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传位给扶苏,扶苏会带领秦朝,开创一代盛世吗?

纵横百科 115 0

扶苏生为太子,因为一封“伪造”的秦始皇遗书自杀在边疆,我们无从考证这封遗书中秦始皇到底希望谁继承他的江山,但是,我们从秦始皇的角度想,在秦时代并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即一定要传位给太子,所以秦始皇一定会把自己打下的基业传给最信任最看好的人,到底是胡亥还是扶苏呢?最后秦二世是胡亥,是否如秦始皇所愿?

如所愿,则会继承秦始皇创建的制度:以法治国,甚至延续秦始皇的残暴。如此一来,胡亥跟随赵高学狱律法令,在《秦始皇本纪》和《蒙恬列传》均有明确记载,况且胡亥的残忍手段与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的本意应该是二皇子胡亥。可是胡亥缺少忠臣辅佐和政治方向感,使农民起义揭竿而起,造成秦的灭亡。

反过来想,倘若是扶苏治国,是秦始皇的本意吗?扶苏治国的理念不能使秦始皇满意,可是他会开创一代盛世,延续秦的生命么?

秦始皇如果传位给扶苏,扶苏会带领秦朝,开创一代盛世吗?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则矣。此中每一个字,都有扶苏的影子。

朝闻“道”孔夫子说的“道”,即仁义之道,孔子周游列国,推崇仁政,苏的仁,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中有所显现。秦始皇以法治国,属于将法家学派作为一国的正统学派,“法”意味着摒弃“情”的感性一面,取代为完全的理性,理性就说明有些事情如果逾越了界限,则必须接受应有的处罚,这是由法衍生出的逻辑关系。由此,法的弊端展现在所谓的对错与否以及冷酷无情上,这与儒家学派提倡的主要思想“仁”,以仁治国,背道而驰,儒家学派的思想逾越了法的界限,定有必然的处罚,纵使残忍至极,在秦始皇看来这符合“逻辑”,所以焚书坑儒。

严酷的事件里,朝廷上或许有人遵从法之道,支持秦始皇的行为,或许有人认为残暴却懦于反抗,不断压抑自己,可是扶苏这两种人都不是,他勇敢,直言不讳,成为这件事中唯一谏言者。他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意思说:秦王打下天下没有多久,这里仍然遍地儒家师生,如今马上用法律制裁,我害怕天下大乱,所以上奏,这句上奏确实有道理,可是找打。

秦始皇如果传位给扶苏,扶苏会带领秦朝,开创一代盛世吗?

焚书坑儒事件使人们对“儒家”两字谈虎色变,唯避之恐不及。扶苏怎么敢当面提出来维护儒家呢?看来扶苏明显有涉儒的嫌疑——这是大讳,秦始皇怎么可把皇位交给与自己想法相悖的皇子,百年大业岂不是毁于一旦。

夕“死”则矣“死”即是儒家学派牺牲精神。在秦始皇因扶苏上奏一事生气时,似乎感到了危机,所以将扶苏找个理由支走了,“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当李斯送来伪造的秦始皇遗书时,扶苏看见毫无三思,当场就要自杀,蒙恬把他拦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已经这样苦口婆心的劝诫,扶苏反而“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这正贴合与孔子的思想中的“孝”与“义”,典型的儒家作风,所以,扶苏的死意味着一个尚儒人设的牺牲。

秦始皇如果传位给扶苏,扶苏会带领秦朝,开创一代盛世吗?

另一边,《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了胡亥的想法: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九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与扶苏“以仁为道”不同,胡亥则是一个非常拥护秦始皇治国理念的人,这必定得到秦始皇的欣赏,因此胡亥继位的可能性极大。

综上所述,扶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倘若扶苏继承了皇位,他一定会用他的理念治国: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当道,不会乱杀无辜,的确会受到百姓的爱戴。

可是,这正是秦始皇根本无法想象的原因:秦始皇花费一生整顿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但统一的事物上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等,这些全部是在“法制思想”之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已经普遍接受适应这种社会制度,可以说是必然的历史进程。扶苏的儒家思想贸然闯进,会突然改变这个社会已经接纳的动向,必然有法制受益者的反抗,必然会再次惹起不小的争议,更重要的是扶苏的仁,略显仁慈,这是一国之君的忌讳,他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强制的措施,会让很多势力见缝插针,达到孔子的“大同社会”状态,成功率十分渺茫。

秦始皇如果传位给扶苏,扶苏会带领秦朝,开创一代盛世吗?

儒家思想感性思想的代表,法家思想是理性的代表。这两种思想各有优缺。扶苏的“文”或许会带来盛世局面,但是未必长久;胡亥的“武”也仅能维持秦朝不久,结局是过分压迫,百姓造反了。

秦始皇希望是胡亥继承他的皇位,目的是继承他的法制思想。扶苏继承皇位,儒家思想便会凸显出来。可是只使用单一的思想,无论是法是仁,根本不能使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甚至出现盛世局面。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是治国大计。

标签: 扶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