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外交困,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派别:以大学士倭仁等为代表的顽固派鼓吹唯祖宗之法是尊,唯古圣贤是尚,对于学习西方和引进西学深恶痛绝,认为是;用夷变夏”。以恭亲王奕、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效仿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国富兵,摆脱困境,兴办洋务,维护清朝的统治。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展开了。洋务运动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和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洋务派认为,中国与西方相比,虽然制度先进但是枪炮船舰落后于西方,所以办洋务就要创办军事工业,为此他们先后创办了24家军工企业。早期的是为镇压太平天国作战而建立的安庆军械所和上海洋炮局。
其中1861年由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最早建立的军工厂。它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和大炮,制作技术还未实现机器工业,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不过由于已经仿造西式船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比较重要的还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张之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除了机器厂、洋枪楼、锅炉厂、铸铜铁厂等,还有兵工学校、译书局等。它主要生产枪、炮、弹药、钢铁、舰船,原材料和主要机件都是购买外国旧货。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具有封建、买办和资本主义多种性质的混合体。
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财政紧张,燃料供应困难,运输、电讯落后,军事工业发展受阻。洋务派意识到要想自强,必须先求富,只有先发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才有发展的基础。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几十个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这种民用企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它们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控制;其封建垄断性很强,禁止民间商人进入这些行业,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意味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在中国历史上仍有一定的影响。洋务派陆续开办近代化的军、民用企业,建立了海陆军,兴建了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还使中国;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
军、民用企业的建立,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封建社会解体的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快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反思洋务运动,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维护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并不触动腐败的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只是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对外具有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西方列强表面帮助洋务派发展近代工业,实际上是为了以此为手段,控制和操纵清朝政府。同时它的管理方式落后,经营不讲效益,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唯亲,冗工滥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