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里描写二次著名“诊医”的故事

纵横百科 59 0

  《红楼梦》里有二个著名“诊医”的故事,体现作者具有相当深厚医学知识和才能,但我认为作者非想在此露一手,让我们读者佩服他的医学方面本领,而是有很深用意和含义在里面的。

  第一个“诊医”的故事出现在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里。故事描写贾家宁国府的少奶奶秦可卿生病了,有的医生说是病;有的医生说是喜;家人大多数以为是喜,后秦可卿公公贾珍的好友冯紫英推荐一个叫张士友的先生来给秦可卿看病。这张太医十分有本事,他一诊,就把秦可卿的病情说得入木三分,让贾家宁国府上上下下佩服不己,但再好的医生也是“治得好病治不好命”,秦可卿最终还是死了。第二个“诊医”的故事出现在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尽》里。这故事是说尤二姐被王熙凤设计赚入大观园折磨奄奄一息,为了腹中胎儿,尤二姐央求丈夫贾琏叫太医来看,因为家中王太医不在,贾琏就叫下人到外面请一个叫胡君荣的医生来给尤二姐看脉。胡君荣一看,说不是喜而是病,结果尤二姐一帖药吃下去,打出成形的男胎,尤二姐觉生之无趣,就吞金自尽。这两则“诊医”故事写得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十分有看头。秦可卿的“病”,大家都以为是喜,张士友却说是病;尤二姐的“病”,实际是喜,胡君荣却说是病,但不管两位太医确诊和误诊,结果都是被诊之人丧了命,真是应了书中“治得好病治不好命”这句话啊!

  小说里人物秦可卿,我们读者先不猜她的真实身份,单从书中对她明写身世说起。她是弃婴,被小官僚秦业所抱养,长大之后,因与贾家有瓜葛,嫁给贾家宁国府冢孙贾蓉为妻。文章里说她孝敬公婆,对待下人很宽容,是个相当好媳妇,贾家上上下下对她赞不绝口,连贾母和她婆婆尤氏对她都赞赏有加,但我们读者是乎觉贾家众人对她有点过誉了。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种奇怪感觉呢?说白了,就是我们读者觉秦可卿这人太奢侈了、太浮华了。主人公贾宝玉有一次去宁国府玩,中午午睡借宿她的睡房,文章不吝笔墨描写她房间摆设,其奢华程度让人吃惊,就连秦可卿自己也说“她睡得房间连神仙也住得”。一个被小官僚收养的弃婴如此不知节俭,过上这种奢侈的生活,让人实在搞不懂,如果再联系上史太君和她婆婆尤氏对她的赞誉,更是使我们云山雾罩、雾里看花。试想一下:一个象秦可卿如此出生的女人嫁入豪门,凭她再怎么孝敬公婆、善待下人,她如何能得到上一辈人那么高的评价呢?按常情来说,秦可卿不可能得到那么高的赞誉,除非她的身份、地位与她所亨受能匹配,才让贾家上上下下认为她这些奢糜亨受是十分正常,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忽略她奢侈这一点。再说书中人物秦可卿得的病,按现代医学解释,这种病叫“忧郁症”。什么人会得这种病,肯定是那些生活过得不顺心的人,如果秦可卿真的象书中明写那种出生和经历,她怎么会觉自已生活过得不如意呢,以我看什么人都可以得“忧郁症”,就轮不到她来得。当然了,有人会说秦可卿是不堪她公公骚扰而不敢明言,才得这病的。但这忧郁病症非一夕一旦说得就得的,是常年累月形成的,秦可卿受不了贾珍的纠缠而得病是乎没多大说服力,再联系书中贾家老仆焦大骂贾珍和秦可卿“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指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小叔子贾蔷有染是自愿的)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排除秦可卿生病是因为贾珍纠缠的说法。秦可卿是多年来就生活忧郁之中,本身就有病,只是在那时候受到某件事的刺激,才加重她的病情,把病状呈露出来,就象给她看病张友士所说:“(秦可卿)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常有,则思虑太过。”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秦可卿这位寒门出生的女孩儿嫁入豪门,公婆对她赞赏有加、丈夫对她相见如宾、下人对她尊尊敬敬,她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假如秦可卿不知足,只能说她是蠢人一个,何来“心性高强聪明不过”之评语呢?秦可卿公婆、丈夫、家人默认秦可卿生活上奢侈糜烂,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秦可卿的真实身份让人同情,大家都认为这是她该亨受、该得到的,而秦可卿也认为自己有权亨受到这些东西。分析这么多,秦可卿真实身份已呼之欲出,实不需多费口舌了。

  是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只有皇家之人才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特别在与人私通这个问题上,换上一般地位的妇女这么做,那她们是要受到千夫所指,会被大家吐沫淹死的,可是这标准到了有皇家血统的女人就不适用了,社会上没有人对她们所做所为说三道四。封建社会不平等不但体现在社会群体地位不平等,更大不平等是体现在整个社会对不同群体要求道德水准不平等之上。比如当时“士”这阶层的人可以“良禽择木而栖”,而“家奴”这一阶层,只能为主尽忠,任何时候都不能背叛。小说里秦可卿生活糜烂奢侈,不但没遭到贾家上下的反感,反而因她平易近人、善待下人、孝敬公婆得到大家的好感和同情,无别的原因,只因她出身于皇家,由于她祖、父辈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她才流落到民间,最后到了贾家。原来秦可卿是这样的人,那就难怪她会得“忧郁症”了。

  小说里秦可卿生病可疑、死亡可疑,连给她看病张友士这个人也形迹可疑。对张友士这个人,我总结三点:1)身份可疑;2)说话可疑;3)诊断可疑。第一、身份可疑。大家都知道书中贾家是皇亲国戚,家中有私人医生,其中王太医还是“正装”太医,象秦可卿这种病并非什么疑难杂症,不可能连真正太医都看不出秦可卿是病还是喜吧。那么贾珍父子为什么不相信自家医生,反而去相信一名不明来路的所谓“名医”呢?这种情况唯一能解释,就是“病急乱投医”。秦可卿所得的病是忧郁症,连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对这种病都束手无策,何况在二百年前封建社会里呢。秦可卿的病根在“心”,而非在于身体,不是靠吃药就能好的,这样贾家正宗的太医所开药方当然就不可能治好秦可卿的病,俗话说:“外来和尚会念经”,自家医生治不好病,作为病人家属心里焦急,就会盲目相信外来的医生,这就是“病急乱投医”的缘故。张友士身份可疑之处表现在他不是专业的医生,只是冯紫英的老师,也许他真的有本领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可是凭什么冯紫英会认为他的老师会比贾家正宗的太医还要高明呢?再说,人家儿媳妇生病,你这“花花公子”干嘛如此热心,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要知道那时是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而非当下男女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啊!第二、讲话可疑。张友士给人看病就给人看病好了,却偏偏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如上面的例子,他说:“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常有,则思虑太过。”这话虽与秦可卿的病情有点关系,但更多使人产生此话有弦外之音的感觉。象秦可卿表面身份低却又嫁入豪门,有何不如意之事,你张友士是如何得知呢?还有秦可卿的丈夫贾蓉问他:秦可卿这病要不要紧?张友士却说:“人病到这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吃药要看医缘,我相当不解。病人吃什么药当然要看时机,病重病轻下药就不同,这好理解,秦可卿病到这份上,你张友士要下什么药,应该心中有数,可是这跟医缘不医缘应该没多大关系吧?当然了,除非秦可卿得的病是心病,心病当然不可能凭吃几贴药就能治好的,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医好秦可卿的病不是靠吃药,而是要去心病。根据以上分析,我断定张友士给秦可卿开的药方有玄机,它绝对不是治秦可卿的病什么特效药,里面暗含某种信息。三、诊断结果不对。张友士说秦可卿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张友士所说和秦可卿实际情况相差这么大,这当然说秦可卿的死绝对不是“病死”,而是“强死”。作者也没否认这一点,文章在秦可卿死后,描写贾家“合家纳罕”及秦可卿出殡的灵幡上标明秦可卿“强死”的话来暗示。关键问题是这个张友士明明知道秦可卿得的病不是吃药就能好的,而他却十分有把握秦可卿的病过了明年春分就会好,他凭什么这么肯定呢?唯一能解释就是他十分了解秦可卿心病的根源是什么,且还知道一些秘密内情。

  张友士这人物姓名很有意思。“友士”谐音“友事”或“有事”;“张”谐音“沾”或可解释为“张罗”之意。“张友士”解释为“张罗朋友之事”,此意为张友士这人帮朋友冯紫英的忙才来给秦可卿看病,暗示冯紫英和秦可卿两人有特殊关系,真奇怪。“张友士”解释为“沾有事”,此意为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不象表面这么单纯,是有什么大事要传递和谋划,暗指张友士和秦可卿两人有什么重大的事在暗中进行。

  总之,小说第十回里描写““秦可卿得病和张友士给她看病”这个故事,暗写许多内容,“伏”了不少情节,决非象表面所说这么单纯,这是肯定的。但我认为作者高明之处不在此,他还有更深意思在里面。

  我曾说过《红楼梦》里“金钗”是借代(暗喻)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秦可卿这位“金陵十二正钗”之一是借代(暗喻)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魏晋朝代,到了封建未期明、清时候仍有余响的“极时行乐”思想文化—“杨朱之学”。有这种思想文化的人,讲究人生在世要极时亨乐,不要去追求虚幻功名利禄,更不要去追求来生来世,代表人物有魏晋曹操和曹植父子、“竹林七贤”、唐朝大诗人李白等一大些历史名人。你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呢,如“人生如梦,为欢几何”和“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等。表面上这些人看上去活得多潇洒快乐,其实这些人内心是十分郁闷、不开心,往往借酒消愁。李白一语道破这些人内心真实感受,那就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们内心是苦闷、压抑的,决不象他们表面所说所做那么洒脱欢乐,就宛如《红楼梦》里“金钗”秦可卿一样,表面上事事顺心、生活过得奢华,实际上她的内心却是苦闷、忧郁的,不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人,往往被他们表象所迷惑,会认为这些人生活是多么快乐、幸福。现实情况也是如此,那些经常有事无事上夜店、泡酒吧的消磨时光的人,内心是极度空虚、压抑、苦闷、迷茫的,决不是外人所了解的。当秦可卿发病时,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被表面假像所迷惑,再加上得这种“忧郁症”之人与女人怀孕表现特征有几分相似,就会认为得“忧郁症”之女人有“喜”,文章说连贾家里私人医生都断不清秦可卿是“喜”是病,这只能说秦可卿的病太有欺骗性、隐蔽性了。同样的,“杨朱之学”它的“极时行乐”主张太有欺骗性、隐蔽性,人们往往弄不清它的好坏。

  作者在书中描写“秦可卿得病和张士友给她看病的故事”,深意就在于:他通过这故事来力图表达他对“杨朱之学”的深刻看法,是他在给这种学说“把脉”。作者认为“杨朱之学”虽然是一门很好学说,但它“极时行乐、纵情亨受”的主张显然是十分错误、有害的,人们按此主张去做去行事,就会落下“病根”,根本不会得到什么“喜”,假如有人想从它那里得到“喜”,只能是一种天真、美好的想法,结果必然是空欢喜一场。作者在这里告诫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要尽早回头,不要再沉迷于物质亨受之中,那样做不但不能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反而会使自己精神越来越空虚、人会越来越忧郁,严重的话会觉生之无味而去寻死,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事实确系如此,过分追求物质亨受,不但不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幸福感,反而只会损害我们人类的精神满足。可以这么说,我们人类幸福感与物质亨受成反比例,物质亨受越多,幸福感越低,反之亦然。当然了,这必须是在满足我们人类温饱基础之上。这应该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第二个著名“诊医”故事在第六十九回《弄小巧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里。故事描写一个叫胡君荣的庸医给尤二姐看病,尤二姐明明有喜,他却偏偏说是病,结果尤二姐吃了一帖他开的药,打下腹中成形的男胎。尤二姐因此觉生之无望,吞金自尽。胡君荣是故意这么做还是他本来就是庸医,文章写得相当含糊,似乎是尤二姐“情敌”王熙凤授意,又似乎是胡君荣误诊的。王熙凤要害尤二姐,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何况尤二姐怀了孕,如果生下男孩,王熙凤在贾家地位就会动摇,这是王熙凤根本无法容忍的事。假如不是胡君荣把尤二姐腹中胎儿打掉,王熙凤也决不会让尤二姐顺顺利利地腹中胎儿生下来,她会千方百计扼杀、摧残尤二姐,让尤二姐的胎儿“胎死于腹中”,这是肯定的。假如说胡君荣是受王熙凤授意,文章却写他得到贾家到官场告他庸医害人才卷包逃走,这不符合情理,胡君荣怎么会这么傻,明明知道他害了人家,还乖乖坐在家中等别人告他,让官府的人来抓他,他不会一看完病,一去贾府大门就“溜之大吉”吗?这是胡君荣得到王熙凤授意要害尤二姐说法的疑点。可是假如胡君荣是自己误诊,他又是如何能得到官府正要抓他的消息从而极时脚底抹油呢?胡君荣能极时逃走有二种可能性:一是官府中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不过这可能性非常之小。二是王熙凤派贾家下人给他通风报信,让他极时逃走,以免到官府后牵扯到王熙凤,所以说胡君荣单纯是误诊也是疑点多多。最合理解释应该是:胡君荣既是庸医一个又受到王熙凤的指使。比如说,王熙凤让下人去找一庸医,还交待下人吩咐这庸医,如果尤二姐怀得是孕,就设法打掉它;如果尤二姐怀得不是孕而是得了病,就胡乱开一些药让她吃算了,贾家下人真的按王熙凤的计谋去做,找到胡君荣这位江湖医生。胡君荣在给尤二姐看病时,实际上没看出尤二姐得的是“喜”,而把它当作别的病来治,误打误撞把尤二姐腹中胎儿打掉了。这样就可以解释胡君荣不先脚底抺油的原因,因为他十分自信,他不觉他诊断有误,至于事发之后,他又能极时“卷包走人”,那是王熙凤怕事情牵连到她身上,从而极时给他通风报信所致。所以说胡君荣这庸医虽受王熙凤指使,但他实际是误诊,才让尤二姐流产的,以致尤二姐觉生之无望,吞金自逝。如果单从这件事来追究责任的话,庸医胡君荣所犯的罪更大一些,王熙凤的罪轻一点。

  现在我们来分析“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的故事,作者这么写除了为故事情节发展逻辑需要外,他是否还想说点别的东西呢?

  当然是这样的。先从书中王熙凤这位金钗来说吧,她是书中“四大家族”中王家千金大小姐,后嫁给贾家贵公子贾琏为妻,由于她聪明能干,深得贾家最有权势之人贾母的喜欢,实际上她成了贾家大总管。这位人物给我们读者总体印象是能干、毒辣,大家对她是又爱又恨,可以这么说,她在害死尤二姐之前,基本上给人印象还是正面多、负面少;但自从她害死尤二姐之后,她给人印象是正面少、负面多,尤二姐吞金自逝事件是大家对她评价的分水岭。现在我们都知道王熙凤这位能干、毒辣的女人在书中暗喻法家思想文化,王熙凤残害尤二姐这件事可视作是历史上法家在毒害一种思想文化,让我们读者和作者难以接受。众所周知,法家的特点是公平、公正,贪婪和残酷。在书中,王熙凤公平、公正有所体现,贪婪也有所体现,唯独对王熙凤身上残酷本性表现不足,虽然文中也写王熙凤设相思局害死小叔子贾瑞(现在所说钓鱼执法),但贾瑞是咎由自取,活该;文中也写鲍二家的与王熙凤丈夫贾琏勾搭成奸,事情被王熙凤发觉后,吊死(应该是王熙凤下人所为)。我们读者虽觉王熙凤手段残忍一点,但鲍二家的(鱼鲍之肆:臭)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并没有觉王熙凤太过分了。可是王熙凤在对待尤二姐上就不是这样了,首先她是虚伪,为了把尤二姐骗进贾家大观园来住,她假装好人;其次她是卑鄙,她把尤二姐嫌入府之后,利用丈夫贾琏喜新厌旧的心里,千方百计折磨尤二姐;最后她是毒辣,为了自己利益,她不惜“一尸两命”想害死尤二姐及尤二姐腹中胎儿。难怪作者会讽刺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就象后人讽刺法家商秧“作法自毙”意思如出一辙。

  王熙凤在害尤二姐这事上,性质相当恶劣的,手段相当毒辣,的确让一般人完全无法接受。奇怪了,历史上法家人物做过什么事,这么让作者义愤填膺、忍无可忍,并对此进行强烈挞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尤二姐这个人物在书中暗喻什么了。

  尤二姐按她岀生、身份及经历,她绝对应该是“金陵十二中钗”里人物,这一点我相信大家是不会有争议的。尤二姐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尤”乃尤物也。尤物在以前指美妙事物,是个褒义词;现在指年轻漂亮却会勾引人们邪念的女子,是个贬义词。“二”指尤二姐比较天真、比较傻,轻信王熙凤的甜言蜜语,结果自投罗网,被王熙凤设计害死。另外也指尤二姐在姐妹中的排行。“姐”是指女性。在小说里,“金陵十二钗”暗喻我国古代各种各样思想文化;“金陵十二正钗”暗喻我国古代著名十二种学说;“金陵十二中钗”暗喻我国古代十二种著名观点和看法,尤二姐作为“金陵十二中钗”里一位,她自然也是暗喻我国古代一种著名观点,而这种观点还不容于法家的思想,被法家人物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欲除之而后快。要分析尤二姐这位人物在书中暗喻我国古代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或观点,就必须仔细研究她的性格和言行,特别要从她与王熙凤关系去探求。小说里人物尤二姐开始是个放荡的女子,与姐夫贾珍、侄儿贾蓉态度暧昧,后嫁给王熙凤丈夫贾琏为二娘,即姨太太。从此之后,她一心一意要跟贾琏过日子,一改以往不良生活作风,可是却不容于王熙凤,被她玩阴谋害死了。尤二姐的遭遇让人同情,但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软弱、善良。特别是她叫医生在看病前,她妹妹尤三姐魂魄来与她告别,且让她与残害她同归于尽,遭到她的拒绝,体现出尤二姐身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优良品质,不但让人同情而且让人敬佩。根据她的故事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尤二姐”暗喻(借代)古代儒家一直大力提倡“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告诉人们,一个人犯了错不要紧,要紧是能不能改错,如果你改了,你就是好人,民间谚语“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这意思。尤二姐在嫁给贾琏,生活放荡,这是不对的,但她嫁给贾琏后却品行端庄、贤良淑德,这种人理应受到人们尊重,这种人理应过上好日子,可她偏偏遇到的人是王熙凤,这王熙凤是个“有她无别人”的心狠手辣女人,不要说有人侵犯她的利益,就是有人无意冒犯她的权威,她也要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历史上法家不就是这样吗,它只是觉得儒家提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主张与它提倡“严刑酷法”相冲突,就千方百计要消灭这观点,当然后来它得逞了。不过“害人终害己”,法家也跟完全釆用它主张的秦王朝一样,被人扫进历史垃圾堆里,一种不容人们“知错能改”的思想文化注定是会被人们抛弃的。

  现在,让我们目光再次回到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这件事上来。红学家、新文化代表人物胡适说过胡君荣这个名字含义很深,是指胡人明眼者。按这位大学问家的解释,这个故事就太有意思了。胡人明眼者给尤二姐看病,尤二姐明明有喜,他却偏偏自作聪明说尤二姐得了重病,这岂不是在讽刺胡人都是一窍不通,连基本生活常识都没有吗。如果连系到尤二姐是暗喻儒家提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价值观的话,那“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的故事”岂不是在讽刺胡人根本不懂我中华民族博大精神,胡乱摆弄把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结果把我国优秀思想文化最精髓部分弄没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满人统治中原,却学汉人规章制度思想文化,可以说它完全“汉化”了。但作者却认为它不过只学汉家思想文化之皮毛,就象小说里胡君荣见到尤二姐时,被美色所迷骨头都酥了,“惊艳”而已;根本上,满族统治者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一窍不通,反而自以为是、胡乱破坏我中华思想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就象庸医胡君荣不懂尤二姐有“喜”而把之当作病来治,结果不但没治好尤二姐的病,反而把她腹中成形男胎打掉了,实在让人又气又恨。回想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清统治阶级对中华思想文化还真如此,可以说清一代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毫无一点帮助,甚至起了反动作用,难怪有人会十分反感演讲清史的学者。试问一下:二百六十多年清代,在现在除了拿一本《红楼梦》来充充门面外,它在思想文化上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示人的呢。如果没有,那么有清一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可想而知了。

  作者描写“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的故事,故事里“胡君荣”这个姓名确如大文学家胡适所说是在暗示“胡人中明眼者”的话,这就不由让我想起清代一起著名“文字狱”。有一读书人在看书的时候,桌上的书被一阵风吹乱了,这书生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两句十分直白诗句:“清风不识字,为何乱翻书。”结果此事被清政府知道了,认为这书生是在讽刺它,于是把这位书生下了死牢,砍下脑袋,还牵连一大批无辜之人坐上牢狱之灾。作者可能是吸取这件事的教训,把“清风不认字”的意思用“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的故事”暗示出来,从而对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无知、愚昧进行辛辣的讽刺。此外,胡君荣这位庸医应该是跟小说里太医院四品御医王太医是相对应的。王太医的名字叫王君效,与胡君荣名字中都有一个“君”字,顾名思义“王君效”就是“效力君王也”,表明他是太医,是为君王服务的。在第六十九回文章里文章写道:谁知王太医亦谋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小厮们走去,便请人个姓胡的太医,名叫君荣。从这段话意思可看出贾琏本来是请自家医生王太医给尤二姐看病,只因王太医不在,才退而求其次让小厮们去外面找医生来给尤二姐看病,从而导致这样悲剧发生。王太医不在的原因是因为他变成“王军效”—在军队前效力去了,说明当时清朝军队正和少数民族打仗,有本领、能看“病”的名医都到军队里去追求功名利,剩下那些半吊子庸医在混口饭吃。这也就是在说,当时有本领治理社会的汉人都去军队里效力去了,剩下满人统治者在自以为是、蛮横把我国优秀弄得无病而生病,他们这么做的结果是把我国优秀思想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搞没有了,不能不让人心痛啊!看起来,在满人破坏我国优秀思想文化上,当时汉族知识分子也有一部份责任,最起码他们毫无作为。

  小说里有一段庸医胡君荣见到尤二姐时“惊艳”的描写,把尤二姐的美色写的十分生动,异常精彩。文章写道:尤二姐露出脸来。胡君荣一见,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胡君荣本来是来看病,却如此失态,那只能说明尤二姐的美貌太惊人了。作者在文章开头说“他所阅所历闺阁之人见识在他之上”,又说”他所写的不是才子佳人之类的小说”,如按他所说,书中“金陵十二钗”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外貌描写,他把个个金钗塑造那么漂亮、美丽,岂不是多余的吗?当然了,如果我们读者懂得作者创作意图所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怎么说呢?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作者描写“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是“假语村言”,“金陵十二钗”里的金钗是暗喻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作者说“他所阅所历闺阁之人见识在他之上”的话,无非是说他从师友、书上那里得到、看到古人见解和才识比他自己高明得多,作者在书中把“金陵十二钗”们塑造那么漂亮、美丽,自然也是一种“假语村言”。它的意思是说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是绚丽多姿、灿烂多彩的,当然这是表面印象,如从本质来说,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有其优缺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也不能例外。作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写“金陵十二钗”们的花容玉貌,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而是要准确刻画“金陵十二钗”里每位金钗所暗喻那种“思想文化”给人表面印象,更是想通过对每位金钗性格和品质的刻画,来揭示每位金钗所暗喻那种“思想文化”优缺点。同样的道理,作者在书中描写胡君荣在给尤二姐看病时,见到尤二姐颜面之后失魂落魄的神态,无非是在讽刺胡人(少数民族)接触到我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后那种“惊艳”状态,但他们那里能了解我中华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啊!在我们二千多年封建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少,最著名是元和清。元是蒙人统治;清是满人统治。不过,何无例外这些少数民族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另外,尤二姐自尽的方式不是投水和上吊,而是吞金自尽,作者这么写也是有深意的。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金子埋在地下,即使埋时间再久、再长,它也不发腐烂,当有一天它重见天日时,人们只要清洗它上面的污泥,就依然会闪闪发光。作者意思是说“尤二姐”所暗喻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被法家思想扼杀了,但总有一天它会象埋在地下金子一样,被人们重新发现其价值。正如作者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价值观从来就没有在我国思想文化园地里消亡过,当社会开明、经济繁荣时,这个观念往往会被当时更多人们所接受;当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时,这个观念往往被“乱世用重典”所代替,毫不例外。

  《红楼梦》里描写这两个诊医故事,绝对不是生病看病这么简单,作者想要表达东西很多,我上面所分析也许仅是皮毛,但我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高明睿智之士能从中分析出更多、更深刻东西来。这一点,我相当期待。

标签: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