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更改国号事件

纵横百科 49 0

  一国的国号非常重要,是不能随便改的,就像一个人不能随便改名一样。不过中国历史上还是发生了几次更改国号事件,共6次。从改国号的原因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国家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国君志向发生了变化;第三种是国家宗族传承发生了变化。

  第一种情况。塞北游牧民族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建立国家,以民族名称直接做国号。后来统治区域扩展到汉族传统地区,为了更好的统治汉族居民,改成不体现民族特征的中性国号,避免民族矛盾。具体包括:蒙古国改名为大元;契丹国改名为辽。其中辽国的汉族地区相对较小,辽国的国都也在草原上,所以辽国的重心一直在汉族和契丹中间摇摆,外在表现就是国号不断在“辽”和“契丹”之间改变。

  第二种情况。国君的志向发生了变化,从割据一方到图谋中原,或者是从心怀天下回到小富即安。其中拓跋珪改代为魏,和皇太极改金为清类似。代国和金国都是偏居北方的游牧民族国家,都曾一度被灭国,后来又复国,复国后开始都叫原来的国名。但是拓跋珪认为“代”是西晋封的,而且象征北方偏僻的地方,不适合再做国号。后在汉族官员的建议下改成“魏”,因为后者象征中原,意境也更美好,国号改成“魏”也表明拓跋珪要谋取中原。皇太极要取代明朝夺取天下,但是原国号“金”容易让汉族联想到当年的宋金战争,特别是岳飞抗金的历史,所以要改掉它,淡化民族矛盾。改成“大清”能压制明朝,而且“清”和“金”在当地语言中发音相同,女真贵族更容易接受。

  拓跋珪和皇太极都是偏居一隅但心怀中原,所以改国号。可还有一个案例正相反,是放弃了有民族融合意义的原国号,改成地域特色的新国号。刘渊当初为夺取天下,淡化自己匈奴人的身份,赢得更多汉族人支持,所以称自己是汉朝后裔,定国号为“汉”。到刘粲为帝时,发生靳准之乱,靳准杀光了首都平阳的皇族,毁掉了汉宗庙,平阳也被后来参加平叛的石勒占据。刘渊的养子刘曜在长安继承帝位,需要重建宗庙。这时,刘曜改变了刘渊的说法,说自己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所以废除了“汉”国号,改以故都平阳所在地“赵”为国号。这或许是刘曜觉得并没有多少汉族人支持自己,没必要自己骗自己;而且此时他的国家只是偏居西部一隅,在同石勒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已没有心怀天下的雄心了。

  第三种情况。皇帝的堂叔发动叛乱,夺了自己堂侄的皇位,皇位的继承宗族发生了变化,新皇帝按自己龙兴之地的原则改了国号,也改了宗庙。中国历史上近枝皇族发动叛乱夺皇位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但是因此而改国号改宗庙的只有这一次。成国皇帝李雄死后发生变乱,李雄的儿子猜忌自己的堂叔李寿,于是李寿发动叛乱夺取帝位。李寿因为自己曾是汉王,所以改国号为“汉”。还在大成宗庙的旁边另立大汉宗庙,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开国始祖。李寿的行为已经属于改朝换代,但成国和汉国享国时间都不长,疆域相近,而且李寿仍是李雄的近亲属(俩人的祖父是同一人),所以史书中认为这只是改国号,不是改朝代。

  其实除了上述这六次以外,还发生过两次改国号事件,都是在五代十国。917年,岭南刘䶮自立为帝,国号原本是“越”,次年改成“汉”,史称南汉。937年,徐知浩废黜杨吴皇帝自立为帝,建齐国,两年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自己也改名叫李昇。不过这两次改国号事件中,前一个国号使用时间都不长,影响不大,所以人们只用更改后的国号称呼它们。

标签: 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