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皇帝的年纪大小,而是东汉刘氏皇族和曹魏曹氏皇族作为朝廷元首标杆的地位不一样,而且,在权力的平衡上,曹魏也有些失衡了。
东汉是承接西汉的,两汉加起来有数百年,在民间和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世家们心里,刘氏皇族的威望是不可替代的,简单说,就是大家都习惯了刘氏为王。
对于世家们来说,只要自身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皇帝一直让他姓刘都行,王莽一度取代刘氏,但他没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马上被推翻。
在权力的分配上,东汉的平衡性也相当不错,世家、外戚,包括后来的宦官,这三个政治集团在权力分配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互相制约和平衡。
在三大政治集团中,世家是最厉害的,皇权必须依靠外戚和宦官来压制世家们的利益野心,但归根结底,是资源分配上的问题,并非有人想取代刘氏皇族。
简单说,就是世家希望刘氏皇族垂拱而治,把治理国家的权限让世家们来分享,刘氏皇族的招牌还是需要的,不管刘氏皇帝年纪大小。
外戚、世家、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虽然看似你死我活式的,但整个大的利益分配原则并不没有改变,外戚和宦官保障皇权,世家保障地方,只要这个平衡不打破,皇帝年纪再小都没有关系。
刘氏皇族在权力上的崩溃是汉灵帝死后爆发的“十常侍之乱”,这场政治斗争让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一起没落,于是,东汉的整个权力架构失衡了。
接着是董卓进京,这个时候皇权已经无关紧要了,斗争的主要两方变成了董卓为首的西北军阀和王允(貂蝉义父)为首的传统世家。
由此导致了三国乱世的开端,但大多数人都还愿意把刘氏皇族的招牌留着,只是权力的中心转移了,最终是转移到从地方上崛起的曹操身上。
曹操是乱世崛起,依靠军事力量掌控整个北方,但曹操至死也没能称帝,曹操军事上强横,但政治上很失败,原因在于曹操得不到世家的认可。
曹操自认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应该也能算在世家之中,但他的父亲却认了一个宦官做父亲,这个出身让主流世家把他排斥在外,曹操祖上是否姓曹都一直有争议。
说穿了就是,掌握着社会主要资源的世家们不认为曹操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所以抵制曹家当皇帝,曹操活着时,仰仗军事上的成功才能够压制住世家们对他的不满。
到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后,曹丕可没有耀眼的军功傍身,他继承的还是王爵,想要曹家的富贵保持长久,就必须更进一步,否则,刘氏皇族要是哪一天崛起了,曹家就要玩完。
曹丕为此作了一个重大的妥协,也是曹操在世时不愿意干的事,就是承认了世家们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任官的权力交给世家,换取了他们支持曹氏代刘。
因此,曹魏从一成立就是一个皇族比较弱势的朝代,曹魏皇族借着曹操的余威掌军,世家掌政,勉强达成了一个小的权力平衡。
但曹氏皇族比起曾经的刘氏皇族来说,政治上的弱点太多,刘氏王朝是推翻的不得人心的暴秦和王莽,而曹丕是以臣代君,在他之前,只有一个被视为奸贼的王莽搞过这一套,禅让的行为天然的就被人不齿。
如果曹魏皇族一直能掌握住军权还好,至少枪杆子在手,能压得住阵脚,可以慢慢的削弱世家,但曹魏一族的人才青黄不接,连军权都慢慢地转移到世家们手中。
世家们从骨子里就不认为曹氏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即使曹氏当了皇帝,当政权和军权都握在手中时,权力就失衡了,曹氏也就到了被抛弃的时候了,别说皇帝年纪小,即使是长君也挽回不了曹氏的衰败。
取代曹氏的司马氏就有着被世家们认可的出身,他们的基因相同,天然的亲近,对于世家们来说,同为世家出身的司马氏可比宦官收养的曹家可爱得多。
所以,东汉虽然小皇帝出现的多,但因为权力平衡没被打破,就能一直支撑下去,“十常侍之乱”后,权力平衡打破了,东汉也就快玩完了。曹魏从建立之初就没有打好基础,是勉强建立的朝代,以一族人才弥补不了对整个北方世家的巨大弱势,只需要一个小皇帝就被司马氏抓住机会,大权旁落直至灭亡也是很正常的。
标签: 三国时期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