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卷1君道诗解1先存百姓身正国治兼听则明下情上达

纵横百科 89 0

  《贞观政要》卷1君道诗解1先存百姓身正国治兼听则明下情上达

  题文诗:

  贞观初年,唐太宗谓,于侍臣曰: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

  其身未有,身正影曲,上治下乱;朕每思伤,

  其身也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

  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

  万姓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

  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

  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也昔,

  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对曰:未闻身治,

  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

  太宗问曰:何谓为之,明君暗君?魏征对曰:

  君所以明,由兼听也;所以暗者,由偏信也.

  诗经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唐虞之理,

  昔辟四门,明其四目,达四聪故,圣无不照,

  共鲧之徒,故不能塞;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偏信赵高,

  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亦,偏信朱异,

  侯景举兵,向阙而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

  信虞世基,诸贼攻城,剽邑而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其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于是,甚善其言.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臣子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贪图口腹之欲,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危害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无法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标签: 虞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