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金人真的用过连环马?

纵横百科 91 0

熟悉岳飞故事的人都知道,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年)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斫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很长时期内,人们把“拐子马”解释为“穿着铁甲的连环骑兵”,即连环马。

   《鄂王行实编年》:“兀术有劲军,皆重销,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

   然而,宋史专家邓广铭所著的《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 指出:北宋人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宋人笔记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词。所谓“拐子城”,是指城门外用以拱卫城门的两道对立垣壁;所谓“两拐子”,是指左右两翼。而“东西拐子马”,就是设置在正面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

   清代乾隆皇帝了一段“御批”,指出:“北人使马,唯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况兀术战阵素娴,……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目耳。

  但史书上的确许多关于拐子马的记载:

   宋史卷第一百二十三(本紀一百二十三)

  平明,敵兵攻城十餘萬,府城惟東西兩門受敵。錡所部不滿二萬

  ,而可出戰者僅五千。金兵先攻東門,錡出兵應之,金兵退。宗弼自

  帶牙兵三千,往來為援,皆帶重甲,三人為伍,貫韋索,號“鐵浮屠

  ”,每進一步,即用拒馬子遮蔽,示無反顧。復以鐵騎為左右翼,號

  “拐子馬”,悉以女真充之;前此攻所難下之城,并用此兵,故又名

  “長勝軍”。

  宗弼以拐子馬萬五千來,飛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陳,勿仰視,第斫馬

  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

  《顺昌战胜破贼录》说: (六月)初九日平明,四太子遂合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韩将军、翟将军人马,还至城下。甲兵

  铁骑十有余万,阵列行布,屹若山壁。旗帜错杂,大小有差……

  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按同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

  图,又号扢叉千户。其精锐特甚。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官军杀伤。

  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极力斗敌。自辰至戌,贼兵大败。遽以拒木障

  之。少休,……去拒马木,深入斫贼,又大破之。……

  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 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故官军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损七八。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载:绍兴四年(1134)十月韩世忠在扬州大仪镇打败金军,其过程是:“韩世忠引兵次大仪镇,勒兵为五阵,设伏二十余处。”金将挞也“拥铁骑过五阵之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者四起”。“背嵬军(按,即韩世忠的侍卫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削马足。”金的骑兵“全装陷泥淖中,人马俱毙。遂擒挞也。”

  朱子语类》卷一三二,记有朱熹关于绍兴十年顺昌战役的一段话:

  “张栋(字彦辅)谓刘信叔(按,即刘锜)亲与他言:顺昌之战,时金人上十万人围了城,城中

  兵甚不多。刘使人下书,约战。虏人笑。是日早,虏骑迫城下而阵,连山铁阵,甚密,不动。刘先以……

  肉饭犒师,……以所犒一队持斧出,令只掀起虏骑(马甲),斫断马脚。人马都全装,一骑倒,又粘

  倒数骑。虏人全无下手处。……杀甚多。虏觉得势败,遂遁走。”(《语类》卷一三六载有另一人所记

  此次谈话,末段作:“但闻多遣轻锐之卒,以大刀斫马足。每折马一足,则和人皆仆,又有相蹂践者。 大率一马仆,则从旁而毙不下数十人。”)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

  而且在西欧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将军马略和第一批迁徙的日尔曼部落交战,其中一个部落就用到了连环马战术,由于没有马镫,那个部落将人和马匹绑在一起,也将马匹相连在一起,披上重甲,一齐向前冲锋。

  呵呵,请发表意见,到底金人是否真的用过连环马?

标签: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