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之六十二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

纵横百科 48 0

  “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是一对有名的题联(楹联),题联读之朗朗上口,细细品味,意义深刻,闪耀着大道至简的光芒。

  类似的“积德读书”题联,在浙江杭州富阳、浙江湖州南浔、安徽黄山市(原徽州)、古籍《格言联璧》以及商务印书馆都有出现。面对多地存在、差异细微和众人熟悉的名联,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积德读书”题联,哪里最早存在?哪位最早提写?

  循文脉,询历史。从历代文献、网络资料出发,以题联相关人物出现的时间为线索,随着梳理的深入,拨云见日,董诰(清代大学士)、姚文田(清代状元)、金缨(清代文人)、翁同龢(清代状元)、张元济(近代出版家)等名人先后进入视野,题联发端、传播的过程逐渐清晰起来。

  从董诰大学士最先给浙江富阳窈口潘氏友于堂题写开始,这些不同年代出生的名人对“积德读书”题联进行了凝练、微调、入编和引用,在他们的影响下,“积德读书”题联的逐渐成为近、现代引用频率特别高的题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一、阅历凝练,警句发端

  清代大学士董诰(1740年—1818年)和浙江富阳窈口潘氏友于堂有过交集,源于董诰专门题写给友于堂的一副对联,内容为“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董诰专门写给潘氏友于堂的“积德读书”题联完成于何时?依据现有资料,考证董诰的年谱和潘氏友于堂的历史,如果把时间回溯到两百多年前,潘家和董氏的交集时间就聚焦到了清嘉庆二年,即1798年。这一年的上半年,董诰丁忧在乡的时段与潘家建造友于堂的时间相重合。

  据1876年《富桐潘氏宗谱》(原稿上海图书馆馆藏)记载,在道光丙申年(1836年)浦阳进士戴聪撰写的《庠生潘见行府君家传》中,记有“府君潘姓讳起仕,其入学册名舆字见行,肇周太翁季子也。世居富阳栖鹤十四庄之窈口。”起初,族人主要利用壶源溪的水利之便进行木炭竹木贩运,但“薪炭竹木皆由壶溪载至场口达于会垣(注:省城、都市)分至嘉湖苏松,获利甚薄”。起仕公想到“竹之利在纸”,故“于本山设厂造纸运至金阊,其利数倍于竹”,从而“家业日饶他人”。其后,起仕公的纸张生意越做越大,“大江南北至直隶皆闻其名,潘姓纸到则争售之,买唐纸者皆问‘公方’、‘见行’字号”。随着纸张生意的发迹,家族繁衍“振振蔚起也”,“一门群从,补博士弟子员者后先继起”,“潘氏遂为富阳望族”。在资产丰厚、人丁兴旺和建设厅堂有经验的背景下,起仕公就自然而然萌发了建造友于堂的想法。

  在1993年版《潘氏友于堂宗谱》中记载,起仕公“昆仲析居后,经营土纸,自办土纸厂十八所,所产标号‘潘公方’元书白纸行销全国,富家一方”。而后,“清嘉庆初年约(公元1798年至1806年)建造窈口新厅”,可以说,起仕公建造友于堂是潘氏发迹的一个高峰。1798年,起仕公45岁,正是壮年时期,此时大儿子德宪已经22岁,可以搭把手,小儿子德怡公还未出生。

  潘氏起仕公是邑庠生,《庠生潘见行府君家传》还记载起仕公“喜与文士交”。财力丰厚背景下建造起的厅堂还需要“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史原,《传统审美特征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的体现》),集商人的精明和文人的雅兴于一身的起仕公肯定超前想到了厅堂的布置。伴随着友于堂建设,起仕公调动各种关系,盛情邀请当朝重臣为友于堂题词作画。

  其一,请徽州老乡后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潘世恩题写“友于堂”堂匾(“友于”出于《诗经》中的“维孝友于兄弟”);其二,请姻亲嘉庆元年(1796)进士戴殿泗和戴聪叔侄两人共同完成中堂书画一幅。其三,请从上代(董邦达曾在窈口及邻近区域当过先生)起就与潘氏有交情的富阳老乡董诰题写大堂对联一副——因为董诰是当朝重臣和书画名家。

  据记载,董诰曾经五次到过富阳。其中第五次回富阳是再嘉庆二年(1797年),据记载,当时“生母邴太夫人卒,董诰扶柩南归故里。到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葬母于富阳坑西四仙山回京”(史庭荣,《董诰生平及绘画年表》)。此时的董诰,时年59岁,已经官至东阁大学士,暂署刑部尚书,位列军机大臣。父母的先后去世和在朝廷的多年磨砺,对于人生的感悟,董诰应该有别于常人的想法。

  回忆起父亲董邦达和自己的人生轨迹,想到题联对后人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辈的交情和潘家的诚意,董诰将凝练而平实的“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的题联送给了潘氏友于堂。

  自嘉庆初年友于堂落成后,董诰“读书积德”题联被潘家制作成木刻题联,题联悬挂在友于堂,话语言浅意深,代代相传,被潘氏友于堂奉为家训,成了族人的做人准则和行动指南。董诰“积德读书”题联已经成为窈口友于堂潘氏家族固有的精神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窈口潘氏友于堂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信息,在公开出版的书籍、刊物、教材、报纸和其它渠道多次出现:

  其一,2004年,时任杭州市政协马时雍副 主编的《杭州的古建筑》由杭州出版社出版,书中有关董诰题联出自潘氏友于堂的介绍。书籍最后的《后记》中有“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各县(市、区)文保所的大力支持。卓军、柯士成、史庭荣、蒋金乐等同志为本书撰写了初稿”的记叙。

  其二,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系史原老师发表于2009年04期《包装世界》的题为《传统审美特征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的体现》一文,文中有“窈口潘氏友于堂有清代大学士董诰题题联一副: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其三,2015年7月11日,文章《潘氏友于堂与董诰题联》发表于《富阳日报》。

  其四,2016年4月,浙江杭州富阳鹿山中学“上善园”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竣工,董诰题联入选“上善园”中的“家训墙”,文字为“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富阳区湖源乡窈口村潘氏友于堂董诰题写柱联”。

  其五,2017年2月,彭丽华主编的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富阳,我可爱的家乡》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走近窈口,感受美了乡村”一文,介绍“窈口村不仅独具旖旎的山乡风光,而且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那里有杭州地区目前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徽派古建筑——友于堂,距今有220多年的历史了。堂上有清代大学士董诰专门为潘家题写的柱联:‘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告诫后人多做好事,勤读书。”

  作为重要文物,董诰木刻题联现收藏于杭州市富阳区文物馆。2015年7月,友于堂潘氏后人专门去富阳区文物馆拜见过董诰题写给友于堂的“积德读书”题联,区文物馆还出具了《收藏证明》。

  书写时间吻合、实物载体馆藏、收藏证明确认和教材图书记载等信息说明:“积德读书”题联为董诰在嘉庆初年题写给潘氏友于堂,这是到目前为止“积德读书”题联最早出现的客观事实。

  可以说,清代董诰大学士是“积德读书”题联的首创人,浙江富阳窈口潘氏友于堂是“积德读书”题联的发源地和起始点。

  二、导师影响,微调自勉

  大学士董诰将“积德读书”题联留在了老家富阳的潘氏友于堂,同时也将“积德读书”的人生观带到了京城并影响到了门生。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博学多识,著述甚多,长于考据。他的学问古今贯通,以程朱理学为宗,是清代一位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不仅治学严谨,而且为官耿直,一身正气。

  坊间关于姚文田还有一个故事:姚文田年少时,家中贫困,父亲客游他方,母亲沈氏亲自口授经籍。有时家里生不起火、揭不开锅,人们就劝沈氏卖掉旧房废地,沈氏却说说:“等我儿子作官时,留此地盖一品坊。”嘉庆四年(1799),姚文田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世称文状元,真的成了天下第一,“盖一品坊”成为了现实。

  姚文田嘉庆四年(179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开始步入仕途,后起之秀与当朝重臣有了交集,当时他42岁。此时,董诰已经60岁,位居刑部尚书,授文华殿大学士,充国史馆正总裁,位列军机处,是嘉庆帝的左臂右膀。姚文田归安(今浙江湖州)人,算起来是董诰的浙江老乡,也为董诰的门生。

  据蒋宝龄《墨林今话》记:董诰“承东山宗伯家学,早岁即深通六法,有‘大小董’之称。数十年来海内橐笔,游都门者得其指授,无不著声艺林"。加之董诰工诗文,又为朝廷重臣,故其门下生众多,据记载其门生达132人。嘉庆二十三年董诰卒,其门生翰林院掌院学士曹振镛、编修林则徐等123人同祭于太傅中堂,有《翰苑祭章》存世。同为董诰的门生,当时的翰林院编修姚文田也肯定位列同祭门生的名单。

  在杭州师范大学邓钗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中期书画家董邦达、董诰父子书法研究》中,有“(姚文田)善文章经术,受业于董诰门下。姚文田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董诰儒家入世思想,董诰曾有一联云:‘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姚文田也曾仿作一联题于书房,日:‘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论述。可见。姚文田的“积德读书”题联来源自于自己的恩师和前辈——董诰大学士。

  嘉庆二十三年(1818),董诰去世后,嘉庆帝赐御制诗日:“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命定亲王绵恩率侍卫等前往奠酒,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又命董诰的门生户部右侍郎姚文田为其撰写行状,刻诗墓次,谥“文恭”。

  在杭州市富阳区史志办公室、杭州市富阳区档案局编著的《富阳历代宗谱序记选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中,《富春谊桥陇董氏宗谱》(1941年)有姚文田撰写的《皇清予告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恭公行状》(又称《太傅董文恭公行状》),落款为“清嘉庆二十三年十月既望,门下士南书房行走户部右侍郎管理钱法堂事务姚文田状”,由此可见姚文田对董诰的尊重和敬意。

  从董诰题写给富阳潘氏友于堂的“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题联,到姚文田微调后改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书房联,两者一前一后,师徒影响,一脉相承。从此,“积德读书”经典题联在北京城乃至达官贵人中影响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董诰还有自题联 “窗横竹叶清如许,人比梅花瘦几分”,联语以竹叶的清淡喻情怀,以梅花高洁喻品质,有诗的韵味,画的意境。这样的自题联也是挺耐人品读的。

  三、入编书籍,迅速传播

  经典题联和话语的广泛、迅速传播,需要先进的传播手段。随着活字印刷术发展和书籍的印刷散布,使经典题联和话语几何级增长的影响得到了可能。

  这不,清末学者金缨先生隆重出场了。

  金缨,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兰生,生于一个颇为富有的书香人家,其所编有《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入编的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为经典语录大全,堪称清末版“心灵鸡汤”。

  《格言联璧》将流传于世的格言,分为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等11类。其中,开篇“学问”类的第一句即为发端于董诰“读书积德”题联的“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格言联璧》作者金缨的生平不详。根据作者完成于咸丰元年(1851年)仲夏的自序“余自道光丙午岁(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辑《几希录续刻》”可以看出金缨出生于清道光元年前后,和董诰、姚文田相比,金缨属于晚辈。

  当年《格言联璧》编写的过程中,金缨“遇有警世名言,辄手录之”,“积德读书”题联入编《格言联璧》并成为首句,足见“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分量。正是董诰、姚文田们的人格魅力和题联的警世醒心,“积德读书”题联才会入编书籍,和其它格言一起教诲启迪人们求真、向善、趋美。

  《格言联璧》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众人将此书置于左右,朝夕参悟,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格言联璧》实在是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格言联璧》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一册在手,走遍天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著名的弘一大师自童年诵习到晚年成为一代高僧,六十载未间断过研读此书。

  从董诰首撰到姚文田改编,位列《格言联璧》全编第一句的“积德读书”题联迅速大范围传播开来,影响深远。

  感谢金缨先生传播董诰大学士的“积德读书”题联!

  遗憾的是,当时版权意识淡薄,《格言联璧》刊行紊乱,盗版居多,版本差异较大。

  四、重臣书写,故居“网红”

  时间的书页翻到了清末,继状元姚文田改写董诰大学士的“积德读书”题联后,又一位状元闪亮出场,这位状元当年为浙江湖州南浔张颂贤居所(现为张静江故居)题写的“积德读书”题联再次红火了一次。这位状元叫——翁同龢。

  张静江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张颂贤又名竹斋,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可谓南浔一绝。

  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光绪20年状元)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两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如今的南浔因为名人众多,底蕴深厚,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张静江故居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浔一绝”,游人如织,翁同龢书写的“积德读书”题联当仁不让成了“网红”。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朝廷重臣,谥文端,入祀贤良祠)之子。翁同龢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进士,中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

  现在无法揣摩翁同龢题写“积德读书”对联时的想法,他题写的内容可能受前朝董诰、姚文田的影响,也可能是熟读《格言联璧》的缘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内容并不是他的原创。

  还有一个巧合,大学士董诰和军机大臣翁同龢去世后,当朝都追谥“文恭”:嘉庆二十三年(1818),董诰卒,谥“文恭”;光绪三十年(1904),戊戌政变后罢官归里的翁同龢卒,追谥“文恭”。

  五、出版巨子,治馆名言

  北京,王府井大街,地处闹市之区,门牌为36号的是一个为读者提供安静书香世界夫人场所——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

  涵芬楼书店店内的纪念墙上有该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改编、题写的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元济(1867-1959),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嘉兴海盐人。张元济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当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掌门人后,根据书店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将董诰的“积德读书”题联进行了改编和书写,将“积德”与“读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发端于大学士董诰,经姚文田、金缨们传播的“积德读书”题联,在商务印书馆得到了变化和传承,以此作为该馆的治馆名言,商务印书馆也成为了当今中国民族出版的品牌标杆

  为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和中国现代出版业所走过的120年发展历程,中国邮政于2017年2月27日发行了《商务印书馆》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

  邮票的设计,由一本打开的书和“商”字图案构成,是对商务印书馆馆标的分解示意,书的右页上方为20世纪30年代初鼎盛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1932年“一二八”事件期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下方为商务印书馆创始时期位于江西路德昌里的三间作坊。书的左页上方是商务印书馆早期很有影响的出版物《最新国文教科书》和《华英初阶》词典,下方是近年以工具书和“汉译学术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出版物。左侧“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中国引用比较广泛的题联,由商务创始人张元济手书,反映了商务印书馆的主业和旨趣。

  从董诰最早题写的“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到姚文田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随后到金缨的“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继而到翁同龢所写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再到张元济书写的“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积德读书”题联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六、全国各地,广为传播

  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和文化建设的深入,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修厅堂、找文脉,热情高涨,董诰“积德读书”题联再次进入视野。

  伴随着众多古建筑的修复,堂上的对联纷纷被重新制作并挂上,浓浓的文化气息开始回归。这些题联中,借助于高超的电脑制作,仿制的董诰“积德读书”题联以及改进版题联在全国各地多地出现,广为传播。

  就浙江富阳区域来看,除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发源地——窈口潘氏友于堂之外,大源蒋家祠堂、龙门余荫堂和耕读堂、大源稠溪董氏宗祠、环山宗祠等也有董诰题联的复制品,甚至永昌K老先生寓所和窈口C书家简易书房门口都在引用。这些引用的复制品,有的是字体、内容和落款100%的相同,有的是内容相同。

  同时,古徽州区域范围各地也有新做的“积德读书”楹联,例如:在江西省婺源县晓起村的志勤堂,就新做了“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题联在大门口;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履福堂有存在时间并不长的“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其实,除窈口潘氏友于堂之外,其余的董诰“积德读书”题联及改进版(姚文田版、金缨版、翁同龢版、张元济版等)都是近几十年修缮后弄上去的,属于“引用”,打“擦边球”。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需要厘清误解,还本清源,“别人就会知道,原来是窈口最早,写给窈口友于堂的,这幅对联原来是潘氏友于堂的。”(富阳文史专家史廷荣老师语)

  有多少人知晓“积德读书”题联的来龙去脉和原来面目?如果不知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传播背景,不明背景的人或以为是董诰题写给他们的,或以为是董诰在各地包括富阳题了多幅。显而易见,首先,关于“积德”和“读书”的对联董诰是专门题写给潘氏友于堂的,没有第二家;再则,相同的题联,按照董诰的水平和才识,会给不同家族题写同一副吗?现实是,除窈口友于堂的题联是正宗外,其余都是克隆版本。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幅对联写得确实好,引得别族和各地纷纷引用。

  前几年,安徽歙县对原徽州府衙重新进行了修筑,完工后,大堂立柱上的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就引用了晚清薛时雨的《题杭州府署》对联。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佳句名联引用比较常见。

  好的话语、格言和题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值得引用和传承。从董诰到姚文田,再到金缨、翁同龢和张元济,一代又一代的名人不断践行“积德读书”,题联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2017年4月11日

无梦到徽州——之六十二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

无梦到徽州——之六十二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

无梦到徽州——之六十二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

无梦到徽州——之六十二董诰“积德读书”题联的影响和传播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四年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