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大师认为,中国文化要义在于君臣朋友伦理纲常。故给小孩子讲的历史故事以及提到的人物都涉及到这纲常伦理:他们分别是君臣、朋友和夫妻的典范。君臣(刘秀和严光),朋友(鲍叔牙和管仲),夫妻(汪精卫和陈璧君)
刘秀对待大臣能够“开心见诚”,不念旧恶,赏罚分明。并不像后世的朱元璋那样猜忌大臣。
传说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
王夫之说刘秀“允冠百王”,是会用人,有学问,懂军事的一代帝王。
刘秀为人特点:长于计划,精于算计,城府深,谨慎勇敢。
刘秀与严光的关系,李白在诗中歌咏其事。
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性狂傲,素有高名。少时曾于刘秀同学。刘秀开国称帝后,严光乃改易名姓,隐于齐地山野之间,披羊裘钓于沂水河畔。光武帝四处寻访,三次征召,才将他请到洛阳,给以优厚的待遇,然严光不为所动。当严光与光武帝同榻共卧时,严光以足加帝腹上,呼呼大睡。翌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光武帝笑着说:“那时我与老朋友严子陵共卧的原因。”后帝授严光以谏议大夫之职,光终不受,归隐与家乡的富春山,钓于富春江畔,终其一生。至今,富春江畔还有“严子陵钓台”。
刘秀以万乘之尊,对严光礼遇有加,可谓宽宏大量,有王者气度。严光以一介布衣,不屑于攀龙附凤,视富贵如粪土,可谓狂傲不羁。君臣二人相安于世,遂传为佳话。尤其是严光,其高风亮节,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被后人赞颂不已。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古风》诗了: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李白的人格,既有儒家的匡济天下之志,也有道家的归隐避世之心,更有游侠的狂傲不羁之风。在这首诗中,诗人赞扬严光的,是他那如松柏般孤介耿直,不屈于权贵的精神品格,这也正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不谋而合。
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杜甫曾作《贫交行》以赞之,其诗云: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日弃如土。”
至于陈璧君与汪精卫,那更是千古难得的一对
待续
标签: 四年级讲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