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驳东南一箫:《同根相煎、同室操戈中结出的奇葩——明朝是如何取代元朝的

纵横百科 51 0

  笑驳东南一箫:《同根相煎、同室操戈中结出的奇葩——明朝是如何取代元朝的》

  原贴链接:

  东南一箫同志,不要以为天下只有自己一人会读史书,更不要因此而忽悠善良的网友们。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明实录》《国初群雄事略》,看过这些书的大有人在,比如我,呵呵。

  下面列出东南一箫同志的观点,进行一一反驳:

  东南一箫:元军全靠别人打,元璋主打是汉人

  大家注意东南一箫这句话中的“全字”,他把朱元璋打元军的事迹一概抹去了,老朱可真冤枉啊!

  事实上,朱元璋在统一东南之前,尽管打元军不及其他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打元军,或者打元军很少。

  老朱打元军,战例可是很多的,这在《明史》《续通鉴》里面都有记载,所谓元军全靠别人打,明显是楼主的臆想。

  下面以《明史》为例:

  一、统一南方之前对元战例:

  十二年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

  。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

  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夏四月,常遇春来归。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涨, 从小港纵舟还。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

  ......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

  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

  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太祖自将往击之。石抹宜孙遣将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大破之,婺州降,执厚孙。

  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六月,耿再成败石抹宜孙于庆元,宜孙战死,遣使祭之。

  在统一南方之前,朱元璋的主打确实是汉人,这句话倒没有异义。毕竟,人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直接面对元军主力,而且不消灭南方的汉人群雄,朱也无法壮大,无法积累力量,更无法最后跟蒙古人决战。

  老朱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综观历史,像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他们的崛起,无不是先统一本民族、自己身边的力量,然后才能发展强大,进而外战。

  所以,老朱的做法完全合情合理,完全正确英明,无可指摘。否则,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也难辞其责。

  事实上,统一南方后,老朱马上出兵北伐,并很快就灭掉元朝,此后,朱连年对元作战,大小战役无数,消灭大量元军。

  老朱是名副其实的灭元第一人,不能因为北伐前消灭元军不及其他起义军就认定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军队是最少的。

  史实如下:

  二、统一南方之后对元作战: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己亥,徐达徇汴梁,左君弼降。

  戊申,徐达、常遇春大破元兵于洛水北,遂围河南。梁王阿鲁温降,河南平。

  丙寅,冯胜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遁。

  己酉,徐达会诸将兵于临清。壬子,常遇春克德州。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庚午,徐达入元都,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遣将巡古北口诸隘。

  乙丑,常遇春下保定,遂下真定。冬十月庚午,冯胜、汤和下怀庆,泽、潞相继下。

  十二月丁卯,徐达克太原,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山西平。

  三月庚子,徐达至奉元,张思道遁。丙午,常遇春至凤翔,李思齐奔临洮。徐达下巩昌。

  丁丑,冯胜至临洮,李思齐降。

  乙酉,徐达袭破元豫王于西宁。

  丁酉,徐达下平凉、延安。张良臣以庆阳降,寻叛。

  六月己卯,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北走。

  辛亥,扩廓帖木儿遣将破原州、泾州。辛酉,冯胜击走之。

  八月丙寅,元兵攻大同,李文忠击败之。

  癸未,徐达克庆阳,斩张良臣,陕西平。

  庚寅,扩廓帖木儿攻兰州,指挥于光死之。

  三年春正月癸巳,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分道北征。

  是月,李文忠下兴和,进兵察罕脑儿,执元平章竹贞。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尽降其众,扩廓走和林。

  丙戌,元帝崩于应昌,子爱猷识理达腊嗣。

  五月己丑,徐达取兴元。

  甲辰,李文忠克应昌。元嗣君北走,获其子买的里八剌,降五万余人,穷追至北庆州,不及而还。

  辛亥,徐达下兴元。邓愈克河州。

  癸酉,买的里八剌至京师,群臣请献俘。

  甲戌,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取甘肃,征扩廓帖木儿。

  五月壬子,徐达及元兵战于岭北,败绩。

  戊寅,冯胜克甘肃,追败元兵于瓜、沙州。

  甲辰,李文忠败元兵于阿鲁浑河,宣宁侯曹良臣战没。

  秋七月丙辰,汤和及元兵战于断头山,败绩。

  甲辰,元兵犯云内,同知黄理死之。

  壬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备边山西、北平。

  壬辰,扩廓帖木儿遣兵攻雁门,指挥吴均击却之。

  十一月壬子,扩廓帖木儿犯大同,徐达遣将击败之,达仍留镇。

  是月,纳哈出犯辽东,指挥马云、叶旺大败之。

  西番朵儿只巴寇罕东,河州指挥甯正击走之。

  丙午,元平章完者不花、乃儿不花犯永平,指挥刘广战没,千户王辂击败之,擒完者不花。

  十四年春正月戊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乃儿不花。夏四月庚午,徐达率诸将出塞,至北黄河,击破元兵,获全宁四部以归。

  二十年春正月癸丑,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师征纳哈出。丁未,纳哈出降。

  丁未,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副之,北征沙漠。

  夏四月丙辰,蓝玉袭破元嗣君于捕鱼儿海,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数万人而还。

  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晋王、燕王棣帅师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等皆听节制。三月癸巳,燕王棣师次迤都,咬住等降。

  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

  东南一箫:蒙古出奇人,北方大翻盘

  当年看《续通鉴》,读到元末时,在元朝方面,最佩服的就是董抟霄、察罕现两位,真军事奇才也。也曾为察罕被刺踞不已,不然,历史会更精彩。

  东南一箫:北方又出意外,奇人突然死亡

  如果察罕帖木兒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察罕平山东之前,老朱已经在应天之战中大败陈友谅,随后又多次大败陈,此时朱元璋的力量,单独抗击察罕是完全没问题的。朱元璋担忧的是,如果察罕南下跟他对战,陈友谅、张士诚的可能会在背后夹击,腹背受敌。如果单独对付察罕,朱元璋何惧之有?只是老朱再强大,同时受到三个势力的夹击,最终也是会失败的。

  再来看《明史》:

  八月,遣使于元平章察罕帖木儿。时察罕平山东,降田丰,军声大振,故太祖与通好。

  会察罕方攻益都未下,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

  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二十二年春正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龙兴降。袁、瑞、临江、吉安相继下。

  六月戊寅,察罕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察罕寻为田丰所杀。

  从上述记载可见,察罕在山东大胜之时,朱元璋并未停止扩张,更未有恐惧察罕之行为!元璋遣使通好,不过是缓兵之计。

  东南一箫:可见,在红巾军溃败和察罕帖木兒神话般的战绩下,朱元璋的反元意志已经动摇

  朱元璋通好察罕,是缓兵之计,目的是避免腹背受敌,以便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这是策略问题,也是明智的做法,无可厚非。所谓“反元意志已经动摇”的说法,只是楼主的臆测罢了。

  另外,楼主对察罕的能力也似乎神话了,察罕不可能是完人,他是有失误的。

  对于察罕的能耐和不足,朱元璋洞若观火----(朱元璋)遣使与察罕特穆尔通好,谓左右曰:“察罕虽假义师,图恢复,乃与博啰兵争不解,屡格君命,此岂忠臣之为乎!又闻其好名,如田丰为人倾侧,察罕待如心腹,则暗于知人矣。古之名将,洞察几微,智谋弘远,使人不可测度,察罕岂知此乎!吾今遣人往与通好,观其所处何如,然后议之。”

  东南一箫: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浑身轻松,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

  察罕帖木尔死后的五年间,朱元璋在南方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

  其实,老朱本无可指摘,但楼主的意思却不然,明里暗里一再表示,老朱运气太好了,太会捡便宜了。

  唉,这已经不是史实的问题,而是居心的问题了。

  东南一箫:偏偏这时候元朝又出了个叫绰斯戬的奸相,做了许多臭名昭彰的事,在元朝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

  按照楼主的逻辑,岳飞北伐节节胜利之地,偏偏宋朝又出了个叫秦桧的奸相,做了许多臭名昭彰的事,在南宋朝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

  蒙古南下灭宋之际,偏宋朝又出了个叫贾似道的奸相,做了许多臭名昭彰的事,在南宋朝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

  呵呵,党国灭亡,不是共军厉害,乃是国军腐败也!!

  东南一箫:库库帖木尔郁闷又加上愤怒:妈妈的,好不容易去个博罗帖木尔,怎么又来一个!都说汉人好窝里斗,咱蒙古人咋好学不学尽学这哩!你们不管这大元朝,俺管个屁,要死大伙一块死呗!

  呵呵,窝里斗,窝里斗,南宋就是这样灭亡的,蒙古就是这样得天下的。明朝也是这样灭亡的,清朝也就是这样得天下的。

  但是,似乎没有人说蒙古人捡便宜,也很少有人说满清捡便宜,怎么到了朱元璋,楼主却大叫他捡了便宜?

  呵呵,历史是个小姑娘,有人居心不良,任意把她玩弄、糟蹋。

  东南一箫:蒙人纠纠自乱中,元璋轻松获大利

  按照楼主的逻辑,我也仿写两句诗吧:

  宋人纠纠自乱中,必烈轻松获大利。

  明人纠纠自乱中,顺治轻松获大利。

  好诗,好诗!!

  东南一箫:风雨飘摇的元朝末年,竟连续出了这样一些怪事,难怪朱元璋能够在南方放开手脚,大施拳脚,顺利地统一了南方。

  不好意思,在下又来了仿写的兴致了:

  风雨飘摇的宋朝末年,竟连续出了这样一些怪事,难怪勿必烈能够在北方放开手脚,大施拳脚,顺利地统一了北方。

  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竟连续出了这样一些怪事,难怪多尔衮能够在北方放开手脚,大施拳脚,顺利地统一了北方。

  呵呵!

  东南一箫:当年成吉思汗对手下说:我们蒙古人只要团结起来,定能无敌于天下。蒙古人团结在他的手下,果然无敌于天下一百年。但如今他的子孙早把他的话忘了,也许他们本来就不愿意过这种勉勉强强捏在一起、辛辛苦苦凌驾于别人之上、局促于狭小空间的生活,而宁愿回到大草原去过原来自由自在、引吭高歌、行云流水的日子?

  呵呵,为尊者讳,为失败者讳,阿Q精神十足。

  按楼主的逻辑,我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汉人团结起来,定能无敌于天下。君不见我强赵,李牧一战败匈奴,胡人不敢近边塞?君不见我大秦,蒙恬轻松破匈奴,胡人不敢南牧马?君不见我汉武,卫霍二将剪匈奴,横行漠北无人敌?君不见。。。。。。。。

  按照楼主的说法,在胡人得势南下之时,汉人也应该自我安慰一番:他们本来就不愿意过这种一个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日子,在广大的空间里安定地生活,而宁愿接受大草原的来客,过生不如死,人不如畜牲的日子?。。。。

  其实,时有盛衰,政有清浊,秦汉强盛,宋末挨打,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好找借口的?有必要像阿Q一样为自己的无能,为自己的失败进行自我安慰吗?

  东南一箫:朱元璋知道这是个良机,不趁他们乱哄哄的时候博一把,万一又出个成吉思汗、察罕帖木尔之类的杰出人物把蒙古人团结起来,那咱汉人就永无出头之日喽!于是朱元璋下令北伐。

  楼主代朱元璋说出心里话,不知用的是哪家子读心术?抑或楼主获得了什么高科技产品,能够准确读出朱元璋的心理?开玩笑!

  历史上,朱元璋统一南方之后,兵精粮足,军队战斗力空前旺盛。而且手下人才济济,刘基、朱升,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傅友德等文臣武将辅佐,以此对敌,无下有谁能抵挡?

  以朱元璋此时的实力,就算北方“万一又出个成吉思汗、察罕帖木尔之类的杰出人物”,又有什么可怕的?汉人永无出头之日?笑话?倒过来还差不多!

  东南一箫:朱元璋深知历史上从来是北方征服南方,南方进攻北方几乎从未胜过,深怕历史重演,因此再三叮嘱徐达,谨慎缓行,稳扎稳打,一见不妙就开溜。

  楼主历史水平暴露出来了,竟然不知道宋武帝刘裕的成功北伐!!

  刘裕从南方北伐,一战平南燕,二战灭秦,强大的北魏虎视眈眈,雄才的赫连勃勃垂涎三尺,却都龟缩不出,无可奈何,任由刘裕施展武功,气吞万里如虎!!(当然,后来赫连勃勃终于出手了,但那是在刘裕回到南方加紧篡位之时,关中只留下十岁小儿看守,英雄赫连勃勃也就是欺负小孩的水平嘛。)

  东南一箫:因此再三叮嘱徐达,谨慎缓行,稳扎稳打,一见不妙就开溜。

  大家快来看啊,楼主又在捏造历史了。

  好一句“一见不妙就开溜”!这一句谎话充分暴露了楼主的险恶用心,竟然强奸朱元璋,楼主真有本事。

  被楼主忽悠的不明真相的网友们,大家来看看朱元璋的原话吧:

  辛酉,吴王谓徐达等曰:“中原拢攘,人民离散,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库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元祚将亡,其几已见,今欲北伐,何以决胜?”

  常遇春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馀,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可胜也。都城既克,有似破竹之势,乘胜长驱,馀可建瓴而下矣。”

  王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并陇,可席卷而下矣。”

  诸将皆曰:“善!”

  甲子,吴王命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讨大将军,中书平章政事、掌军国重事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出自《续资治通鉴 卷二百二十 元纪三十八》

  到底是不是楼主在强奸朱元璋,请大家评判!

  东南一箫:老话说: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蒙古人占领中国一百年,什么都学会了,就是这简单道理没学会。元朝军队几十万精锐,此时全部都对明军的进逼视若无睹,仍然一如既往的在自相厮杀!

  崇祯和李自成们啊,你们怎么跟元朝一样不争气啊!南明小朝庭啊,你们怎么把“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忘得一干二净,太不象话了!

  你看都什么时候了,全部对满清军队的进逼视若无睹,还在一如既往的在自相厮杀!

  唉,都让满清给捡了便宜了,多可惜啊!

  ----以上内容根据楼主逻辑推演,如有雷同,实属故意。哈哈

  东南一箫:这样,朱元璋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轻轻松松地捡来了整个北方,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明朝。

  看来,清朝虽然捡了大便宜,但消灭明朝余部抵抗势力,还是花了几十年时间,这天下打得多辛苦啊。

  唉,满清的水平真是菜啊,连捡便宜都捡不过人家朱元璋啊!

  东南一箫:所以,元朝虽然是被明朝取代,却并非亡于朱元璋之手,而是先乱于刘福通等农民起义军,后亡于自己内部的腐败和纷争,最后干脆放弃了对汉人的统治,逃回大草原。朱元璋不过是因缘际会,在南方的同根相煎中获得胜利,又在北方的同室操戈中捡了个大便宜而已。

  所以,明朝虽然是被清朝取代,却并非亡于多尔衮、顺治帝之手,而是先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后亡于自己内部的腐败和纷争。多尔衮、顺治帝不过是因缘际会,在南方的同室操戈中捡了个大便宜而已。

  ----以上内容根据楼主逻辑推演,如有雷同,实属故意。哈哈

  东南一箫: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的胜利来得实在有点容易,大约也有点感激元顺帝的不战而逃,因此在宋濂写《元史》时,特别要他写上:“大明皇帝以帝(指元朝末代皇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

  可惜,满清皇帝太不厚道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胜利来得实在有点容易,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因此在编写《明史》时,对李自成、张献忠、洪成畴、吴三桂等昔日取天下的帮手大肆诋毁,唉,同样是捡便宜,朱元璋厚道,满清刻薄,真可叹哉!!

  ----以上内容根据楼主逻辑推演,如有雷同,实属故意。哈哈

  东南一箫:正是:英雄枉称风流事,留与后辈作话文。

  正是:英雄枉称风流事,留与一箫作Pi文。

  附:本驳文的靶子

  『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同根相煎、同室操戈中结出的奇葩——明朝是如何取代元朝的

   作者:东南一箫 提交日期:2006-3-9 19:53:00 访问:29699 回复:385

  同根相煎、同室操戈中结出的奇葩

    ——明朝是如何取代元朝的

    说起朱元璋灭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同时代的起义军里,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军队是最少的。元朝虽然被明朝取代,但它并非亡于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双方同时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结果。

    一、元军全靠别人打,元璋主打是汉人,

    元末农民起义,始于公元1351年五月的刘福通(其实浙江的方国珍还要早,只是孤军影响不大罢了)。刘福通以红巾军起义于河南颖川,义旗一举,天下苦元已久,于是纷纷揭杆而起——徐寿辉起于湖北罗田,芝麻李起于江苏徐州,张士诚起于江苏泰州,郭子兴起于安徽濠州,明玉珍起于湖北随州……

    几年之后的公元1356年,黄河以南基本上已是汉人天下: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将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而此时继承已死的郭子兴队伍的朱元璋,则兵不过区区二、三万,地仍然局处于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

    朱元璋放眼四望,天下将被瓜分完了。除非自己愿意投靠谁,否则得赶紧抓住时机抢地盘。老朱如今有点力量了,可不想再投靠人了,也要在这乱世当中,碰碰大运。可是在乱世中闯,得有地盘和人马。自己现有的地盘太小了,而且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就这穷地方,怎么扩充人马呀。然而抢地盘,又向哪儿抢:北面是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刘福通,黑压压横亘在中原,元朝军队全靠他挡住,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施展的地方。东面沿海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西面则是徐寿辉,以自己现在这点力量,跟谁抢呀!

    朱元璋不愧是有眼光的,他发现元朝的势力最弱的是在南方,而南方现在还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方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这块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拿下这块地方,自己的势力立刻就能倍增,和人抢天下的资本也就大大增加喽。

    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这就是朱元璋全部的抗元历史。以后他就一直在南方和徐寿辉(后来是陈友谅)打,和方国珍打,和张士诚打。总之,一直在和汉人打,而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如果说,元朝在黄河以南有100万军队的话,朱元璋抗击和消灭的至多不过十分之一。

    朱元璋在南方抢地盘的几年间,淮河以北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刘福通早于1355年就拥立韩林儿于安徽亳州,建国曰宋,年号龙凤。然后他大集中原抗元势力,在北方分四路大举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以关先生为首,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以毛贵为首,打下了山东。西路以白不信、李喜喜为首,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二、蒙古出奇人,北方大翻盘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一方面,刘福通的战略大有问题。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另一方面,几乎与红巾军发展的同时,元朝出了一个奇人。这个奇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这个奇人就是察罕贴木尔。《元史》记载:

    “察罕帖木兒,字廷瑞,系出北庭。曾祖阔阔台,元初随大军收河南。至祖乃蛮台、父阿鲁温,皆家河南,为颍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幼笃学,尝应进士举,有时名。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左颊有三毫,或怒则毫皆直指。居常慨然有当世之志。”

    虽然应过进士举,却显然没有录取,所以应该是一布衣。以一布衣身份,却有些名声,又有浩然凌云之志,显然察罕帖木兒年轻时就被人认为是一奇人。果然,时势一乱,察罕帖木兒就显露出他的过人之才来了。

    “至正十一年,盗发汝、颍,焚城邑,杀长吏,所过残破,”至正十一年,正是公元1351年,刘福通于河南颖川起事。“不数月,江淮诸郡皆陷。朝廷征兵致讨,卒无成功。”在元军征讨,全部失败的情况下,1352年,“察罕帖木兒乃奋义起兵,沈丘之子弟从者数百人。与信阳之罗山人李思齐合兵,同设奇计袭破罗山。事闻,朝廷授察罕帖木兒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于是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得万人,自成一军,屯沈丘,数与贼战,辄克捷。”这是察罕帖木兒首次在历史上显名,而且出手不凡,屡战皆胜。以自己的军功获得官职。

    1356年,在河南与起义军转战数年的察罕帖木兒,以自己的战功已经升到中书兵部尚书。这一年,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的义军向陕西、山西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城下。察罕帖木兒与李思齐奉令前往收复陕西。经一年战斗,几乎全歼这支义军,收复了陕西、山西的全部失地。李喜喜率领剩下的残部,流窜往四川。“朝廷嘉其复关陕有大功,授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

     以后几年,察罕帖木兒继续在北方与刘福通部作战。兵锋所及,自陕西、宁夏、山西到河北、河南,并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终于在1359年,察罕帖木兒攻破了刘福通的首都河南开封。刘福通仅仅带着韩林儿和几千人马南逃(后被张士诚部所杀)。1361年,察罕帖木兒又挥师东向,从北、中、南三路进入山东。克东昌、下济宁、破济南,势如破竹,直至东海。短短一年时间,收复了除益都(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座孤城以外的山东全境。

    这样,百万红巾军基本全部被歼。从陕西直到山东一线以北的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又重回元朝手中。察罕帖木兒“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被目为大元朝的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立即拜为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

    一介区区布衣,在短短十年间,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农民起义军,升到了副宰相,真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奇人。现在只等他扫平山东,然后挥师南下,平定南方了。

    按察罕帖木兒的雄才大略和以往战绩,如果不出意外,收复南方,恢复元朝统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历史上常常有意外的事,而在关键时期,一件意外的事情,就能改变历史。

    三、北方又出意外,奇人突然死亡

    察罕帖木兒的辉煌战绩,震动了朱元璋。朱元璋虽然至今亦是战绩彪炳,但仍然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缝中。而且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兒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木兒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朱元璋一方面出于惺惺相惜(从来英雄都是佩服英雄的),另一方面也出于为自己留后路的考虑,主动派出使者和察罕帖木兒通好。不久,察罕帖木兒回书说:已经报告朝廷了,准备弄一个省长给你当当。

      可见,在红巾军溃败和察罕帖木兒神话般的战绩下,朱元璋的反元意志已经动摇。如果察罕帖木兒真的挥师南下,朱元璋肯定要和张士诚一样,投降元朝,弄个省长(如果元朝肯给他的话)玩玩了。

      幸运的是,有两件意外的事,帮助了朱元璋,使得他最终能够当上皇帝,建立明朝。

    一件是元朝军队内部的冲突。当1356-1358年间,察罕帖木兒在陕西一带和红巾军作战时,在河南一带和刘福通作战的是元朝的一个叫答失八都鲁的人。答失八都鲁是元朝贵族出身,世袭万户。他在河南和刘福通作战,战绩也不算差。但后来刘福通使用了反间计,导致朝廷对答失八都鲁产生怀疑。答失八都鲁竟因此忧惧而死。答失八都鲁死后,他带领的军队归他的儿子博罗帖木尔指挥。由于朝廷对这支军队已经有所不信任,又由于当时红巾军的关先生所部已经打到元朝的上都,直接威胁到蒙古人的老巢。于是元朝急调博罗帖木尔往上都方向,而将河南方向交给了察罕帖木尔。

    博罗帖木尔也是一员悍将,在上都很快打退红巾军(百万红巾军,除这一部外,其余基本上是察罕帖木尔消灭的),然后驻扎在山西、河北的北部及今天的内蒙古一带。博罗帖木尔既是贵族出身,对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必然看不上眼。而如此出身的人,竟然在短短数年间,升到了和自己相当的地位,心中又嫉妒不已。而自己这支军队原来在中原,却被调到苦寒的北方,却让察罕帖木尔这小子占了自己的位置又立下不世奇功,眼见其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心中又恨恨不已。

    如此种种,使得博罗帖木尔不顾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这种摩擦在察罕帖木尔在世时还不算厉害,但却为后来埋下了蒙古人同室操戈的祸根。

    另外一件更致命的意外,则是察罕帖木尔的突然死亡。

    原来察罕帖木尔在进攻山东东平时,东平守将是原来元朝投降红巾军的田丰和王士诚。这两人见察罕帖木尔大军到来,又投降元军。后来察罕帖木尔扫平山东,只剩益都一座孤城一时打不下时,这两人忽然又起叛心。他们趁察罕帖木尔十分信任自己之机,安排好陷阱,然后请察罕帖木尔来视察。尽管部下力劝,察罕帖木尔却毫不怀疑地带了十一名随从前往,结果被二人杀死!时为1362年六月。

    察罕帖木尔的死,是蒙古民族的一大不幸,却是汉民族的绝对大幸,更是朱元璋的绝对大幸。朱元璋听到察罕帖木尔的死信,不由得跳起来大喊:“天下无人矣!”这既是对察罕帖木尔这样不世出的英雄如此死法感到可惜,又是对从此没有人能阻挡自己而大感庆幸。这区区五个字,活现出朱元璋对察罕帖木尔的重视、佩服、害怕,种种心情。

    察罕帖木尔是元末挽救元朝的唯一希望,他一死,元朝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了。

    四、南方汉人同根相煎,北方蒙人同室操戈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浑身轻松,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1363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取得江西全部。1364年攻下武昌,取得湖北。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1367年又完全打败张士诚、方国珍。于是南方基本统一在朱元璋旗下。

    察罕帖木尔死后的五年间,朱元璋在南方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而几乎与此同时,北方元朝蒙古人的各支军队也开始互相攻打,但却没有一支军队能取得绝对优势,结果使得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

      察罕帖木兒死后,他的职位和军队全部由他的养子库库帖木尔(此库库帖木尔即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汉名王保保者)继承。库库帖木尔带领军队,于四个月后,终于打下孤城益都,彻底收复山东。但库库帖木尔的功绩到此为止。他既没有老爸那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阔胸怀、犀利眼光和雄才大略,又没有老爸的彪炳战绩和光荣履历。连他的老爸人家都敢不放在眼里,何况是他!所以,库库帖木尔连将目光转向南方一下都来不及,就忙于应付后院的火烧了

    还是那个博罗帖木兒,这回又联合一个叫张良弼的将军,一听说察罕帖木尔的死信,他们立即一从山西,一从河北,向库库帖木尔的防地进攻,并占领了不少地盘。库库帖木尔想靠朝廷来解决纠纷,屡次上书。元朝末代皇帝孛尔只斤•脱欢帖木尔(元顺帝)倒是想让二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汉人的反抗,重新恢复元朝的统治。却是“天子屡下诏和解之,终不听”。库库帖木尔见对方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于是也不管天下兴亡与否,也出兵应战。于是大家都置南方半壁江山于不顾,而大打内战。

    偏偏这时候元朝又出了个叫绰斯戬的奸相,做了许多臭名昭彰的事,在元朝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又狠狠地插上了一刀。

    首先,绰斯戬为了自己大权独揽,诬陷暗算了另一个还算有点贤明的宰相泰费音(又有译为太平的),将他罢免后又逼他自杀。同时,他拼命的捞钱。身为丞相的他,竟然雇人印起假钞,以大发横财。原来元朝流行的货币是纸钞。绰斯戬见纸钞印制方便,就叫人大量印制,换得金银,落入自己腰包。搞得财政混乱,民生凋敝(呵呵,宰相印假钞,恐怕也是全世界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吧!)。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库库帖木尔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又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借调解之名行挑唆之实,拿国家大事当儿戏,以肥私利。这样,当然双方仇恨更深,内战始终不解。

    绰斯戬的胡作非为,激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以御史大臣娄都尔苏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弹劾。然而绰斯戬等勾结了皇太子,开始追查此事。娄都尔苏见事不妙,逃到博罗帖木尔处。绰斯戬因博罗帖木尔藏匿娄都尔苏而移怨于博罗帖木尔,私传圣旨,下令罢免博罗帖木尔的一切官职。于是博罗帖木尔大怒,他杀掉使者,拒命不受,并带领军队杀向京城。当时京城并无军队,元顺帝只得按博罗帖木尔的意思罢免了绰斯戬等人的官,并将绰斯戬送到博罗帖木尔处。博罗帖木尔见到绰斯戬,戏向他说:当初是偶拍你马屁,现在该你拍偶牛屁了吧?至少当初偶送你的那串七宝数珠该还我了吧。绰斯戬只好叫人回去拿数珠。谁知他当初收人的东西太多,光是七宝数珠就有几十串,人们不知该拿哪一串。先后拿来六串,直到拿到第七串,博罗帖木尔才认定是当初自己送的那串。可见绰斯戬这个大贪相发的国难财之多,也难怪博罗帖木尔大怒说:“在君侧者贪恋如此,我可以姑容乎!”于是将绰斯戬处死。

    史书评论绰斯戬的罪恶时说到:“绰斯戬矫杀丞相泰费音,盗用钞板,私家草诏,任情放选,鬻狱卖官,费耗库藏,居庙堂前后十数年,使天下八省之地悉至沦陷,乃误国之奸臣,究其罪恶,大赦难原。”“元之亡,绰斯戬之罪居多。”

    博罗帖木尔虽然杀了奸相绰斯戬,但他在京城的作为也是荒淫无耻,胡作非为,同时他提兵进京的举动大大激化了各种矛盾。于是库库帖木尔联合皇太子纠集大军从南北两面向他发动进攻。元顺帝见形势越来越复杂,而且博罗帖木尔的作为也太不象话,于是令人设法杀死了博罗帖木尔,又任库库帖木尔为副宰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主持安定北方,收复南方的大事。

    谁知库库帖木尔以一个年轻又没有大学文凭的身份当上副宰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更引起许多人的轻看。正宰相首先不与他合作,并处处刁难。库库帖木尔郁闷中,只得退出京城,想象老爸一样,以军功来赢得别人的承认。谁知军队也和朝廷一样,许多人看不起他。他老爸当年一起起事的老战友,如今任陕西省长兼军区司令的李思齐首先反对他,说:这小子不过是只初出茅庐的菜鸟,想当初俺和他老爸起事时,他还在吃奶哩,怎敢来指挥俺?于是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出兵攻击他。

    库库帖木尔郁闷又加上愤怒:妈妈的,好不容易去个博罗帖木尔,怎么又来一个!都说汉人好窝里斗,咱蒙古人咋好学不学尽学这哩!你们不管这大元朝,俺管个屁,要死大伙一块死呗!于是也不顾一切地下令和对方开战。再加上皇太子一支势力,张良弼一支军队,大家互相拉扯,互相打斗。使得形势愈益纷乱险恶,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五、蒙人纠纠自乱中,元璋轻松获大利

    正所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风雨飘摇的元朝末年,竟连续出了这样一些怪事,难怪朱元璋能够在南方放开手脚,大施拳脚,顺利地统一了南方。

    1367年,基本上统一了南方的朱元璋,再回过头来看北方,发现形势倒了个个:原来四分五裂的南方,现在统一了;而原来统一的北方,现在虽然名义上仍然统一,实际上却是四分五裂了,而且蒙古人的同室操戈正方兴未艾,丝毫没有终止的迹象。而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元顺帝,眼见臣下都只顾一己私利,不听招呼,也懊恼起来,不高兴再管国事。于是日日躲在深宫,研究起建筑和木作来。他设计的龙船和房屋,精致美观,竟赢得一个“鲁班天子”的美称。

     当年成吉思汗对手下说:我们蒙古人只要团结起来,定能无敌于天下。蒙古人团结在他的手下,果然无敌于天下一百年。但如今他的子孙早把他的话忘了,也许他们本来就不愿意过这种勉勉强强捏在一起、辛辛苦苦凌驾于别人之上、局促于狭小空间的生活,而宁愿回到大草原去过原来自由自在、引吭高歌、行云流水的日子?

     总之,当1367年,南方同根相煎的胜出者朱元璋回过头来看北方时,发现北方的统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记了,还在窝里斗得乐呵呵呢。朱元璋知道这是个良机,不趁他们乱哄哄的时候博一把,万一又出个成吉思汗、察罕帖木尔之类的杰出人物把蒙古人团结起来,那咱汉人就永无出头之日喽!于是朱元璋下令北伐。

      1367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五万,朝北方进发。

    朱元璋深知历史上从来是北方征服南方,南方进攻北方几乎从未胜过,深怕历史重演,因此再三叮嘱徐达,谨慎缓行,稳扎稳打,一见不妙就开溜。谁知这番叮嘱全属多余。明军一路行去,几乎兵不血刃。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迎旗而降,要么闻风而逃。数得上的战斗,只有洛阳一场:当时洛阳守将托音帖木尔在洛阳城外聚集了五万军队,欲与明军一战。却被常遇春一冲,立即溃败。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间收复的从陕西到山东的广大中原地区,明军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占领!

    老话说: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蒙古人占领中国一百年,什么都学会了,就是这简单道理没学会。元朝军队几十万精锐,此时全部都对明军的进逼视若无睹,仍然一如既往的在自相厮杀!

    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逼来时,竟也一枪不放,全部逃跑(回到蒙古大草原,他们是否仍然同室操戈?史书没有记载,东南一箫也不敢妄撰也)。

    这样,朱元璋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轻轻松松地捡来了整个北方,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明朝。

    所以,元朝虽然是被明朝取代,却并非亡于朱元璋之手,而是先乱于刘福通等农民起义军,后亡于自己内部的腐败和纷争,最后干脆放弃了对汉人的统治,逃回大草原。朱元璋不过是因缘际会,在南方的同根相煎中获得胜利,又在北方的同室操戈中捡了个大便宜而已。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的胜利来得实在有点容易,大约也有点感激元顺帝的不战而逃,因此在宋濂写《元史》时,特别要他写上:“大明皇帝以帝(指元朝末代皇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正是:

    英雄枉称风流事,留与后辈作话文。

标签: 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