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纵横百科 115 0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

  孟繁融

  金秋十月,有着光荣历史的鲁东大学豪情满怀地迎来了80华诞。作为一名鲁大人,我更是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因为我是鲁大山东省莱阳师范阶段的学生,又是鲁大烟台师专、烟台师范学院时期的工作人员,直到今天,我是鲁东大学的退休人员。在我一生的历程中,有长达31年的时间,是在母校的温暖怀抱里度过的,并且现在还在延伸着这种享受,这怎能让我不激动!特别是在我成长的关键年龄段,莱阳师范教育、培养我健康成长,更是令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一

  山东省莱阳师范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1950年。我是莱阳师范后师部九级四班的学生,1953年7月入学,1956年7月毕业。毕业时,我们四班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魏远老师,副班主任是教体育的朱体荃老师。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说起我上莱阳师范读书,完全是个偶然的机遇,也是个美丽的故事。我老家在蓬莱,1953年我在黄县中学初中毕业时,学校动员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军干校。考虑家庭困难,我放弃报考高中,积极报名参加军干校。当时黄县中学初三共四个班,200多人,经过政审、体检最后选定50人,集中到当时莱阳专署进行全区范围的选拔。结果黄县中学只有十几人选上,大部分被淘汰下来,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选拔的过程中,我们错过了参加高中、中专升学考试的机会。最后莱阳专署决定,因参加军干校耽误升学考试的同学,可以自选学校升学。有位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有黄县中学高中、莱阳中学高中,烟台会计学校等五所学校,让我选择。当时我年轻无知,不知道哪个学校好,想了半天,竟闷出一句话:“哪个学校吃饭不要钱?”领导马上回答说:“上莱阳师范吃饭不要钱,国家管饭。”我喜出望外,当场就表示:“我上莱阳师范。”这一句话,决定了我一生的走向:读书,师范院校;工作,学校教师。从此之后,每当我看到一批批学生从母校走向社会时,看到母校在升格、在发展、在提高时,我都感到光荣、骄傲和自豪。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二

  莱阳师范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一直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校三年,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

  我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连吃饭都成问题,总觉得是家里人勒紧腰带,饿着肚子供我上学,长大了就是要挣钱养家糊口。当我进了莱阳师范学校大门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管饭,思想一下子转变了。那时,我们的主食是玉米面窝窝头为主,在星期六还能改善生活吃顿白面包子。副食是以炖芋头为主,偶尔能吃顿炒菜。这对一个经常食不果腹的穷孩子来讲,已是天大的享受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民以食为天,党恩重如山”。莱师三年,毕业后又上北师大读书四年,都是国家提供伙食费和零花钱。党培养我,就要学好本领,更好地为党工作,成了我一生的信念。

  莱阳师范特别注意利用现实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来教育我们服从党和国家需要的观念。我记得,学校请了一位在莱阳偏远山区教四个复式班的模范教师到学校作报告,以巩固学生当小学教师的专业思想。还请了掖县与我们同龄、最早的小学毕业生留乡务农的模范青年徐建春来校作报告,进行服从党的需要教育。还曾请专署赴朝鲜慰问团的成员来校介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当时,不少学生因受“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旧思想的影响,不安心当教师,经过三年的教育,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服从党的安排,做个称职的小学教师的思想。

  莱阳师范有一套有效的思想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在小学、初中入了团的共青团员。这样,一个班就有一个团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作用和每个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成了支撑全班各项工作的顶梁柱。团支部也和党组织一样,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莱师的党课教育常抓不断,不但党员参加,还吸收要求进步的团员参加,进行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全校形成了向党组织靠拢,争当模范团员的良好风气。团员带头努力学习,带头完成各项工作,带头做思想工作,在全校蔚然成风。直到现在,老同学见面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莱阳师范的一道亮丽风景:操场谈心。晚饭后,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学生三三两两围绕操场跑道边漫步边谈心,互相交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成为莱阳师范团结、友好、和谐的一项重要保证。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么多男女双双对对转圈谈心,却很少有谈恋爱的,可见当时的学生单纯得真是有些“傻”。

  学校还组织各种活动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去红土崖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讲《宪法》课的时候,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户宣传宪法。平日里,组织学生到村里、户里教识字。通过这些面向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农村群众,了解到社情民意,加深了与农民的感情,受到锻炼,增长了本领。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党团组织作用的发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政治课的理论教育,通过对学生中积极分子的培养,在全校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在学校的辛勤培养下,1956年毕业前夕,我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员。我的人党介绍人之一就是当时莱师的教导主任邵志远老师。我们年级六个班共发展了11名新党员。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三

  莱阳师范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上是有严格规定的。属于高中阶段的后师基础课,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是选用国家教学大纲统一规定的高中教材。第二类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就要根据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需要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除教某门主课外,还要兼任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甚至有的还要做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课教师。这样,这些课从内容到教学重点都要加深加宽,要会讲、会做、会教才行。例如音乐课,不但要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要学会识简谱、五线谱,还要学会用指挥棒、打拍子指挥唱歌,还要具备作词、谱曲创作歌曲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用一种或几种乐器为歌唱伴奏的能力和知识。第三类是根据师范学校特点必开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我们九级还开设了学校卫生学新课,教材选用的是翻译过来的前苏联课本。

  莱阳师范教学质量高的关键因素,是学校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全省出名的莱阳师范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名师荟萃。教我们心理学的冯策老师,是个很有名气的教育家,据说他还当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与鲁迅是好朋友。教我们代数课的魏远老师、教几何的张传珠老师都是业务尖子,后来都成为大学的业务骨干。教我们政治的刘毅老师及教我们语文的赵丹老师,都是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的尖子学生,是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还有生物老师肖华南、语文老师刘仪轩,都是老资格的教师。印象最深的是音乐老师常戒三、美术老师毕华山、体育老师孙振宇,那真是响当当的全能老师,听他们的课简直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当时老师在课堂上语调、手势、板书、示范动作,直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生动鲜活。他们知识丰富,语言动人,技能精练,趣味盎然。好多同学从原本不喜欢的课目最后变成了自己的爱好。

  在我们毕业的1956年,全国高校扩招,生源不足。国家决定当年毕业的师范生,都可以报考师范类高等院校。我们莱师九级六个班,200多名毕业生,除小部分没考学直接当了中、小学教师外,绝大多数都考取了高等师范院校。从这里也可看出莱师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就在这年,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了高等学校读书和深造。当年莱阳师范共有5个同学考取了北师大。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四

  莱阳师范的体育方面也是很棒的。抓好体育,一方面是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尽量多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将来当教师的需要。

  莱师对体育教学,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都是很重视的。在认识上起点高,决心大。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练好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正是大家自觉锻炼身体的准则和目标。印象最深的是“劳卫制”达标锻炼。

  大概是从1952年开始,国家统一颁布、推行全民“体育劳动卫国制”(简称“劳卫制”),意思是全民都要进行体育锻炼,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服务。劳卫制分一级、二级两个级别。根据人体健康的需要选择田径项目来锻炼,达到第一标准的,国家颁发一枚一级劳卫制证章。达到高一点标准的颁发二级劳卫制证章。例如百米跑一级多少秒,二级多少秒,还有三千米跑也有时间规定。还有俯卧撑、仰卧起坐一次做多少个等。当时在全校掀起了为争取劳卫制合格证而锻炼的热潮。下午上完两节课,大家都到操场按劳卫制项目要求开展锻炼,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平时都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自觉锻炼。全校形成了人人锻炼、天天锻炼、持久锻炼的热潮,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质,而且使学生锻炼了毅力,培养了上进心,促进了全面健康地成长。我由于体育基础差,虽然努力锻炼,体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只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得到了一枚一级证章。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五

  刘毅是我在莱师的政治老师,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政治专业大学生。他教我们班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和《宪法》两门政治课。起初,多数学生对政治课没多大兴趣。特别是后来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旧观念的影响,爱学政治课的人寥寥无几。但是,自从刘毅老师给我们讲政治课以后,凭借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入浅出的讲授能力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述,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不少人对政治课产生了兴趣。

  在那时,我对各门功课没有偏好的情况。可是,自从刘老师上政治课以后,不知不觉对政治课产生了兴趣。兴趣高了,就特别愿学。上课认真听讲,使劲记,总想把老师的话全部都记下来。课后认真复习,还去阅读参考书。就这样,我对课本上讲的政治理论学得开窍了,明白了,记住了。刘老师讲的政治课,不但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帮助,而且把我引向了学政治。莱师毕业后,我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并从此走上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道路。回望一生,我感谢刘老师的教育之恩、引路之情。

  可是,万没有想到,在我毕业后的第二年1957年,刘毅老师被错打成“极右分子”,而且时隔不久,便无声无息地失踪了,谁也不知道去哪了,无影无踪。

  一直到22年后的1979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为全国错划右派平反的决定后,莱阳县委经多方寻找,最后通过刘老师的姐姐,才知道刘老师带着老婆、孩子去东北了,隐姓埋名靠做泥瓦匠维持生计。县委派人奔赴东北,为刘老师彻底平反了冤案,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当莱阳县委去的人找到他时,刘老师平淡地说道:“中央为右派平反的决定我知道了,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来找我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刘仪轩,他是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讲课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大家很爱听。有一次,刘老师在课上讲修辞时讲到:在有的歌词里,或句式里,有的字或词没有实质内容,只是虚设起个连接和添充的作用。他举出歌剧《白毛女》插曲中“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为例说:“这两个‘那个’都是虚词,是没有实质内容的语言连接词。”讲到这,学生明白了,但是印象不深。没想到,刘老师放下手里粉笔,双手下垂,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大声唱起来:“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他那不太好的嗓音和那憨态可掬的形象,一下子震撼了课堂,换来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和热烈掌声。这一唱不要紧,语句中的“虚词”一下子刻在我们的心上,一生不忘。老师的歌声和形象,也至今不忘。

莱阳师范,我难忘的母校(作者是86岁的老莱师人--孟繁融)

  六

  从莱阳到我老家,有240里路,一年只能在寒、暑假,才能回家看望爸爸妈妈。熬到放假,是最高兴的时刻,真想马上飞回家团聚。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又困难,所以,三年莱师生活,六个假期都是用两条腿步行回家的。现在对孩子们讲这些故事时,他们都很惊奇,不相信。

  寒、暑假多数是在星期六开始的。每逢假期的星期六下午,学校举行学期总结大会,吃顿包子,然后,各县临近的同学,三五成群结伴起程往家走。一般情况下,走一夜,第二天下午到家。有的人赶到家,累得进家门就哭,随后又破涕为笑,表达出回到家的幸福。哪种滋味,才叫做享受。

  在三年回家的路上,发生过许多故事。有一年寒假,我们结伴走的是从莱阳到榆科顶,再过栖霞这条线。当走到莱阳与栖霞交界地段的山沟里时,迷了路,走了一夜,天亮了,一看还在山沟里转,白走了一夜的冤枉路。还有一年暑假,我们冒着大雨走到黄县黄城集南大河时,齐腰的滚滚河水已漫满两岸。由于回家心切,大家手牵着手,一步一步挪动,横穿河流上岸,岸上的人都为我们捏了把汗。再有一次放寒假时,天气特冷,放假那天把棉衣、单衣都套在身上御寒。我还多穿上一条裤头,戴上口罩来保暖。当我们走到栖霞赵格庄时,连累加冻实在走不动了,没办法就找到赵格庄中学歇歇脚。学校已放假,看到我们的狼狈相,学校就打开一间教室把桌子拼在一起,让我们躺在上面休息休息,喝口热水,暖暖身体。

  在莱阳师范回家的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留在同学们的心里,它既是一种经历,更是一份财富,成为我们克服困难永远的动力。

  我在莱阳师范三年的学习生活,距今已有57年了。在我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道路上,多数时间是在教育战线工作。如今我已是古稀之人,但我的心还和在莱阳师范读书时一样,是热的。在80周年校庆之际,我要用我的热心向母校、向所有老师道一声:谢谢!永远谢谢!

  作者简介:孟繁融,男,1935年生,山东蓬莱人,原烟台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此文发表于2011年鲁东大学文化建设丛书《亲历与见证--鲁东大学80华诞纪念》一书。

标签: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20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