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臣话魏征

纵横百科 52 0

  千古名臣话魏征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流金岁月,那时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先进,万国来朝,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是炎黄子孙引以为骄傲的盛世。

  说起贞观之治,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魏征。在很大程度上,是魏征殚精竭虑,帮助唐太宗李世民打造了这段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岁月。

  对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是受后人景仰的。我以前去礼泉拜谒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后来,听说作为唐太宗的陪葬,魏征的墓就在昭陵西南不远处的凤凰山上,便自驾前往魏征墓拜谒凭吊了一番。

  驶过一段盘山路,来到了一个只有三五农户的小村落,魏征墓就在附近的山坡上。经当地村民指点,沿着一条草野间的小径朝山坡上走去,很快来到魏征墓前。

  这是一座别致的墓冢。在坡顶一处平地上,有一座门楼式的建筑,门楼上方刻写着魏征陵墓四个字,下面是一块长条形的墓碑,墓碑底座是一个石龟。可是墓碑上看不出有碑文。据史载,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并刻在石碑上。现在石碑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在封建社会,皇帝掌握着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力,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大臣死后,皇帝亲自为之书写碑文,这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对魏征的器重程度。

  站在荒山野岭的魏征陵墓前,遥想1300多年前,作为大唐王朝的一代名臣驾鹤西去,在此下葬,享受皇帝李世民的特殊礼遇,备极哀荣,那该是一个多么盛大的场面啊!

  风云际会,李世民与魏征相遇,并走到一起,君臣联手,共同打造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治国理政中,君臣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一段佳话。

  是金子,总会熠熠生辉的。魏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受到李世民的器重,成为其倚重的股肱之臣,是和他本人博学多才,出类拔萃分不开的。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他早年不幸,幼丧双亲。但是他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学贯古今,堪称才华横溢。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魏征因有文才,被武阳郡丞元宝藏任命掌管文书。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寨起义的李密,让魏征写信给李密。李密看了此信,感到文采斐然,甚惊异。后听说是魏征所写,便把他招至麾下,成为其智囊。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来到京师长安后,起初没什么事做,他便毛遂自荐,前往山东安抚李密旧部李勣,说服李勣归降李唐。其后,另一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打败李勣,并将魏征抓获。窦建德知道魏征有才,用魏征为起居舍人。不久,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魏征重归李唐,被太子李建成任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知恩图报,魏征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李建成。他见秦王李世民战功卓著,而太子李建成表现平平,为了稳固太子之位,便建议李建成对秦王李世民早定对策。但是李建成优柔寡断,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听人说魏征曾屡次劝李建成加害自己,便派人把魏征找来,板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

  左右的人听李世民这样问,都以为魏征凶多吉少。可魏征却面不改色,坦然说道:“如果太子按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听了,暗暗称奇,认为魏征是个有主意的人,且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不久,李世民登上帝位,又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

  魏征见李世民不计前嫌,对自己如此礼遇,认为找到了知己之主,从此尽心竭力地辅佐李世民。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和一代名臣从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雄才大略,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有为之君;一个是满腹经纶,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的股肱之臣,如同江河归大海,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后,君臣联手开启了贞观之治这部大戏,给后人留下了精彩的一幕幕。

  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敢于直言,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贞观三年,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魏征知道,李世民抱负远大,很想做一番大事业。在他看来,要想做一番大事业,君主必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要广开言路,就得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有一次,唐太宗升朝议事,他端坐在龙座上,神态威严,两边侍者谨小慎微,大气不敢出。李世民感到奇怪,问大臣:“众爱卿,你们中的许多人都能言善辩,为什么上朝议事总是慌慌张张,甚至颠三倒四呢?”

  魏征深知个中缘由,便上前一步,率直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次上朝又总是神态严肃,气势逼人,加上朝廷气氛森严,所以为臣的才那么慌张。皇上以后临朝,宜稍减龙威,对大臣和颜悦色。这样,大臣们就能精神放松,感觉自然了。”

  李世民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在以后上朝时,态度便随和了许多,不再像以往那么气象森严。大臣们也随之放松了许多,敢于大胆直言,形成了君臣和谐相处的局面。

  魏征熟悉历史,深谙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知晓君主偏听偏信的后果。在与唐太宗接触时,他有意让太宗明白其中道理。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这正是魏征想要说的话,随即答道:“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很对!”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说道:“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唐太宗点头称是。

  在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勇于谏诤。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人告发,按大唐法律,受到了追还赃款,削除职务的处分。可这人是唐太宗的老部下,同皇上颇有交情。关键时刻,他求见唐太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臣追随陛下,出生入死,今天不慎做了糊涂事,恳请陛下看在几十年相随的份上,饶罪臣一回!”

  唐太宗刚开始拒绝了他,可晚上回到寝宫,想起白天的事,觉得庞相寿跟随自己这么多年不容易,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派人给庞相寿传话:“你是我的老部下,贪污大概是因为穷,现在我送你100匹绢,继续做你的刺史,以后不要贪污就是了。”

  可魏征知道此事后,立即上书反对,说:“陛下,治天下要以公平为规矩,仁义为准绳。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否则,就会纲纪混乱,令不行而禁不止。您过去为秦王时,部下很多,如果他们都因此而贪污枉法,皇上您怎么办呢? 请陛下考虑一下后果吧!”

  那个时代,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魏征的谏诤很让太宗下不了台。不过,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的君主,魏征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撤消了自己的处理决定,维持原判。

  人是感情动物,作为一个明君,李世民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去内室换了朝见的礼服,向唐太宗下拜道喜。唐太宗很惊奇,问是怎么回事?长孙皇后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唐太宗听了恍然大悟,顿时怒气全消。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由于魏征敢于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人都有贪图享受的天性,有怠惰的时候,君主也不例外。贞观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生活比较俭朴。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大唐王朝经济发展,百姓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有些劳民伤财了。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写了《谏太宗十思疏》,规劝唐太宗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唐太宗看了这篇奏疏猛然警醒,将其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说它“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他还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并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奏疏之所以能够打动唐太宗,是因为文章切中要害,而且充满感情。魏征对唐太宗是颇有感情的,这不但因为唐太宗具有弃怨用才的宽广胸怀与气度,更重要的是他从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济苍生、达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为国家大展宏图的前景。当47岁的魏征开始辅佐比他小18岁的唐太宗时,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而太宗对魏征的谏言也“未尝不欣然纳受”。对唐太宗来说,魏征既是一位犯颜直谏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因此,这种亦臣亦师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词严,又情真意挚,加上奏疏文采斐然,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

  魏征知无不言,尽心竭力地辅佐唐太宗,对治理天下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了唐太宗的充分认可。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大宴五品以上官员时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告,敢于直言,纠正我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魏征熟悉历史,深谙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且有文采,唐太宗让他主管修史。魏征对《周史》《隋史》等书稿多有删补,力求达到简明正确。《隋史》的序、论,都是魏征所做,并为梁、陈、齐各史撰写总论,被当时称为良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下诏厚葬魏征,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一旦失去,方显珍贵。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不已,他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发出的肺腑之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魏征的价值。

  往事越千年。站在魏征的墓冢前,我在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中央集权君主威权统治传统的国家,在这期间,统治集团的精英人物积累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相应的开创了许多盛世。贞观时期的唐朝,雄居世界的东方,文治武功,万国来朝,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世事轮回,中国经历了近代百多年的沉沦后,而今再次雄起,在向世界巅峰迈进。我们常常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以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作为参照呢?我以为唐代的贞观时期便是一个很好的模本。在那时,国家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政治清明,中国人引以为骄傲。到现在,海外有许多唐人街,华人都以唐人自称。

  世界是多元化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除了西方国家自由民主制度外,东方国家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政体。事实证明,中央集权的威权统治模式适合中国的国情,照样可以开创国泰民安的盛世。古代有贞观之治,而今有改革开放,它们同样把中国带入了人类社会的佳境。

  历史是有延续性的。与时俱进,借古鉴今,在中国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给后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2020、8、6

标签: 历代名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