭海而立、因海而兴,以海洋文化为底色。湾区各城市之间如何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为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与动力?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认为,大湾区具有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创新协同发展的深厚底蕴,应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多作为。

  这里面所提到的“更多作为”,在他看来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即:理论研究、产业培育、文化交流。

  “要深入开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要创新培育海洋文化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海洋文化交流,为新发展格局凝聚合力。”高雨解释。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东莞有其十分独特的一面:

  从区位看,西北接广州,南面连深圳,是全国唯一与两大一线城市比邻的城市;从城市结构看,具有明显的“三外”特征(依靠外资起家、外贸依存度全国第一、外来人口占比全国第一)。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这些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实现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田丰认为,关键是要弘扬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的精神,“引进高端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化竞争,让‘觉醒之门英雄之地’的传播口号在海内外更加响亮。”

  当前,广东提出,要打好包括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在内的“五外联动”组合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位于“黄金内湾”的“黄金C位”,东莞2023年上半年计划组织企业参加近50场境外展会,主动走出去,开辟新商路。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国家级试点,为全国探路。

  从180多年前的开眼看世界,到改革开放后的抓住机遇、向海而行,再到如今更加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化,历史选择了东莞,东莞也创造了历史。

  海洋蕴藏着未知,同时也激荡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或许也是“何以东莞”的最佳注解。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