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比电影还精彩(二)(转自:楼主:一蓑烟雨摇)(转载)(转载)

纵横百科 87 0

  十二

  张巡是从小受爱到良好的国主义教育的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准备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人不够了,那就从守城的器具想办法,张巡大修守城器具,准备和叛军死磕到底。

  云梯攻防战

  张巡修造守城器具的同时,叛军也没闲着,造了大如彩虹的云梯,上面能站二百精兵,准备推到城下,再让士兵跳入城中,想想这云梯有多大多高啊,上面站两百人还能推着走,所以叫云梯,高耸入云的梯子。这也是展现张巡计谋和智慧的好时机,越是危急时刻,越能激发张巡的智慧,就是所谓的“河窄水急,人急生智”。张巡在城墙上凿了三个洞,等云梯快临近时,从一个洞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装了铁钩,钩住云梯,又一穴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就这样,云梯进不得退不得,再从一洞中伸出木头,头上装个铁笼,里面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

  钩车攻防战

  叛军又用钩车钩城头上的塔楼,钩车所到之处,塔楼纷纷倒塌,这里搞不懂这钩车是个什么样的神器,但能钩倒城头的塔楼,想必也是庞然大物。张巡在大木头上装了连锁,锁头装大环,套住叛军的钩车头,然后用车拔入城中,截去车上的钩头,然后把车放掉。

  木驴攻防战

  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这木驴不知道怎么去攻城,难道像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会自己行走?这又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怎么破?张巡把铁熔化成铁水,从城头浇灌而下,木驴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干柴烈火战

  叛军最后在城脚用土袋和木柴累成阶道,想借此登城。张巡对叛军这种小儿科把戏视而不见,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易燃的松明与干草投进正在堆积的阶道中,十多天来,叛军都没有察觉,可能还很高兴,觉得如有天助,怎么堆得这么快!张巡看时机成熟了,于是乘机出军大战,派人顺风纵火焚烧阶道,叛军无法救火,二十多天这大火才熄灭。

  要说这种攻城战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攻打三江城时也用过且成功了,为什么这里的叛军用的却如此糟糕,反受其害?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用的很保密,连背土的人都不知道军师要搞什么飞机,对方当然更不知道。二是诸葛亮用的很突然,实施过程很短,对方来不及准备,哪还有机会往里面偷加易燃易爆物品。诸葛亮当时只告诉士兵,每人准备一副衣襟,没有的立斩,等大家都备好了,又告诉大家,每人包一包土,几点几分到三江城下集合,先到者有奖。于是十几万人每人背着一包土直奔城脚下,一时间积土成山,大家蜂拥登城。再看叛军用的,光天化日之下,前后十几天在人家眼皮底下累土堆,傻子都知道他们想干啥,怎么可能不防备,不破坏!

  张巡的行动都是随机应变,说干就干,从这么多军事行动可以看出,他绝对是运用战术战法的高手,虽说他从小博览群书,熟读兵法,但他这么多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场战争,再详细的兵法也穷尽不了所有的战场形势,再牛的兵法无法告诉你每个不同条件下该用哪种制胜方法,这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悟性,还是那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人多势众的叛军穷尽了各种办法,却被打成这样,也不得不服了,不敢再来进攻,就在城外挖了三道战壕,树立木栅而围城,张巡也在城内挖了战壕以对抗敌人。睢阳城越来越走入穷途末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决战已经越来越近!

  ( 开贴时忘了说明一下,这些情节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史实,只不过用我自己的话转述了一下,特别是关于数字的,我一丝不敢改变夸张。剩下的百分之十可能是我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的合理推测联想,尤其是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我是根据当时的各方面情况与人之常情进行的推想描写,可能进行了夸张,但应该与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相比,不会太离谱。)

  十三

  睢阳的将士只剩下六百人了,张巡带兵守城东北,许远带兵守西南,都与士兵同吃茶纸,不再下城。叛军来攻城,张巡就充分发挥他的政治动员教育能力,站在城头对着下面正在爬城的叛军进行政治教育,事实证明,很多不明真相的同志都是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反革命份子所蛊惑蒙蔽才参加造反的,通过张巡的教育,这些同志还是可以挽救的!很多同志在张巡教育下,在城脚还是攻城者,爬到城头掉转枪头就秒变成誓死守城的人!前后共有两百多这样的同志,要是那时张巡有个高音喇叭,效果估计会更好,弃暗投明的同志会更多一点。张巡这种政治教育能力,让很多搞政治教育的人都自惭形秽啊,在这样危急无望的形势下,还能说服别人来投奔他,政治教育简直是出神入化,已臻化境!这个时候还能来投的同志,是真心的爱国者,真心的在为理想而战啊!

  当时,周围都有很多队友,但都拥兵不救,张巡看实在没办法了,准备派人冲出重围去求救,可外面是几万敌军的重重围困,里面是吃不饱饭的将士,谁还有力气冲出城去,为大家赢得一线生机?就算冲的出重围,又能否求得来救兵?要是周围那帮猪一样的队友想救睢阳城的话,他们早就来救了。虽然希望不大,但张巡决定还是试一试。

  现在的睢阳城中,谁能承担这个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百步穿杨,万人敌,没错,这个人非南霁云莫属,属于他的历史时刻终于来临了,张巡决定派南霁云去附近的临淮求救。南霁云带了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几万叛军前来阻击,南霁云直冲敌人中间,左右驰射,所向披靡,三十骑勇士在南霁云的率领下,像一阵飓风一样,冲出了几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突出重围后,南将军立马在残阳之下,身后是被冲的七零八落、狼狈不堪的是几万敌军,他先不屑的看了看敌军方向,然后扫视了一圈紧紧跟在自己身边的骁勇骑士们,战甲上都沾满了敌人鲜血,眼神里充满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加上自己,一共是二十九骑,只亡了两骑。这是一幅多么壮丽雄美,荡气回肠的画面!重围虽然冲出去了,可这么骁勇的南将军能把救兵请来吗?如果请不到救兵,南将军怎么回城去?

  说明一下,南霁云立马残阳之下这一场景是我自己想象着加的,原著里没有,当时可能没有残阳,可能夜晚,也可能是白天,但我想,就算没有残阳什么的陪衬,光是南将军带着三十骑飓风一样的勇士冲散几万敌军那场面,就已经很壮丽了,不需要任何东西来陪衬!

  这个南霁云南将军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个故事里最帅、最勇猛无敌、最忠肝义胆的人,比赵云更甚,这毕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也是这个故事里我最崇拜的人,他的忠肝义胆后面会写到。

  十四

  南将军到了临淮,见了临淮的头头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现在的睢阳城不知道是存是亡,派兵去也没用了。南将军说,我以死向你担保,睢阳还没被攻陷,而且,如果睢阳被攻陷,下一个被攻打的就是你的临淮,这就像皮毛相依的道理,你怎可不救啊!

  贺兰进明很爱惜南霁云将军的骁勇,但又不听南霁云的劝说,就强行把南将军留下,好吃好喝的,音乐舞蹈一起上,想拉拢腐蚀南将军,好让南将军忘记睢阳城。这么血性的南将军,就不是乐不思蜀的人,南霁云一看求救无望,再看眼前的大酒大肉,想到满城兄弟很久没吃过粮食了,于是动情激昂的哭着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里的兄弟们已经一个多月没吃粮食了,我虽然很想吃眼前这些肉食,但我一想起那些兄弟们,我实在难以下咽!你手握重兵,眼看睢阳就要陷落,却毫无救援之心,这是忠义之士干的事吗!说到这悲愤处,南将军一口咬下自己的一根手指,递给贺兰进明说,我南霁云既然不能完成主将交给的任务,我就留下这根手指,以表明我已经来向你求救过!在座的人都被南将军的忠肝义胆感动哭了,南将军一看贺兰进明始终不可能出兵相救,就带着自己的勇士们离开了临淮,准备去往下一个城里求救。

  南将军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城池——宁陵上,到了宁陵,宁陵主帅还算给力,与南霁云一起帅兵三千,趁夜突进敌军包围圈,边战边走,冲到了睢阳城下,与敌军大战了一回,毁坏了敌军的营帐,自己死伤也很大,最后仅有一千人左右进入睢阳城。虽然人死伤不少,但南将军在大战之时,也没忘记顺手牵牛为城里的兄弟们带点吃的回去,他从敌军那里缴获了几百头牛,赶入城中,这应该够兄弟们坚持一段时间了。城中的将士听到没有救兵后,都痛哭流涕,叛军知道睢阳城没有救兵,围攻也更加激烈了!

  十五

  公元757年十月,由于尹子奇的长时间围困,睢阳城中吃的已经吃完了,大家商议准备弃城往东走,张巡,许远针对这个想法进行了重要的论述,讲清了睢阳城如何重要,并说周围还有很多朝廷的大将和兵马,肯定会来救我们的,于是最后决定死守睢阳!

  凭借这些人的气节,只要有一口气在,是不会轻易让叛军攻进睢阳城的,但前提是还有一口气,这一口气需要食物去维持,目前睢阳城最大的问题不是几万敌军,而是城中什么吃的都没了,你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张巡束手就擒?太天真,图样图森破,没食物,吃茶纸,眼看茶纸吃完了,心想,周围的友军应该来救了吧,无奈友军没来,茶纸也吃光了,那就吃马吧,反正守城,也不打算冲出去了,马也用不着了。马吃完了,朝廷组织的兵马还没来救,那就捕鸟和老鼠吃,鸟和老鼠都吃完了,援军还没来,周围实在没什么可吃的了,一切活的动物都吃光了,但别以为这样就能逼张巡就范,不可能,一万个不可能,还是图样图森破!

  张巡开启了他的惊悚恐怖模式!他发现,周围能吃的还有人,但先吃谁呢?他作为将领,必须身先士卒,做好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他首先把自己的爱妾“贡献”了出来,杀了自己的爱妾以供将士们享用,将士们也好久没有尝到肉味了,可是一个爱妾能够几个人吃呢,必须得有人来接力,许远毕竟是老城主,该他表现了,许远把自己的家奴杀了,供大家享用。

  爱妾家奴都吃了,组织的援军还没来,但大家坚定组织会来救的信心毫不动摇!无奈还没来,只能委屈一下城中不能参加战斗的妇女儿童了,请你们献出你们的肉体,供我们享用,以便我们能更好的战斗,能更好的保卫睢阳城和城里的人民!你们是为革命牺牲的,组织和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等把你们都吃完了,援军总该来了吧!又一次的绝望,妇女儿童吃完了,援军还不来,好吧,只能吃那些比妇女儿童还有点战斗力,但也是老弱病残的人了,虽然他们的肉感没有妇女儿童的肉那么鲜嫩可口,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也能勉强下咽。就这样,一直吃到这些老弱病残,大家都觉得必有一死,所以当大家选定吃自己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怨言和抗争,觉得这是为伟大的国家,为伟大的理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了,睢阳城里笼罩着一片和谐的人吃人场景。最后,吃了只剩四百人,张巡欲哭无泪,都这样了,朝廷还不来救!

  死守了那么久,睢阳城终于顶不住了,十月初九,叛军攻陷了睢阳城,睢阳的将士们无力再战,张巡向西拜了又拜说,微臣已经竭尽全力了,也没能守住睢阳城,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了一定作为厉鬼替陛下杀贼!

  虽然张巡每战必胜,他确实竭尽全力了,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鲜血、计谋、智慧,但最后还是失守了,城池失守,这些杀敌无数、誓死效忠的人落到了敌人手里,将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呢?

  十六

  睢阳城陷落了,张巡和许远最终还是被俘虏了,尹子奇问张巡,听说你每次战斗都咬碎牙齿,眼角瞪裂,这是为什么呢!张巡说,我恨不得把你这样的叛徒生吞活剥,只怪自己还不够咬牙切齿!

  尹子奇用刀抉其口一看,张巡只剩了三四颗牙齿!(抉读决,这个抉字有多层意思,抉其口,一个意思是用刀撬开嘴,一个意思是用刀把嘴割开,一般割到耳朵旁,这里到底尹子奇是用撬开还是割开,没有说明,读者自己去想象判定)。尹子奇被张巡的忠义感动了,本想留他一条活命,他的手下说,这是个守节的人,不可能为我们所用的,而且他深得民心,留下他,必将成为后患!于是和雷万春、南霁云一起被斩首了。至此,面中六箭而巍然屹立的雷万春将军死在了叛军的屠刀之下;百步穿杨、勇猛无敌的南霁云将军死在了叛军的屠刀之下;机智多谋、英勇善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极好的张巡也死在了叛军的屠刀之下。

  张巡临死不惧,面不改色心不跳,慷慨赴死,能想象,雷将军和南将军绝对也是慷慨赴死。许远的嘴估计没有张巡的那么硬,最后活了下来,送到了洛阳城。张巡刚守睢阳时,士卒一万都不到,城中老百姓有几万人,张巡一见面就问别人的姓名,到最后,基本上每个人他都认识。

  张巡前后大小打了四百多战,杀死敌人十二万人,几千人,前后杀敌十二万人,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他号令严明,但对部属也很好,同甘共苦,赏罚分明,身先士卒,所以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

  张巡杀了那么多敌人,那他到底吃了多少人呢?吃了三万人左右!吃了三万人,想象一下那城中的岁月是一种什么样的惊悚恐怖岁月!虽然张巡守城杀敌有功,但当时的人们对他吃了那么多人就有很大非议,很多人认为与其吃了那么多人,不如弃城而保全人民的生命!在这种争执不下的舆论氛围中,张巡的友人李翰为他立了传,并上奏给皇帝说,张巡以寡敌众,死守城池,实在是天大的功劳,至于吃人,那实在不是他本来的意愿,那是逼迫无奈的事!若不记录他这种忠烈行为,恐怕不久就要失传而无人知道了,我想想都很痛心啊!最后皇帝也同意了,关于张巡的舆论纷争才平息了,他的夫人及后人都封了荣誉称号和大官,雍丘和睢阳免税三年,在当地为张巡、许远设立两个庙供人们祭奠!

  司马光也有话说,他说:有些身居高位的狗官,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为了自己升官,没有一个人敢在首长面前讲真话,规劝首长的过失,挽救国家的危机,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天下一乱,他们就卖身投靠做叛徒,这样无耻的行为,连猪狗都不如,连大街上那些卖菜卖肉的老百姓都不齿。而像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这样忠肝义胆的人,太平之世被排挤于朝廷之外;天下大乱之时又被抛弃于孤城之中,最后惨死于敌手,世道为什么会使善人如此不幸,恶人如此幸运!国家为什么对待忠义之士是如此刻薄,而对奸邪之徒竟如此宽厚!

  司马光这段话骂的是很过瘾的,也骂到了很多人,放在任何朝代都适用,但司马兄,你这么愤青的感慨,三个字,“然并卵”!你这么不讲政治、妄议中央的话,也只有“无知懦弱”的封建皇帝才会让你如此官方的、正式的、公开的发表。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