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人家,但七岁就能写诗,当时号称“神童”,据说著名的《咏鹅》就是这个时候所作。
骆宾王的父亲担任青州博昌县令,死在了任上。父亲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来迁居到兖州瑕丘县,在贫困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年轻的他落魄江湖,行为不加检点,喜欢和一些赌徒交往。
唐高宗永徽年间,骆宾王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幕府。有一次,道王让他陈述一下自己的才能,他耻于炫耀自己,不接受道王的命令。他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奉礼郎,却因为犯了事被贬谪,到西域从军,在边疆呆了许多年。他后来又进入蜀地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府。平定蛮族叛乱时,军中的檄文大多由他所写。在蜀地时,他曾经和卢照邻有诗歌来往。
这些年中,骆宾王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不乏佳作,比如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先后担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后又入朝为侍御史。当时是武则天当政,骆宾王上疏论事时触怒了武后,遭到了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在狱中,他感到异常的悲愤,就写了那首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二年,朝廷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调露二年(680年),他又被任命为临海县丞,但自觉郁郁不得志,就辞官而去。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在徐敬业的府中,被任命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则天的罪名,慷慨激昂,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什么不早重用此人。
到了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资治通鉴》里说他和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还有一种说法,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追兵将领没有抓到他,又怕承担追捕朝廷重犯不力的罪名,就杀了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姓埋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孟棨在《本事诗》里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本事诗》和《唐才子传》还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诗人宋之问被贬后放还,路过了江南。有一天晚上,宋之问夜游灵隐寺。月光明亮,照得寺里一片澄澈。宋之问边走边吟诗,他吟出了两句:“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却怎么也接不下去,苦苦思索了良久,始终想不出满意的句子。有一个老和尚点着长命灯,坐在禅床上,问他:“你这个年轻人深夜不睡觉,还在苦苦地吟咏,这是为什么?”宋之问答说:“弟子在作诗,想要吟咏这座寺院,却想不出合适的诗句。”和尚说:“把你的上联说来听听。”宋之问就吟给他听,老和尚再三吟诵,之后说:“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非常惊讶,觉得这两句特别出色,就又把整首诗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纵观整首诗,老和尚所赠的两句,是一篇之中的警策之语。到了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哪位老僧,发现他已经不在了。寺里有僧人说:“这就是骆宾王。”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