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杀。这位为明王朝的安危而拼命血战的忠臣良将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他誓死保卫的城市的土地上。说起于谦大家都会想起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一生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生。但是“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清廉正派是好的,但是在明王朝这样做就很不合时宜了,而且于谦非常清廉正派,这等于是以己之长形人之短,让大明王朝很多官员在他面前显得很猥琐,很丑陋。这在官场上其实很危险。
于谦于宣德年间跟随明宣宗征讨叛变的朱高煦,被封为御史,曾经义正辞严的批评投降的朱高煦,朱高煦被骂的趴在地上连说自己罪该万死。因此于谦受到明宣宗重视,开始巡按江西,平反冤案数百起。
这是个很大的功劳,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极大地的隐患,封建社会的冤案都是人为制造的,都是权贵打击异己和镇压群众的手段,于谦平反冤案得罪当地官场是肯定的。此外于谦还上奏朝廷要求抓捕山西境内骚扰百姓的官校。这也得罪不少人。
在担任兵部右侍郎期间于谦上奏朝廷,把河南山西等省结余的粮食借贷给贫苦农民发展生产,秋后归还,对老弱者不要求归还。这项措施有利于贫苦农民,但在客观上肯定断了某些人的财路,必定引起他们的仇恨。
在“三杨”主持内阁期间,于谦的才干得到了有效发挥,他上的奏折甚至当天就有回音。当大太监王振开始掌权后,于谦依旧我行我素,不肯向王振行贿,结果引来杀身之祸,由于当时官民纷纷请愿,王振无奈放了于谦但是贬了他的官。这就是官场和既得利益集团对于谦的态度,必欲杀之而后快。
于谦最大的功劳是北京保卫战,当时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坚决主张抗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忌讳的,抗战派历来斗不过投降派。这一次于谦表面上胜利了,却也埋下了祸根。首先是拥立皇帝,朱祁钰不想当这个破烂皇帝,于谦说拥立你不是为了个人打算。
朱祁钰能不气吗?俗话说“兵不斩将不齐”,为了胜利,于谦执法如山,勋臣老将违法违纪一样制裁,这树立了于谦的威信,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但是他也得罪了当时的副手石亨等一大批军事领导人。
迎回太上皇更让于谦得罪了大批的人,包括朱祁镇,于谦拥立了朱祁钰,等于夺了他的皇位能不恨于谦吗?他拥立的朱祁钰及其党羽也恨于谦,迎回朱祁镇朱祁钰怎么办呀?而朱祁钰又很听于谦的话,在人事任免上都听于谦的,这让很多被于谦否定的人痛恨于谦。所以在敌人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就上奏折弹劾于谦。
夺门之变发生后,于谦立即被捕下狱很快被押赴崇文门外的刑场处死。于谦的死有性格原因,但更本质的原因是他始终站在官僚集团的对立面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上至皇帝朱祁镇、朱祁钰,下至各级贪赃枉法官员,这些人一直想置于谦于死地,只不过客观形势不允许罢了。客观形势一旦允许,于谦必死无疑。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