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白江口之战

纵横百科 67 0

杂说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一千多年了,我们只能在相关各国的史籍中寻找历史的碎片。但仅有碎片是不够的,就像一个拼图游戏,即使有了大部分的碎片,而且即使都放置在了正确的位置,也还是不能还原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剩下的部分,需要我们通过基于逻辑的想象来还原。胡适公公说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之谓也。

  王大都督之死 苏大将军大军还朝,老板(唐高宗)就认为百济战争结束,剩下的工作该是抚纳残党了。于是熊津都督王文度出场。但当王大都督渡海而来,到了百济之后才发现,苏大将军给他留下的摊子实在是太烂了。由于苏大将军纵兵劫掠,导致百济的复国运动已经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留守的唐军被围困在百济王城泗沘城内,百济境内遍地叛军,王大都督试图突破百济复国军的包围,进入泗沘城,和党组织取得联系,也未能如愿。而且还有整整一船,一百多兄弟被鬼室福信所部的百济复国军俘虏,而后作为礼品送到日本去了。

  至于这批俘虏后来的故事,大意觉迷做了详细的考证,我来做回抄书公。

  根据日本僧人圆仁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他在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登州所辖的文登县仵台村法云寺前看到两座佛塔,一石一铁,其中铁塔上镌刻着铭文:“王行则者,奉敕征伐东蕃没落,同船一百余人俱被贼擒,送之倭国。一身逃窜,有遇还归。麟德二年九月十五日造此宝塔。”铁塔上纪录的这件事,当是唐军被鬼室福信的百济复国军俘虏的经过,可见这些唐军是被整船俘虏的。

  这些唐人后来一直留在日本,其中的续守言、薛弘恪二人还被任命为“音博士”,负责校正日本人语文中不规范的唐音,他们还参与编写了《日本书纪》相当部分的内容,薛弘恪后来又参与了《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学者森博达通过调查《日本书纪》万叶假名的音系,推测卷十四~十九的作者是续守言,卷二四~二七的作者是萨弘恪。

  那么这些被俘唐军是隶属于哪支唐军部队呢,大意觉迷又发现了一些线索。在日本的《新撰姓氏录•右京诸蕃上》记载了这么两条信息:“八清水连,出自唐左卫郎将王文度也。杨津连,八淸水连同祖。王文度之后也。”八清水连与杨津连自称是王文度的后代,然而作为第一任熊津都督的王文度是在新罗猝死的,他的后代怎么会到了日本呢?大意觉迷认为,鬼室福信俘虏的唐军,就隶属于王文度所率领的部队。后被鬼室福信送诸日本。所谓八清水连与杨津连也未必是王文度的直系后裔,但很可能是王文度部将的后裔。

  唐朝真的很牛耶,连个俘虏兵到了日本都能当官,还能给日本撰写史书,最后竟然乐不思蜀,扎根日本了,一定是高官厚禄外加花姑娘大大地有,有意思。中国和日本友好交往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泗沘城是进不去,党组织也就联系不上了,更糟糕的是周围都是敌人。无奈之下,先去新罗传达老板的圣旨吧。于是乎王大都督转道奔赴新罗。但是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了。王大都督来百济之前,满以为来了之后会有地方官吏接待,即使说不上大鱼大肉,吃饱肚子总不成问题吧。等到了百济才发现,确是有人接待,可惜是百济复国军拿着刀枪来接待了。而此时,王大都督所挟粮草有限,部队已经断粮了。

  于是乎王大都督所部只能饿着肚子上路了。一路之上夜行晓宿,餐风饮雨;挖草根,啃树皮,怎一个惨字说得。再纵兵劫掠一下百济百姓?这回不敢了,怕暴露目标呀。剪断截说,不一日,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王大都督终于来到新罗,见到亲人了。但见此时的王大都督两眼烁烁放光,饿得放了绿光了。老金(金春秋),小金(金法敏)父子看到天朝使者如此落魄,也是满眼的泪光。兄弟们辛苦了,先吃饭吧。

  王大都督此时也管不了什么礼仪、威严了,我们都N天没吃饭了,呜呜,于是乎一群饿狼的咀嚼声。

  及至酒足饭饱,该传达老板的旨意了。

  王大都督站起身来,整理衣冠,毕竟是天朝大国的使者呀。然后拿腔拿调,宣读老板的圣旨。正要把圣旨交给老金的时候,王大都督忽觉腹痛如绞,然后就倒下了,然后再也没能站起来。

  怎么了?撑死了。

  唐高宗派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担任熊津都督,新罗武烈王七年(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九月二十八日到达三年山城传诏。王文度面东立,大王金春秋面西立。宣读完诏书之后,王文度要把诏书交给金春秋,忽然疾病发作死了。王文度的随从替代他的位置完成了这个仪式。【注2-1】

  至于王大都督的死因,没人说的清楚,也没有考证的必要。而王大都督手下一百多名唐军被百济复国军俘虏的时间,究竟是在王大都督身前还是死后,我们也不得而知。为了情节发展需要,把这一时间点放在了王大都督身前。不过如此戏谑,似有不恭之处。但此公早年曾纵兵劫掠,此时备受苏大将军纵兵劫掠之苦,也算是现世现报吧。戏说一把,博一笑耳。

  王大都督一死,故事的主人公老刘头(讳仁轨),才能替补登场。不,闪亮登场。

  老诸葛来了 老刘头甫一出场,就博了个满堂彩。

  这时郎将刘仁愿留守在百济府城,被道琛等领兵围攻。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代替王文度统领兵众,顺道调集新罗军合军来解救刘仁愿,转战前行,所到之处,都被攻克。道琛等人在熊津江口立起两道营栅来阻挡唐军,刘仁轨军和新罗军四面夹击,百济复国军退到营栅之内,但由于有江水的阻隔而且桥又很窄,败兵落水和战死的有一万多人。道琛等人无奈撤去了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新罗军因为粮尽退兵,这时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三月。【注2-2】

  王大都督让百济复国军打得狼狈逃窜,怎么老刘头就这么牛?他又不是老牛头。莫不成老刘头带了几万大军?

  这是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在计算这道题的同时,我们顺便也来看看白江口之战中唐军的兵力。

  刘仁轨被任命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军长史。显庆五年,唐朝大军征辽,刘仁轨率领水军二万作为偏师,在白江口袭破数万日本水军,俘虏敌船舰四百多艘,日本和眈罗等国都派遣使者请降。【注2-3】

  《册府元龟》说老刘头在白江口之战中统领了两万人的水军,这个数字可靠吗?

  清乾隆时辑《旧五代史》,从《册府元龟》中采录材料。道光时刘文淇、刘毓崧等为岑建功校刊《旧唐书》,参用《册府元龟》,撰成《旧唐书校勘记》。民国时陈垣用《册府元龟》,补《魏书》缺页、《周书》缺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华书局组织专家点校二十四史,注意到利用《册府元龟》补史之缺、订史之误,例如《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错字夺文较多,王仲荦用《册府元龟》对校,做到文通字顺。北宋距唐五代近,《册府元龟》所采录的唐五代文献,颇有今已亡佚者,岑仲勉研究唐史曾引用之。这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

  讲了半天《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似有跑题之嫌。但由此可以证明,在白江口之战中老刘头的水军确有两万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两万水军是哪里来的?

  我们已知的唐军的兵力是:

  刘总司令(讳仁愿),“兵一万人”。

  孙将军(讳仁师),“兵七千人”。

  刘总司令所部与百济复国军历经战阵,伤亡也是不小的。

  到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鬼室福信的百济复国军人数逐渐增多,侵取江东的土地。熊津都督府的一千唐军,前去攻打,反被敌人打败,没有一个人能归来。【注2-4】

  再跑一下题,这段文字出自公元671年,唐朝和新罗战争期间。当时薛仁贵带兵讨伐新罗,作为在唐朝征伐高句丽期间的战友,薛仁贵和小金已经是老熟人了。为此,薛仁贵给小金写了 ,斥责新罗侵占百济故地,抚纳高句丽叛军等叛乱行为。于是小金马上作书答复,极力为新罗辩护,申诉自己的委屈,是为《文武王报薛仁贵书》。

  小金作为唐军三次征伐高句丽,以及唐军征伐百济、百济平叛等历次战争的亲历者,在《文武王报薛仁贵书》中,对这些战争做了全面的回顾,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的。但是小金为了替自己辩护,为新罗开脱,又极近夸张之能事。试举一例:

  苏定方大军回师之后,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在江西起兵,招揽残党,围逼府城。先攻破城外营栅,夺取军用物资,再来攻打府城,几乎就要攻陷 。又在府城四周,筑起城墙围困府城,由此府城无法出入。我领兵往赴解围,四面敌城,全都打破。先救唐军之危,再运送粮食,这才使得一万汉兵,免遭虎口,留镇的饿军,没有易子相食。【注2-5】

  在百济平叛期间,甚至后来唐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期间,唐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要依靠新罗,这是事实。但即便如此,被围唐军的也不至于易子而食吧,唐军千里迢迢渡海来百济打仗,难道还要带着老婆孩子不成?否则他们哪里来的儿子呢?要不然是唐军刚到百济就抓了百济的花姑娘来制造儿子吗?就是就是,苏大将军纵兵劫掠,这回让小金抓到把柄了。小金都看见了。不过即使唐军军纪涣散,抓了很多百济的花姑娘,生了很多的儿子,也没有易子而食的必要呀。泗沘城内多的是百济的老百姓,要吃儿子也要先吃百济人的儿子嘛,夸张过头了吧……纯属贫嘴,就不调侃金法敏大王了。

  《文武王报薛仁贵书》的史料价值还是有的,兹录于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言归正传,刘总司令和孙将军的部队加在一起,除去伤亡,满打满算,也就是一万六千人。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老刘头带来的随从,加上统王大都督之众,人数当在四千以上。

  总之,老刘头就是牛,就是领着这么一只曾经被鬼室福信追着打的唐军,又借了些新罗兵,解了泗沘之围。

  泗沘城的危机暂时解除,老刘头和刘总司令见了面。刘总司令世代行伍出身,却有过一段在弘文馆学习的经历,对诸葛亮型的儒将颇为倾慕。

  而老刘头为人儒雅,其文采在年轻时候还得到过唐太宗的赏识。二刘于是一见如故,穿上了一条裤子。

  刘总司令对老刘头信任有加,还把上书老板这样的大事都交给了老刘头。在百济平叛后来的战事中,更是对老刘头言听计从。由此,老刘头才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百济平叛的战场最终也成了老刘头一个人的舞台。后来的老刘头更是出将入相,极近为人臣者之殊荣也。

  老刘头有能力,是个好演员,大明星,这一点确实不假。但还是要有搭台子,跑龙套的。刘仁愿以驻百济唐军总司令的身份,不但甘心全力支持老刘头,而且在胜利班师之后,也不在老板面前争功,殊为可贵!

  刘仁愿回到京师之后,唐高宗问他:“你在百济的时候,前后奏请,皆合事宜,文章雅而有理。你本是武将,怎么做到的呢?”刘仁愿回答说:“那是刘仁轨的文章,远非臣所及呀。” 【注2-6】

  由此想到了解放战争中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的故事。

  粟裕大将近来在军迷中的人气颇高,直追当年的韩信。但粟裕能有淮海战役的成就,却是和陈毅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陈毅带兵打仗的水平大概不高,在他带领下,三野打了几个败仗,他也向中共中央做了检讨。之后,陈毅毅然决然,把三野的军权全部交给了粟裕,自己跑到二野作了个三把手。这才有了粟裕指挥的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都认为自己是红花,有几个人甘作绿叶?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此大义也。有陈毅元帅,有刘仁愿之流,则中国之幸甚!

  向刘仁愿同志学习!

  又是口号,又是跑题,反正是杂说。^-^

  既然跑题了,顺便再给老刘头揭点短。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因为吐蕃入侵,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刘仁轨每次上奏,大多受到中书令李敬玄的阻挠,由此和李敬玄不和。刘仁轨明知李敬玄不是镇边保国的将才,就想中伤他,上书说西蕃镇守之事非李敬玄不可。唐高宗于是就任命李敬玄来取代刘仁轨。李敬玄来到洮河军中,很快就被吐蕃打败。【注2-7】

  老刘头不愧为一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轻而易举就把他的政敌给收拾了。可是国家的利益呢?此一役牺牲了几万唐军的生命,呜呼!人无完人啊。

  接下来的两年,发生了很多事,却一直波澜不惊。

  先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四月,老板派苏大将军等人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在此期间,驻百济的唐军又是助战,又是帮着新罗军给苏大将军运军粮。忙得不亦乐乎。

  唐朝忙着打仗;日本忙着武装游行;新罗忙着占领百济的地盘。日本和新罗还忙里偷闲,把领导干部更迭了一下。

  先是(公元661年)六月,老金(新罗武烈王金春秋)死了。小金继位,是为文武王。

  然后(公元661年)七月二十四日,日本的天皇老婆婆(齐明天皇)也死了。中大兄素服称制(后登基,是为天智天皇),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反正他妈妈在的时候就是他管事,此时当不当天皇也无所谓。

  高句丽没打下来,老板告诉刘总司令,你们也一起闪吧。幸亏老刘头假冒刘总司令之名,据理力争,才坚持下来。老板觉得老刘头的奏章写得不错,一高兴,还把孙将军也派来了。

  这两年多唐军和百济复国军一直在战场上僵持,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呀。扶余丰忙着和鬼室福信窝里斗呢,哪儿有功夫搭理唐军呀?等唐军忙完了高句丽的战事,回头打来的时候,百济复国军对于唐军的进攻也基本上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直到脑袋进了水的扶余丰杀了鬼室福信,僵局最终被打破了。

  鬼室福信之死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敌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扶余丰既然杀了鬼室福信,就对百济复国军失去了控制。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而扶余丰在狡兔还好好地活着的时候,就把走狗给煮了。除了一小撮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哪个大脑发育不健全的才会替他卖命。现在能帮扶余丰打仗的就剩下大日本皇军了,不过谁帮谁可说不好。

  最后摊牌的时刻到了。

  战前会议 既然该摊牌了,怎么也得开个会儿合计合计吧。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癸亥,百济诸城都在密谋恢复百济国,其统帅扶余丰在豆率城,向日本乞师援助。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亲自率领金庾信、金仁问、天存、竹旨等将军,七月十七日出征讨伐百济,来到熊津州,与镇守刘仁愿合兵一处。【注2-8】

  小金和金庾信都领着新罗军来了,会议开始。

  有必要把新罗军的两位主要人物,小金和金庾信大概介绍一下。

  史书上说小金“姿表英特,聪明多智略”,看来是个帅哥型的人物,和周瑜大都督有得一拼,搬到现代韩剧中,一定会迷倒N多的小乔。不过小金的厉害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唐朝灭掉百济和高句丽之后,在小金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和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占据了全部的百济故地以及高句丽浿水以南的土地,基本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现代朝鲜民族也是由此繁衍而来。和唐军作战并且取胜,显然难度很大,在唐朝和新罗的战争中,新罗也是败多胜少,而小金更多的是依靠战场之外的外交手腕,最终取得了战场上无法获得的利益,真的是“聪明多智略”呀。

  而金庾信则是一位霹雳火型的狠角色,连唐朝的名将苏大将军都要惧他三分。

  金庾信等来到唐军大营,苏定方以新罗军误了军期,要在军门前斩杀新罗督军金文颖(或作永)。金庾信对众人说:“苏大将军没有见到黄山之役中新罗军的浴血苦战,就拿贻误军期来怪罪我们,我不能无罪而受辱,我们先和唐军决战,然后再去破百济。”于是在军门前手执杖钺,怒发直立,其腰间宝剑,自跃出鞘。苏定方的右将董宝亮蹑手蹑脚跑去对苏定方说:“新罗军要有兵变了。”苏定方这才赦免了金文颖。【注2-9】

  金庾信是小金的舅舅,也是当时新罗最牛的将军,一生为新罗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小金作为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国王,在《三国史记》中不过才有两卷本纪,而金庾信在《三国史记》中的列传足足三卷。在朝鲜的民间传说中,金庾信更是了得,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关羽加上韩信的地位。

  好久不见之类的话就不说了,直接进入正题。

  会议时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七月十七~八月十三,中间某日

  会议地点:熊津州熊津都督府办公大楼议事大厅

  与会人员:刘总司令、孙将军、老刘头、小金、金庾信

  会议纪要: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孙将军,愣头愣脑地来了一句:“我觉得哈,加林城是水陆要冲,先打加林城呗。”还有点口音。

  孙仁师和刘仁轨等兵合一处,士气大振。于是诸将召开军事会议,有人说:“加林城当水陆之要冲,应先攻取加林城。” 【注2-10】

  一个馊主意。

  刘总司令对老刘头言听计从,而且二人事先计议已定,自然不会乱说;小金远来为客,也没必要去抢主人的风头;而孙将军嘛,鉴于他以后还会出馊主意,把“有人”这个帽子扣到他头上,也不算冤枉。

  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势险要,防守坚固,急攻则伤亡很大,围城则旷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是百济复国军的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应该将其根源拔除。若攻克周留,则其他的城池自然就容易攻下了。” 【注2-11】

  大家都觉得老刘头说得对。

  下面的对话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涉及军事机密,是我偷偷记下来的。^-^

  老刘头接着说:“不过嘛,扶余丰小朋友现在没在周留城,而是在豆率城。”

  “那就打豆率城呗。” 孙将军不假思索地说。

  “文武王以为呢?”老刘头狡黠的眼睛转向了小金。

  “先打豆率,再打周留。”小金旁边就是他的舅舅,新罗第一勇将金庾信,心里颇为有底。

  “文武王所言极是,那这个任务就交给新罗军,如何?”刘总司令和老刘头打起配合来了。

  “这个……”小金似乎有些犹豫。

  “好!”声若洪钟,金庾信说话爽直,颇有当年廉颇的风范。

   “嗯……”小金还是有些犹豫。

   “这样吧,刘将军、孙将军也和新罗军一起行动吧。”老刘头正想给新罗军派个监军呢。

  “嗯,好吧。”这样最好,我们可不能当鹬蚌之一。而且反正有舅舅上阵杀敌,小金也就应承下来了。

  “那,你做啥呀?” 孙将军忽然发现老刘头没啥事干。

  “我带水军。”老刘头笑了,正等着谁来问这句话呢。

  “哦,那,你带多少水军呀?” 孙将军继续发问。

  “两万!”老刘头的声音提高了一些。

  “两……万?” 孙将军的眼睛瞪得像两个铃铛了,然后掰起了手指头。“这可是唐军全部的家底呀。”

  “Sure!”老刘头不紧不慢地说。

  “对,两万,在水上和日军决战。”刘总司令适时发话了。

  “那干啥不在陆上打呀?” 孙将军挠起了脑袋。

  “是这样,想必大家都知道扶余丰杀了鬼室福信,他已经不太调得动百济复国军了。现在我们主要的敌人不是百济复国军,而是日本人。”老刘头笑着说。

  “是呀。”孙将军还在挠脑袋。

  “所以只要收拾了小日本,百济复国军就会不战而降。”刘总司令说。

  “哦。”孙将军似有所悟。

  “如果是陆战,日本人能不拉着百济复国军出来垫被吗?百济复国军没有水师,日本人可都是水军呀。” 刘总司令接着解释。

  “若是陆战,徒增伤亡耳。” 金庾信插话了。

  “嘿嘿。”孙将军摸着脑袋,咧嘴笑了。“唐军都走了,那泗沘城谁守呀?”

  “老板不是说让金仁泰助守吗,唐军留几个人看家就行了” 刘总司令说。

  “哦。”孙将军不说话了。

  “那陆战就不打了?”这下小金有点糊涂了。

  “当然要打,我和孙将军、文武王的任务不变。见了日军一定要打,还要使劲打,把他们打到水上去;不过对百济复国军嘛,就要有分寸喽。”刘总司令回道。

  “对,对……”小金频频点头。本来担心唐军全部去水战,自己又变成了鹬蚌之一,这回放心了。百济复国军已经没有什么战力了,逼得不要太紧,和气生财可也。

  “你怎么能保证日本人会在水上和我们决战呢?” 小金最后的一点不放心。

  “日本人也在寻找和唐军决战的机会呢,只要他们知道唐军在水上,一定会来的。”老刘头嘴角的笑意渐渐消失了,目光变得深邃而坚毅。

  “军粮怎么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话不假。但小金这么问,真实的目的是想卸包袱,运了几年的军粮,其中的苦楚,他心里最清楚。

  “装船!省得敌军劫我粮草,权当压舱石了。” 老刘头又笑了,还是狡黠的笑。

  老刘头曾经因翻了粮船受过处分,“哪儿趴下,就哪儿爬起来。”老刘头心里暗暗盘算。

  “太好了!”这回如释重负的小金可乐坏了。于是……

  刘仁轨率杜爽、扶余隆为偏军,带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前往白江,会同陆军前往周留城。【注2-12】

  “Attention!Let’s go!” 刘总司令最后陈辞。

  会议结束。

  以上对话不是电视剧的脚本,也绝非凭空杜撰,去掉里面戏说的成分,和真实的历史应该很接近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不知道唐军怎么一下子全变成水师了,反正史书上说老刘头有两万水师。而唐军也就那么两万多点人,穿上马夹儿就变了吧。

  或本云,刘总司令、孙将军、老刘头所部皆唐军精英,海军陆战队也。^-^

  于是,唐军和新罗军在《大刀进行曲》的歌声中,水陆并进,奔赴疆场。

  日本人呢? 是啊,日本人呢?来百济也两年了,怎么没什么动静呀?谁说没动静,大日本皇军忙着武装游行呢。

  日本于齐明七年(公元661年)八月正式出兵百济。

  据《日本书纪》记载,在百济复国战争期间,援助百济的日军共有五批(没有计算声称援助高句丽的日军),分列如下:

  (一)齐明七年(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八月,中大兄派遣前将军大花下-阿昙比逻夫连、小花下-河边百枝臣等人,后将军大花下-阿倍引田比罗夫臣、大山上-物部连熊、大山上-守君大石等人,率部救援百济。为百济复国军送去兵杖、五谷。【注2-13】

  (二)齐明七年(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皇太子(中大兄)驾临长津宫,把日本冠位体系中最高的织冠授给了百济王子扶余丰。同时把多臣-蒋敷的妹妹,许配给扶余丰为妻。并且派遣大山下-狭井连槟榔、小山下-秦造田来津,率兵五千多人,护卫扶余丰回百济。于是,当扶余丰回到百济的时候,鬼室福信前来迎接,并把百济的朝政全部交给了扶余丰。【注2-14】

  (三)(天智元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五月,大将军大锦中-阿昙比逻夫连等人,率领战船一百七十艘,送扶余丰等人回到百济国,宣读中大兄的诏书,命扶余丰继位为百济王。又给了鬼室福信金策,并封官晋爵,厚为赏赐。这时,扶余丰等人和鬼室福信都叩头接受诏书,大家都哭了。【注2-15】

  (四)天智二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三月,派遣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概,中将军巨势神前臣-译语、三轮君-根麻吕,后将军阿倍引田臣-比逻夫、大宅臣-镰柄,率领二万七千人,攻打新罗。……六月,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等人攻取了新罗沙鼻、岐奴江二座城池。【注2-16】

  (五)(天智二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秋八月,壬午朔甲午,新罗因为百济王扶余丰斩杀了自己的良将(指鬼室福信),准备长驱直入攻打百济的周留城。新罗王金法敏谋划停当,对众将说:“现在闻报日本救援百济的将军庐原君臣,率领水师一万多人,正渡海而来。我希望将军们先消灭这股敌军!我会到白江口准备盛宴,犒劳你们的胜利之师。” 【注2-17】

  需要注意的是,阿倍引田比罗夫臣和阿倍引田臣-比逻夫为同一人。

  阿部比罗夫,或称阿倍引田臣。(本书齐明纪往往写作阿倍臣,没有写他的名字。按照四年的记载,越国守阿倍引田臣比罗夫讨伐肃慎,五年的记载,派遣阿倍臣率舟师讨伐虾夷国,到回师的时候,授予道奥与越国司位各二阶。而本书注引一说,载阿倍引田臣比罗夫与肃慎战而归,相互参考,应该没有别人了。又按崇峻纪所记载,派遣阿倍臣于北陆者,圣德太子传历以为枚吹。枚吹、比罗夫,音训相通,也可以作为证据。因此定为一人。)【注2-18】

  古代日本人的名字真够乱的,害得他们的后代都要去考证一番,搞得我头大如斗。

  而秦造田来津和朴市田来津为同一人,全名朴市秦造田来津。我还是头大。

  以上列出的日军将领中,阿昙比逻夫和阿倍比罗夫都是两次出征百济。齐明七年(公元661年)八月, 两人同时来到百济。之后阿昙比逻夫于天智元年(公元662年)五月,阿倍比罗夫于天智二年(公元663年)秋八月,分别奉不同的使命前往百济。已知阿倍比罗夫参加了白江口之战。

  天智帝素服称制,阿倍比罗夫和前将军阿昙比罗夫等,救援百济。当时他的冠位是大华下。之后后将军阿倍比罗夫和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讨伐新罗。和唐军作战失利。【注2-19】

  从上文看很难确定阿昙比逻夫是否参加了白江口之战,而阿昙比逻夫带了多少人,史书没写,我不知道。先忽略之。

  即使不将阿昙比逻夫率领的日军计算在内,日军参加白江口之战的兵力已达四万两千人以上,计:

  朴市秦造田来津,“率军五千余”;

  阿倍比罗夫,“率二万七千人”;

  庐原君臣,“率健儿万余”。

  我们再来看看在白江口之战前,这些大日本皇军都在忙什么呢?

  第(一)支日军的主要任务当然是武装游行,给扶余丰撑腰,显示大日本皇军的军威,顺便给鬼室福信点恩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侦查,先得摸清唐军、新罗军的底细呀。之后,五位大将军统统地打道回府。

  第(二)支日军的主要任务更是武装游行了,而且是跟着扶余丰,天天游行。

  第(三)支日军的任务和第(一)支日军的任务基本相同,之后去向不明。

  第(四)支日军中的阿倍比罗夫,时称日本第一勇将。从日军第一次出兵百济算起,到这会儿也快两年了。再不动手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开打吧,不过先拣个软柿子,拿新罗军开开刀。

  第(五)支日军就是来打仗的。

  为什么日军迟迟不出手,而是热衷于武装游行呢?开始时候是没有必要,后来则是要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也不便轻启战端。

  在百济复国运动的开始阶段,反革命形式一派大好。唐军被围,新罗军也被打跑了。如果百济复国军能够一鼓作气,消灭或者赶走唐军。那么既不用一枪一弹,又不必得罪唐朝或者新罗,而且还能造成驻军百济的既成事实,当然是上之上者也。

  可惜,百济复国军热衷于窝里斗,大日本皇军的如意算盘落空。

  还是要靠大日本皇军自己来,之后的日本,两年之中大做战争准备。

  (齐明七年,公元661年)这一年,因为要帮助百济征伐新罗,就命令日本的骏河国制造战船(开始战争准备)。【注2-20】

  (天智元年,公元662年)这一年,为了救援百济,修缮兵甲,备具船舶,储备军粮。【注2-21】

  至于轻启战端嘛,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唐朝毕竟是天朝大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日本书纪》里面通篇对唐朝的称呼都是“大唐”;而在百济平叛战争期间,《日本书纪》给新罗的称呼就很简单,“贼”。同样都是敌人,一个被叫作大唐,一个被叫作贼,可见日本人对唐朝的敬畏。

  那就不打了?不打?绝对不行,为了大日本国的利益,打是一定要打的,唐朝再牛大日本皇军也不怕,日本人历来都没有胆小鬼,比较起来,中国的懦夫就多了去了,哎!

  没有十足的把握就和唐军开战,可谓打草惊“龙”,得不偿失。要打就打有把握之战。及至白江口之战,日军兵力已达四万以上,两倍于唐军,这下应该有把握了吧。

  当时的形势对日军可谓非常有利。即使是脑袋进了水的扶余丰杀了鬼室福信,但是日本人和百济复国军之间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裂痕;至于新罗人,他们更在意占地盘,那就先让他们占好了,反正不是日本本土,等打败了唐军再找新罗人秋后算账;虽然唐军兵力加强,不过也只有两万多点人,只要灭掉唐军,百济就会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那时候百济复国军肯定会乖乖地合作,然后收拾新罗人。然后进可攻,退可守……这是日本人的如意算盘。

  既然盘算好了,那就开打吧,决战。

  拼图:白江口之战复原 中国史书对这一战的记述实在是太少了。把《三国史記》和《日本书纪》中对这一战的描写拼合起来,当大致可以看出这一战的全貌。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到达豆率城,百济复国军与日军出战,新罗军力战大败之,有很多百济人和日本人投降。【注2-22】

  (天智二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秋八月,壬午朔甲午(十三日),新罗因为百济王扶余丰斩杀了自己的良将(指鬼室福信),准备长驱直入攻打百济的周留城。新罗王金法敏谋划停当,对众将说:“现在闻报日本救援百济的将军庐原君臣,率领水师一万多人,正渡海而来。我希望将军们先消灭这股敌军!我会到白江口准备盛宴,犒劳你们的胜利之师。” 【注2-23】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十三日,刘总司令、孙将军跟着新罗军到达豆率城,和百济复国军一小撮忠于扶余丰的部队,以及扶余丰的五千日本卫队作战,金庾信老将出马,新罗军小胜。扶余丰及其日本卫队乘船逃走。反正打百济复国军要有分寸,日本人跑了就行了。金庾信顺手还抓了一些百济和日本俘虏,小金亲自审问。

  获得情报:又有一万日本援军即将赶来参战。

  小金吓了一跳,赶紧跑去刘总司令的大帐。

  “日本又来了一万援军。”小金一进门就说,招呼也不打。

  “是吗。”刘总司令略感吃惊,但依旧神色自若。“小日本是拼上老本了,哈哈。”

  “那老刘头吃得消吗?”小金一脸的疑虑。

  “老刘头饱读兵书,深谙战阵,到时候给小日本布个水上却月阵,来多少,灭多少!”刘总司令对老刘头还是很有信心的。

  “好,那等老刘头打赢了,我亲自掌勺,给你们做大酱汤,犒赏三军。” 小金心里还是有些嘀咕。

  “那就有劳文武王陛下了。再有,你这就去放了那几个小日本,告诉他们老刘头在白江口等着他们呢。” 刘总司令笑了,让那几个俘虏传话,省得老刘头满世界去找日军决战了。

  “好吧。”小金来去匆匆。

  小金按刘总司令的意思吓唬了那几个日本兵,然后话题一转。

  新罗王金法敏对日本俘虏说:“由于新罗和你们国家隔海分疆,没有什么交道,但可以结好讲和,访问邻邦,友好交往。何故今天和百济一起,来谋取我们国家。今天你们这些俘虏都在我掌握之中,我不忍心杀了你们,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吧。”于是就把他们放了。【注2-24】

  靠,都什么时候了,还要讲日本、新罗亲善。我晕。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十三日,这一天在朝鲜和日本的史书上都有记载,《三国史记》所记载的是豆率城之战,《日本书纪》所记载的是通过“百济之贼”的口中,说出了日本援军庐原君臣的到来。综合两方材料,做出以上的推演。

  八月十七日,新罗军到达周留城,并将其包围。唐军水师战船一百七十艘,在白江口列阵。【注2-25】

  新罗军进军到周留城下。这时,日本水师,来援助百济,日本战船千艘,停在白江口,百济的骑兵,在岸上守护战船。新罗军的骑兵部队,作为唐军的前锋,首先攻破了岸上敌阵。【注2-26】

  八月十七日,新罗军到达周留,并与百济复国军作战。作战也就是装装门面,把百济复国军轰进城里,然后围起来了事。而扶余丰所率领的日本水军由于兵力有限,连招呼都没打,直接闪人。

  同日,老刘头带着唐军水师进抵白江口。

  开始布阵。什么水雷呀,拦江索呀,不一而足,反正是老刘头干的,他也没教我,我可说不好。

  插一句,现在很多人对周留和白江口是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一直争论不休。这里小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难道还要让小金跑个百十里地,去检阅日军吗?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十七日,这一天也很重要,《日本书纪》中记载新罗军包围了周留城,唐军水师同期抵达。而新罗军在豆率城之战后,此时正好来到周留,《三国史记》中所谓“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当是八月十七日发生的事情。而小金当时也看到“倭船”,却没有和唐军水师的交战记录,由此可以断定,扶余丰小朋友见到唐军就跑了。不过这时候小金看到的“倭船”可没有千艘,只是扶余丰的日本卫队而已。“倭船千艘”当是他后来看到的,否则白江口之战就要提前上演了。

  八月二十七日,先期到达的日本水军和唐军水师展开会战。日本水军作战不利而退,唐军水师坚阵而守。【注2-27】

  八月二十七日,扶余丰与阿倍比罗夫所部两万七千水军会师,兵力已经超过唐军水师,这两路日军当是上面所说的“初至者”了。日军开始试探性进攻,但未能取胜。

  老奸巨猾的老刘头当能判别出这是敌人的试探,只是坚阵而守。

  八月二十八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也不考察天时地利,只是说:“我军奋勇争先,敌人自然就会败退了。”就率领着日本混乱的中军士卒,攻击唐军水师的坚阵。唐军战船分走左右两翼,占据两侧,将日本水军辖制在中间。不过片刻,日本水军大败,许多日军士兵被迫跳船,溺水而亡。而日军战船更无法回旋逃走。朴市田来津仰天发誓,咬牙大怒,杀死数十名唐军,但还是战死在这里。【注2-28】

  刘仁轨所部水军在白江口遇上日军战船,四战皆捷,烧毁日军战船四百艘,烈焰冲天,映红了海水,敌人大败而逃。扶余丰脱身逃走,只缴获了他的宝剑。【注2-29】

  八月二十八日,庐原君臣所率领的日本援军到达白江口。由于在前一天的作战中并未看出唐军水师的高明之处,故而在扶余丰的带领下乱军向前。怎么是乱军呀?是这样,扶余丰的冠位虽然最高,不过在大日本皇军眼里,扶余丰充其量就是一个伪军头子,好像不大会买他的账。于是没有统一的指挥,当然是乱军了。

  十天的时间,已经足够唐军水师为大日本皇军设计好一个水上坟场了。

  战争场面就留给哪位高明的小说家去演绎好了。

  但是结局很简单:唐军水师大大的厉害,决定性的胜利。

  此一战为中日第一战,地球人都知道了。

  最后来计算一下日军的伤亡情况。小金所描述的“倭船千艘”,当是一个虚数,理由前面说的很多了,小金一贯喜欢夸张;而且《文武王报薛仁贵书》通篇都在追求平仄对仗,“倭船千艘,停在白沙”很合音律。而《旧唐书》所记载的“焚其舟四百艘”则应当是一个实数。

  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的兵力和战船数我们很清楚,分别是两万,和一百七十艘,由此计算得出每船大约一百一十七人。如果日军战船和唐朝水师的战船大小相当,每船载人也在百人以上,则日军战船应在四百艘上下。而“焚其舟四百艘”,也就是说日军是一战尽墨了。我这样认为。

  很多人说日军是小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如果日军战船真是千艘,计算下来则每船只有四十二人,这种船也就是北海公园里画舫的大小,而《日本书纪》上明明说的是“舻舳不得回旋”,如果日军战船只有画舫般大小,北海公园那点水面就足够回旋了。

  况且当时的日本在全面向唐朝学习,唐朝能造装载百多人的大船,日本人为什么就造不了?不要忘了,日本可是一个岛国,其造船术不一定比唐朝落后。开着小舢板穿越朝鲜海峡可是很危险的哦。

  以上仅是推测,做不得数。但即使退一步讲,日军都是小船,就是有一千艘。那么“焚其舟四百艘”,对日军也是重创了。这些被焚战船上的日军基本上是很难逃脱的,除了战死、烧死、淹死,落水没被淹死的也基本被唐军俘虏了。而即使在跑掉的六百条船上,人员伤亡也不可能太小。因此,经此一战,日军最起码是伤亡过半了。

  之后的事情故事性不强,我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了。

  白江口之战结束后,日本人仓皇逃回国内修筑防御工事去了。那时候的日本可不是今天的日本,还没有什么武士道呢,更谈不上军国主义了。不过即便是输了,日本人对唐朝派去的使者也是爱搭不理。这点倒和今天的日本人没什么分别,又臭又硬。

  周留城的百济复国军随即投降,任存城在唐军费了一番周折之后,也被攻克。百济全境平复,百济平叛战争结束。

  依稀中,梦回唐朝。仿佛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唐军儒帅,站在战船船头上极目远眺。战火纷飞、历经生死的一天就要过去了,而这一天是他人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天!他的身后是军威严整的唐军水师,而前面是几百艘还在熊熊燃烧的敌军战船,大海中敌人的尸体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海水也被敌人的鲜血染得鲜红,在夕阳的映衬下,在火光的照耀下,在唐军得胜号角的烘托下,这红色是如此的鲜艳和绚烂!

  这位老人淡定地咏起了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唐朝,我梦中的唐朝。

  这篇拙作最初写在2009年春节期间,当时填了首辞,《清平乐•贺岁》:

  新年春早,人喜梅花俏,对酒当歌开怀笑,奥运北京捷报!

  金融涌动风潮,又言股市萧条,且看金牛驰骋,重回盛世唐朝!

标签: 乐不思蜀源于哪位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