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于是,一座被誉为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中国式雅典学院——稷下学宫也由此诞生。接下来跟趣历史一起去看一看吧!
1949 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理论。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 600 至公元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发生了非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最终形成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典文化中心。这 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斯所指的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 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排斥,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公元前387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俗称雅典学院,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等。雅典学院是古希腊的学 术中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追随他们的众多弟子。大约同时,在东方,在中国,也有一座这样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
和 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不同,稷下学宫是由官方创办的。大约在田齐太公时,齐国就设置了学宫,招揽学者到学宫讲学,兼做政治咨询。因为学宫靠齐都临淄的稷门而 设,得名;稷下学宫”,到稷下讲学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学士”。田齐政权给稷下学士以优厚的待遇,并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不治而议论”。稷下 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而它的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齐王建时期,至田齐灭亡才宣告结束,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和战国田齐的历史相始终。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成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
会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稷下学士们在 学宫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遗憾的是,稷下学士们的著作大多失传了,传世的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 子》,一般被认为是部分稷下学者的论文集。《管子》书中体现的学术融合、兼容并包的倾向,正是典型的稷下学术的特色。
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儒家亚圣孟子、阴阳家创始人邹衍、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都穿梭其中,传为千古美谈。
宣扬仁政主张的孟子。
孟子名轲。在山东,距离曲阜五十多公里的邹城是孟子的家乡。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推广自己的善心,以其所爱及其所不 爱,这就是仁。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希望统治者能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虽然也主张 统一,但他反对争于利的兼并战争,主张实行;王道”。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
当年,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 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地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对话中的魏国国君梁惠王,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当 中,很少有人知道,孟子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历史当中。
被后世尊崇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施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 建游梁祠来纪念孟子。相传,游梁祠的大门前曾经书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梁惠王虽 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着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于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等思想格格不入,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 治者真正接受。
孟子对梁惠王绝望了,最终离开了魏国。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到达齐 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和发扬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庆幸的是孟子实行的仁政最终还是被齐国 国君所接受,不过同时这也体现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总会得到与自己意见相投的君王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