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 ——闲话初唐四杰

纵横百科 43 0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让初唐四杰的名头更响了几分。这首诗虽冠名“戏作”,但绝非戏言。杜老先生是我最崇敬的诗人——其实我本人并不喜欢诗人,自古诗人少有善终者——原因就是杜先生很实在。做诗人,还很实在,这就难得了。他的诗句必须有感而发,而且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比如你看到杜甫这个名字,首先就会想起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虽然写的是八月,但看着就那么透骨钻心地冷。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说回上面这首绝句。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来简单翻译翻译: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文新体,不过那些浅薄的人却冷言讥笑无止无休。等到你们这些鸟人身与名都化为尘土后,也改变不了四杰的影响像滔滔江河万古奔流!

  老先生仗义执言之诗文,没想到也成为千古名句。

  不废江河万古流(二)

  天王降世

  当然,“初唐四杰”的名号,也确如杜老先生所言,“万古奔流”!不过岁月真是一把利刃!回想那大唐盛景,曾何等辉煌!王杨卢骆这开创一时文体的“四大天王”,又是何其斐然耀世。但在这经年累月的消磨中,他们竟也有些暗然!

  这些天在家“战疫”。无意中看了一段唐史,再度被勾起这四大天王的点点滴滴,忽然觉得有必要再聊聊他们的那些往事。着实有趣,也着实可以引之为鉴,照亮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诗人”。因为即便现在,“诗人”这个词还是与悲剧靠得那样近。这不合理。

  要说这初唐的“四大天王”,我们首先还是要多少了解一些唐史,那毕竟是泱泱中华最绚烂的往事。

  话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弑于江都,遂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大唐王朝。次年,“四大天王”中的骆宾王降世,我们的故事,也就从此开始。

  不废江河万古流(三)

  无地自容

  大唐立国近300年,其国运可谓百转千回。我们的故事则绵延至公元690年,其间经历了太宗李世民(627-649)、高宗李治(650-683)、中宗李显(684)、睿宗李旦(684-690),以及武周则天皇帝(690-705)这几代。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会感慨:历史的车轮在这里仿佛行进得格外缓滞,以至于这里的故事是那样的密集、清晰——从玄武门之变,到武则天篡位,历史的点点滴滴真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我们的“四大天王”,第一个走进这段历史的就是那个凭借一首《咏鹅》崭露头角的骆宾王。说起骆宾王,堪称是我文学的导师。大约7岁那年,我在课本上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由于这诗实在是朗朗上口,一向惮于背诵的我竟过目不忘。不过引起我兴趣的,还是骆宾王这个名字。说真的,刚开始,我以为这诗是一个叫“骆宾”的老王爷所作,想来也有趣:这个王爷竟写了这么一首极具童真童趣的“儿歌”。后来听老师介绍他的生平才知道,骆宾王便是他的本名。当时便感慨,人有一个好名字多么重要。后来又听说他写这诗时才7岁,又是好一阵惊叹。当然,叹息最多的还是我的母亲,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这世上有一个孩子,叫“人家的孩子”,他无所不能,也最能让你无地自容。

  不废江河万古流(四)

  一“名”成谶

  又过了20多年,我看到《易经》风地观封中六四爻的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于是想起骆宾王这个名字,查了一下,我们骆天王的大名,竟真是取自于此,不由骇然。前一段时间再次想起,便细细看了观卦的各爻爻辞,“利用宾于王”,原意大约是利于成为君王的座上宾,但“宾”非臣,与“王”的关系就微妙了。一“名”成谶,骆宾王最后还真是行了“不臣”之事,结束了坎坷一生,或者说让坎坷人生更富传奇。这是后话。

  骆天王成名虽早,但却家道中落。其父亲在他十来岁,正欲科考入仕之际,竟撒手人寰,故于青州博昌县令任上。青州位于今山东潍坊一带,骆天王安葬完父亲,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而早年博得的那些虚名,此时连一个大馍也换不来!

  人在窘途,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奋起逆袭;再不就自暴自弃。骆天王自幼背负“神童”之名,但世界观却并未形成,突然遭此劫难,一时无计可施,竟走了偏路。

  不废江河万古流(五)

  迷途知返

  公元679年,也就是唐高宗调露元年,出狱后任临海县丞的任上,骆天王以一首《咏怀》记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开头一句便是:

  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那么少年骆天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曲折?《唐诗三百首新注》中的记述用了九个字:“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什么意思?说通俗一点,就是穷困潦倒、品行不端,常与赌徒交往。一个从神童光环里跌落出来的少年,一个正品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杯苦酒的少年,其实有这样的境遇,也不难理解。不过也正是这段经历,给骆天王的血液里注入了一股侠义之气。

  好在骆天王迷途驻足不久,便醒悟知返。毕竟母亲尚在,家室要撑起。很快,他便在母亲的谆谆嘱托中重返书斋。不过入仕之路,也并不顺遂。

  不废江河万古流(六)

  入仕之路

  骆天王早年成名,本来很早就报名参加科举的。只可惜刚要参加第一次考试时,父亲辞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子女必须“丁忧”守孝。这一守就是三年(27个月)。第二次再试,骆天王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什么错误?我们后面再说。先给大家说一说唐代的科举。

  说起科举制,现在一般认为发起于隋。但也有众多学者认为正式的科举当始于唐,因为从考证来看,隋朝并没有将报考名额放开,而是依然类似于汉代以来的“察举”,即须由官宦士大夫推举。但在唐代,招考是向全社会公开的。唐代的选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所谓常科,就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而制科则是由皇帝临时颁诏命题的招考。

  诸位看到这里可能就有疑惑了:既然招考每年都办,有时一年还不止一次,作为“神童”为什么要一直考到而立之年,这不应该呀。

  在我们认为,古时的科举好像只考些四书五经,之乎者也。其实我们都被电视给骗了!拿唐代来说,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其中秀才科太难,说万里挑一都绝不为过,而且贡生如果考试没过,推选的地方官员还要受罚,所以这一科基本名存实亡,后来干脆也就废了。而明经,则是取士最多的科目,这科主考儒学经典,外加《老子》。明经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但在高度重视人才选拔的唐代,特别是初唐时期,太宗李世民对人才的实际能力更为看重,所以在考试中加入了更偏重现场应变、口才和时政辨析的“时务策”的进士科更受官方推崇,因为最为荣耀尊贵,故而成为考试的大热门。至于其他各科,比如明法、明字、明算、明史等,显然属于偏门,类似于现如今的法律、美术、数学和历史系,名额少,难度自就高,而且就业前景也不是太好。所以也不是考生的主要目标。

  不废江河万古流(七)

  挣扎求存

  骆天王考试成绩不佳,原因大约有两方面:一是可能有些偏科。虽说他诗文俱佳,但幼年丧父,使得他变得内向拘谨,而缺少了父亲的调教,他的眼界阅历自然也受到了不少影响。此其一。

  其二,生活潦倒,大大地影响了他。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则是各地自学者或在民间私塾的学生,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骆天王当时估计生计都成问题,上官学肯定是不行的,否则他也不至于“好与博徒游”。想来他应该是走的自学之路。而且当时考试报名费虽然不贵,但路费盘资都是不小的开支,以他的家境,想年年都去参加在京师,就是长安的“省试”(当时由吏部尚书省组织,故名),肯定不现实。他大约是积攒五六年,才有一次应试的机会。所以两次考下来,骆天王已是而立之年。第一次考试时,前面都很顺利,但在“时务策”应答时,他抽到的考题是“论高节之士”。按说,这个题目对于饱读诗书的天王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他也引经据典地高谈阔论了一番。但他信口而出的“不食周粟”的故事,让主考大人如坐针毡——他老人家正是隋朝旧臣!是不是也得“不食唐粟”呢?

  这可以说是骆天王涉世不深造成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他那不会拐弯的性格。客观地说,隋臣入唐,对社会稳定、国家治理都大有好处,不但避免了战事的扩大,更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本是好事,骆天王的忠君思想,未免太过迂腐。也为自己的命运种下祸根!

  不废江河万古流(八)

  师出名门

  就在骆天王放荡不羁混迹与那些个赌鬼们厮混之际,初唐“四大天王”的老三——卢照邻降生了。公元635年前后,正是“贞观之治”鼎盛之时,卢天王出生于临颍(今河南漯河),其父卢仁朂,曾任江都尉、临颍丞。父亲官虽不大,但其祖上卢植,曾在东汉时官至侍中,相当于宰相。所以说卢天王出生于名门望族,毫不为过。更厉害的是,卢天王从小即有名师指点。 名师是谁?一为曹宪,一为王义方。

  先说说这个曹宪。曹老师早年在隋朝任职,官至秘书学士。据说收了几百个徒弟。秘书学士有点类似于现在皇家学院的院领导,所以他收的徒弟绝非岌岌无名之辈。到了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在时任扬州长史李袭誉的举荐下,朝廷就破格请他任弘文馆学士。这个弘文馆也是太宗弄出来的一个新鲜机构,有点类似现在的国家出版社+图书馆的感觉。重要的文献都是要经过这里勘校的。破格提拔前朝官吏,这也足见太宗的眼界和胸襟。不过这个曹宪并不领情,称病找个借口,就是不去报到。看来,有本事的人,脾气也都不小。

  好在皇家也没有计较,反而让他“家拜朝散大夫”。也就是在家干活,还能拿俸禄、吃官饭。曹宪虽然有脾气,但学问也真好。记载说太宗读书遇到难字、或书里有缺漏的地方,就会“录以问宪”。宪则“为之音训,讲解精透”。

  你说,卢天王能找到这样的老师,可牛?不过他的另一个老师,更牛!

  不废江河万古流(九)

  名师高徒

  卢天王的另一个老师,叫王义方。这个人在初唐的官场,名声极大!原因是他人品好!

  说几个他的小故事让大家听听。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人,也就是今天江苏涟水。他是“举明经”入士,前往京城赶考那会,在路上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疲惫不堪的人,两人一聊方才得知,那人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这哥们正是要前往探视。谁知走到半道,自己这身体也不好,体力不支走不了了。王义方颇为同情他,于是二话没说,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通报,就离开了。这个事,当时振动京城。

  中举之后,宰相魏征看他文采不俗,人品更佳,于是找人说媒,想把自己老婆的侄女嫁给他。谁知这个楞头青竟给一口回绝了!气得老魏直甩头。不过时间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竟主动找到魏家提亲,把那个姑娘娶了回来。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先前谢绝,是因为不想依附权贵,现在答应则是为了报答老魏的知遇之恩。

  王义方确实是个有故事的人。他与刑部尚书张亮关系很好,后来受张亮的牵连,被贬官。他不但不迁怒于人,还对张亮的家人百般照应,做人十分够朋友。

  显然,在这两个老师的调教下,卢天王的前程自然不可限量。然而,再好的设计也敌不过造化弄人!可怜卢天王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程却尝尽辛酸。

  不废江河万古流(十)

  另寻他途

  卢天王求学之路按下不表,让我们再说回骆天王。

  高考之路不顺,骆天王只得另寻他途。终于在年届而立之际,经人举荐,在道王李元庆府里,谋了个差事。

  这道王是李世民的十六弟。论年纪,还小骆宾王两三岁。13岁就接任赵州刺史,后又领了豫州刺史。虽然年纪小,但政绩一直不错。可见也是个有能力的王爷。当然,李元庆接纳骆天王,显然也是对他的名声很仰慕。

  由此可见,骆天王在当时还是有些号召力的。他是10岁跟父亲去的山东。走之前,乌伤县的县长就做了一个决定:把县衙照壁前后做成了两个宣传栏,上面竟然写的是小骆天王的两首诗。一首当然是他的“成名曲”《咏鹅》,另一首则是他9岁时的作品《玩初月》: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这首诗名称虽有“品玩”之意,但细细一看,还是很有哲理的。尤其是后两句,放在衙门口倒也登对。看来,这县长大人绝对是小天王的铁粉。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