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三国志》中庞统为主公刘备提出的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计,其中上计为直捣黄龙之计,就是刘备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取成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中计为骗出杨怀、高沛,将他们擒杀,然后向成都进兵;下计就是退回荆州,以后再慢慢进图益州,这一趟益州之旅,算白忙活了。总之不能犹豫不前,不能在这儿久留。
这;上中下三计”,各有利弊,那么刘备为何不选上计,偏偏选了稳妥的中计啊?个人认为刘备选择中计,是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刘备认为上计风险太大,万一失败,损失太大。
庞统和谨小慎微的诸葛亮不同,他是一个冒险型谋士,如同曹操谋士郭嘉一样。郭嘉力排众议,冒着被荆州刘表偷袭许昌的风险,力劝曹操千里奔袭乌桓,解决袁绍之子袁熙和袁尚等北方后患。
现在庞统的上计,和郭嘉遗计定江东之策一样冒险,是直捣黄龙之策。可惜的是,刘备不是曹操一样的枭雄,没有那个魄力,他没敢冒险,也就没有很快平定益州。刘备考虑的比较多,他自认自己和刘璋是同宗,不能把事情做绝,如庞统曾劝过刘备,在宴席上挟持刘璋,可以很快拿下益州,却被刘备拒绝了。
还有一点,刘璋和刘焉,在益州经营了二十多年,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势力根深蒂固。现在,刘备在公元211年,才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帮助其打汉中张鲁。一年后,即公元212年,张松被杀,刘备和刘璋闹翻,反目成仇。仅仅一年的时间,刘备在益州还没有群众基础,是一个外来户。因此,刘备不敢冒险直接进攻成都,他怕成都打不下来,被益州四周;勤王”军队包围,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其次,刘备认为下计太;窝囊”了,不予考虑。
庞统提出的下计,说白了就是各回各家,这次算是白忙活了。这是刘备不能忍受的。刘备带领数万军队,信心满满地进入益州,本想着开疆拓土,按着诸葛亮隆中对的既定策略,拿下益州。而现在却有人告知,益州难打,不需要打了,咱回家吧,这换做谁也受不了。
这个下计,就和军队演习是一个道理,只是干吼叫,不动手,出来耀武扬威一番,就回去了。刘备数万军队入川,消耗了大批军用物资。因此,刘备连考虑也没考虑,直接否决了这个;徒劳无功”的下计。
最后,刘备综合考虑之下,只能选择中计。
刘备否定了上计,排除了下计,他只能选择排在中间的中计了。这个中计,就像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刘备没经过太多思考,就采纳了。这或许就是庞统和郭嘉的不同之处,郭嘉只给曹操提了一个意见,这个意见还和其他大部分人的意见不一样,那就是奇袭乌桓,彻底解决北方隐患。而庞统却提了三计,给了主公一个选择题,让刘备眼花缭乱。
这个中计,是比较稳妥的,大有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一直奉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如他多次伐魏,都是中规中矩,先出祁山,试图占领陇右。为此,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冒险的;子午谷奇谋”,致使多次伐魏徒劳无功。可是刘备和诸葛亮是一类人,就是喜欢这样稳妥的计策,于是采纳了庞统的中计。
总结:上计见效最快,能够快速夺取益州,解决刘璋,中计是稳扎稳打的战法,见效虽慢,可是胜在稳重,而下计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个人都不会选的。
不只是刘备,换做其他主公,十有八九都会选择中计的。因为中计比较稳妥,步步为营,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其实,刘备选择中计,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出兵,与刘备夹击刘璋,这样,胜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