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大爆光,每人罚款银一两

纵横百科 81 0

慈禧太后见大势已去,十二道电报令李鸿章前来主持议和大局。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之际,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以何办法让国家少受损失,李鸿章叹道:“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历史上的李鸿章,屡屡被人骂为汉奸卖国贼,但大清国的外交,当时却惟有李鸿章一人可以依靠。可惜李大人这个大清国的第一谈判专家,可用之处,往往都是去收拾败后残局,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条约!中国的军人打了败仗,却把责任推给外交官,这是大大的不公道,但遇到这种事情,即使聪明过人如李大人,也是无可奈何吧。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后,一直饱受骂名,他的死对头荣禄大人,便乘机加以排挤,于是老太后便把李鸿章打发到广州去做总督。北京义和团闹得凶的时候,慈禧太后想想大事不妙,还是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又想将李鸿章调回北京。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天津大沽炮台被联军所攻陷,形势危急,慈禧太后赶忙急调李鸿章去做直隶总督,想让他来和列强周旋周旋,摆脱困境。李大人老谋深算,当然不能做傻子,这么烫手的山芋,怎敢轻易接下?所以一直以各种理由不肯到任,后来实在没办法,是好北上,但到了上海后又停住不走了。

  大沽炮台沦陷后,总理衙门也曾致电各国公使,向各国议和,但此时的局势控制权,已经不在清政府了!法国方面称,拳匪未诛,端王等尚在掌权,怎能谈和?要是罢免了端王等人,并努力剿杀拳匪,还可以商量商量;而德国方面的态度更为坚决,说我使臣被害,大清国元首(当然是指慈禧太后)竟然不表示一丝一毫的歉意,这绝不能随意议和;英美则称,如果各国驻华公使脱险的话,可以开始谈判。

  但这些个条件牵涉到当时的那些昏庸当权派如端王载漪等,万难答应。而且,当时的北京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义和团的控制,加上电报电线都已经被义和团们给生生掘断,北京的对外联系已经完全中断,而那些驻京公使是死是活,各国政府都不知道都无从知晓,怎么议和?义和团们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庚子年八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俄皇说,既然各国公使已经脱险,不如大家撤兵议和罢!美国表示赞成。但提议遭到法奥德三国的反对,特别是德国,反对更为坚决。反对的主要原因是,要求惩杀那些主战的大臣,如载漪、载勋、载澜、刚毅、赵舒翘等人。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说:“惩杀这些官员,其实已经很给面子。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还没有提出来呢。要是连这个条件都不答应,我们只好继续追索幕后的指使人了。” 瓦德西的意思呢,很明白,真正的罪魁祸首指的就是慈禧太后!

  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听后,大为惊恐,看来也只能丢车保帅,牺牲那些人来保全自己了。最后决定,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会同办理,一定要想方设法,看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经过几个月的谈判,最后达成十二款,这就是所谓的《辛丑条约》。我们且来看看这条约的内容。

    第一款,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石碑,建牌坊,石碑分别用拉丁语、德语和中文三种文字书写,语气一定要沉痛诚恳,并广而告之,克林德同志是个大好人,杀了克大人,纯属误会。另,派醇亲王载澧为头等专使大臣,亲自前往德国大皇帝面前谢罪,并昭告天下。

  话说回来,杀害外国公使确实理亏,克林德碑也由此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各国记者来到北京,总要来瞻仰一番,合影留念。只可惜好景不长,一战后德国战败,北京民众一举砸了克林德碑,另树一碑,大书“公理战胜”四字。(1)话说回来,杀害公使未必是公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更是说明国际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理战胜”!国际社会的第一原则,一直都是强权战胜!后来还因此引发“五四运动”,这是后话。

    第二款是惩办罪魁祸首,名单和惩办方法如下:

  1、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斩监候,如皇上以为应加恩免其一死,必须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

  2、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令自尽。

  3、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即行正法。

  4、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另: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五人因为主和被杀,开复原官,以示昭雪表扬。庚子年对洋人和教民保护不力的外省官员均要惩办,有洋人和教民被害的城镇,五年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再看一下结局。庄亲王载勋于辛丑年正月初三自尽;英年、赵舒翘初六自尽。毓贤初四被正法,启秀、徐承煜初八日被正法----徐承煜是许景澄等人被杀时的监斩官,如今也是人头落地!董福祥革职,因为其是回军将领,怕起造反,因而从轻处置,其实此等莽夫,倒是最应该惩办的。其他有责任的外省官员也都加以惩办,至于有洋人和教民被害的城镇五年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还不到5年,也就是1905年,大清国已经废除科举考试了!

    第三款和第一款类同,因日本书记官被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谢罪。书记官和公使的级别不一样,谢罪大臣也不同,这也是大清国的特色。

    第四款、各国坟茔被发掘的地方,重新立碑雪耻,并规定北京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简直就是天价!

    第五款、武器禁运。各国不得把军火运到中国,时限为两年。见此款后,笔者恍然大悟,原来武器禁运,早而有之,洋人大概怕武器流落民间,再来个义和团;或者,是为了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力考虑。

    第六款、赔偿四点五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本息还清。赔款由上海办理,以关税盐政作保。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最后还不是由我们的祖宗每人赔一两银子了事?

     第七款、各国派兵驻守使馆,中国人不得居住在使馆区内。这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华人不准居住,狗也许可以,也许不可以。

    第八款、大沽炮台和天津到北京一切炮台防卫设施,一律削平,以绝后患。北京从此门户洞开矣。

    第九款、天津到北京的关隘要地,包括杨村、唐山、滦州、秦皇岛、山海关等,允许外国兵驻守。如此以来,外国人从海上到北京,通行无阻矣!

    第十款、小老百姓要是敢触犯洋人的话,除了要惩办当事人之外,地方长官也要惩处,也就是说,地方官必须要全力保护洋人,不然要负连带之罪。虽说我们连罪制度历史悠久,但因百姓触犯洋人而连累长官,如此跨洋过海,地方长官身上责任也未免太大。

    第十一款、北河改善河道,各国派专家兴修,清政府出钱六万两白银。黄浦河道,也由各国派专家兴修,预算四十六万两白银,大清国出一半的钱。此是通商条款,虽然主要为列强倾销洋货考虑,但总还算体现了一点民法精神。

   第十二款、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各国公使觐见礼仪,随洋人习惯。

  议和过程中,李鸿章毕竟年老力衰,多年的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而俄国人一再苦苦相逼,甚至追到病床之前!李临死前,仍旧口授谈判计划,有条不紊。各国听说李鸿章死,也颇有感伤,最后才签定和约。如今世人都说李鸿章所签之约为卖国条约,但换其他人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国家衰败至此,即使第一能臣,又能如何?又有一说,李鸿章死前一天,口授于式枚遗疏,保举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李鸿章说,当今大清的天下,再没有比袁世凯能力更强的了,终于成就了这窃国大盗。

  《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才陆续撤军,而当时已经占领北京一年多了。虽说八国联军已经撤出北京,慈禧太后仍旧心有余悸,不敢立刻返回。后来在各臣工的强烈要求下,才决定还都。出发前还命令各省先把回京的路修好,这才起驾返回北京。

  慈禧太后到了保定后,坐上特别为她打造的超级豪华火车专列,让老太后见识了一下西洋科技的厉害!回到北京,乐队奏乐迎接,因为没有国歌,当时奏的雄壮曲子居然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要是慈禧太后知道了,不知作何感想。

  又听说,慈禧太后在宫中藏三千多万两银子,八国联军不但没有拿走,还替她保管完好。慈禧太后回宫看到银子安然无恙,顿时喜笑颜开。经此巨变后,朝中各大臣争着谈论新政,慈禧太后也不再刻意反对了。但等到局势稍微安定下来,便又开始大修颐和园,穷极奢华,一天就花费四万两银子,宫中依旧歌舞升平,早已忘记了庚子之乱。

  只是有一点点不同,那就是慈禧太后对洋人的态度大变。大概是慑于洋人之威,慈禧太后对洋人的要求,大都曲意徇逢迎,真是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各国公使夫人,也被获准时时不时的进宫觐见,日本内田公使夫人汉语很好,往来尤其的频繁。

  而光绪帝,他的境遇并没有因为实行新政就有所改变。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已经为慈禧太后所不容,逃亡到西安的时候,慈禧太后偶尔还会征求一下光绪帝的意见。回到北京后,慈禧太后故态重萌。有外国公使夫人入宫时,有想见光绪帝的,慈禧太后就把光绪帝召来,但只是光绪帝侍立一旁,一言不发。光绪帝后来从不过问朝政----能否自保尚是问题,怎敢过问朝政?

  注(1)、克林德碑后来被移到中央公园,即北京现在的中山公园。1953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决定将“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牌坊”。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与历史散步,和生活握手-----西门送客的自留地

标签: 辛丑条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