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袁子英有诗曰:;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诗中赞叹的便是中国古代;第一码头”-太仓刘家港。这里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刘家港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刘家港的得名,根据明《太仓州志》记载,刘家河即娄江在太仓境内的一段,因娄、刘音近,双声通假,当地人将娄江读为刘江、刘河。另外太仓方言中;港”即指河道,这种方言现象沿用至今。所以刘家港开始即指刘家河,并非专指港口,刘家港得名应在港口形成之前。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元代初年,因北方经济凋敝,京师的一切供给;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大运河转输困难且费用高,元政府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快捷的南粮北运海上通道,至元年间宣慰使朱清、张王宣自崇明徒居太仓,开创以刘家港为起点的海道漕运,太仓刘家港因之兴起和繁荣。当时,太湖唯一的泄水大道娄江;不浚自深”,穿境入海,独具枕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另外,太仓由娄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连成一片,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总之,元初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开放的外贸政策,太仓刘家港所独具的地理、水利、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使太仓出现了历史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刘家港便由此兴起,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西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5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王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1405年6月,从南京启航后,经过两天的航行,郑和率领第一次下西洋的舰队来到这里。他们将在这儿进行入海前的最后准备。从刘家港起锚入海后,下一个目的地是福建长乐太平港,那里将是郑和舰队入洋前的最后补给地。在太平港,他们会一直等到太平洋西北季风的到来。从那以后,连续七下西洋,郑和船队都是从这里出发,驶向遥远的大海。”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这时里勒石立碑,名;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原嵌于宫壁内。碑文为明人钱谷之《吴都文粹续集》录以传世。郑和《通番事迹碑》记曰:;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这确凿证明,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郑和船队每次返航也都是以太仓为收泊地。今天,;天下第一码头”海运千艘,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虽不复见,但借助于浩瀚的史料和浏河镇郑和纪念馆中的仿制物品和图片,可以依稀想象。
当时的刘家港内停满了南京、太仓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郑和长约44丈4尺,宽约18丈的宝船居中,百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在其四周。
在刘家港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番王、使节和随员等。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在位22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现了17国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苏木比黄金还贵重,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银子,到国内市集上出售20两,利润丰厚。”太仓民间郑和研究学院陆静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