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族来自湖北沮水流域,燧人伏羲朱襄氏与姬姓起源

纵横百科 50 0

  巨人族来自湖北沮水流域,燧人伏羲朱襄氏与姬姓起源

  (一)燧人氏、伏羲氏与巨人族的关系

  《三坟》载:伏羲燧人氏之子。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帝王世纪》云:包羲伏羲氏,风姓也。”

  《史记》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汉朝司马相如有《大人赋》:“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

  梳理以上文献,可知伏羲氏的父族就是燧人族的男子,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的爱人,似乎是一位巨人,又称大人。而这种大人如果是一个族称的话,就可能与一个远古巨人族有关。由于巨的读音就雎,如果雎代表的是燧人氏的话,那么可不可以说,燧人氏也是巨人族的呢?

  中国典籍里记载过的巨人族,很可能就是雎人族的意思,也就是燧人氏。伏羲氏的母亲是华胥氏,但是他的父亲,就是巨人族的。文献记载华胥氏覆巨人迹而生伏羲。所以,伏羲女娲的父族血统,就是来自燧人氏的巨人族。另一个佐证,燧人氏风姓,伏羲氏也是风姓。还有禹时代的防风氏,就是巨人族的,他因在禹的天子大会上迟到,为禹所斩,有多家文献记载这防风氏身材高大,人们要将他尸体运回家乡,用一架车都装不下。

  根据文献记载,睢阳曾是燧人氏之都,而现在的河南睢阳,确也有很多风姓家族伏羲陵的相关古迹。此外,今河南淮阳也是有很多官方认定的燧人氏古迹。尽管不能确定此睢阳就是燧地,但基本可以知道,睢阳这个地名与燧人氏是有关的。

  燧人氏所居之地名睢,读音为睢。睢人就燧人。看来燧,最初只是一个地名,居住在燧地的人就叫燧人。后世称其燧人氏。

  睢同时也是一个姓氏,诡异的是,睢与一个字形十分相似的雎字常常混用。根据姓氏源流的相关记载,雎姓与睢姓人原本是一家,后来才分开的,使用了同一个字,但读音己不一样。一个念巨,一个念虽。直到现在,仍有许多雎姓人的姓氏读音居然是睢。

  再查雎睢二字的源流,发现南朝梁大同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原本玉篇》注“鴡 且余切于鴡,亦作睢。”似乎表明雎睢二字,很久以前是从同一个字分化而来。

  雎,睢,淮,这三个与燧人氏的居住地有直接渊源的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同一个的字根隹,所以推测这个字最初的写法应该是隹,读音为追。隹字在古时常用作人名,例如,根据清华简楚居的记载,季连的老婆名女隹。还有长沙马王堆墓女尸名辛追,很可能就是辛隹的的意思。

  雎字,读音为ju,这个读音还可以用来解读诗经中的《关雎》,咨询解字专家红字女士,告知古代各个时期燧人氏的燧字的写法,其核心构成居然是一个豕字,所以,早期雎字的读音,可能是猪。

  山海经说,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猪之国。这里的司猪之国,可能说的是燧人氏的居住地睢阳,就是猪阳的意思。

  不要以为猪阳二字很落后,七千年前会养猪的人,你看是什么概念。人类开始有稳定的肉食来源,不靠进入深山老林冒着被狮子老虎毒虫猛兽伤害的危险去猎取肉类。

  燧字的读音,最初应该是隹,后来才分化成雎和睢,所以燧人氏很可能就是隹人氏,这个字有时写成雎,后来又常被简写为且,音巨,如湖北荆州地区有沮水,其音就是巨。且字,就是中国祖字的字根。且水,读音其实是沮水,且字的读音,来源是隹,被念成祖。沮水,就是祖水。

  所以,燧人,就是隹人,这个字古时写成雎,后来又常被简写为且,音巨。燧人,即雎人,原来就是巨人的意思。

  这样中国典籍里记载的巨人族,有可能就是雎人族的意思。雎水者,姬水也,其实它更早时期应读为伊耆,为神农氏与帝尧之姓氏。黄帝姬姓,也是巨人族后裔。

  伏羲氏的母亲是华胥氏,但是他的父亲,就是巨人族的。文献记载华胥氏覆巨人迹而生伏羲。所以,伏羲女娲的父族血统,就是来自燧人氏的巨人族。另一个佐证,燧人氏风姓,伏羲氏也是风姓,禹时代的防风氏,就是巨人族的,他因在禹的天子大会上迟到,为禹所斩,有多家文献记载这防风氏身材高大,人们要将他尸体运回家乡,用一架车都装不下。

  风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带女旁的姓,表明这个部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承认男人在外面走婚生的孩子在部族中可以享有成员地位。所以,伏羲女娲时代的巨人是啥?其实就是他们的父族燧人氏。

  听苏州评弹,发现苏州话“九”字读 ju。九字,读句。这是一个来自远古的地名,燧人氏建都雎阳,应该位于雎水。雎水,即九江。

  现在的洞庭湖,古时曾称九江。战国时代,睢水被搬到岳阳地区,即资水下游,资水,也就是雎水的意思。后来,九这个地名到处传播,战国时候的勾吴,就是九吴,巨吴。

  湖南有个株州,武汉有个株城,江西有个筑卫城遗址(读音应是隹城),广东,有个珠江。战国时候楚国曾经建都巨阳,夏朝时后羿建都株城。其实这都是一个来自远古的地名,雎阳。

  我知道九音与归音,也是有联系的。九的读音曾经是巨,而巨的粤语发音正是归,所以,归墟的本意,因该是巨墟的意思。粤语中,巨的读音原来就是归。

  所以,燧人氏之都雎阳,就是巨阳的意思。巨字的古音为归,因此巨墟,就是归墟。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就是远古巨墟,也是最早的归墟。

  用隹字做字根的还有集字,反映的是巨人族最早在这里做小买卖,形成集市。据文献记载,燧人氏出生于远古商丘,建都远古遂城。但这个商丘应该不是河南的商丘,燧人氏为三皇五帝之首,他曾经是一位远古帝王,既然是帝王,其影响力所在,应该能留下遗址。与燧人氏时代对等的成规模大遗址,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恐怕还是应该在湖南湖北去找。

  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位于湖南澧县与湖北松滋界河入洈水处,我曾经判断这条松澧界河就是远古濮水,而这条濮水的南岸,就是著名的澧县盐井镇。这个地区有盐矿,远古时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燧人氏能成为这个地区的王,与他早期向周边贩盐密切相关。

  燧人氏的出生地商丘很可能就是有巢氏之都扶桑,在澧县八十垱遗址对面的涔丘湾。燧人氏在有巢氏晚期离开澧阳平原,在湖北松滋的洈水流域的桂花树遗址处定居下来,由于它位于薄山之阴,后人将这里称为蒲阴,这里就是燧人氏的第一座都城。桂花树遗址的桂树,也许就是归墟的意思。

  燧人氏在洈水流域的桂花树遗址处定居下来,由于它位于薄山之阴,后人将这里称为蒲阴,这里就是燧人氏的第一座都城。扶桑即归墟,桂花树遗址的桂树,也许就是归墟的意思。隹字读追,从燧,从豬,又称雎阳,有的文献则称其为蒲阴。

  当时松滋地区居住着三大部落,燧人氏,弇兹氏,合雄氏,弇兹氏很可能是来自湖南石门县燕子山的游猎民族,即燕子氏,他们沿着洈水进入松滋地区,弇兹氏在松滋台山建都,由于不喜农耕,所以经常在盐井镇地区以贩盐为生,很可能是薄山地区最早的盐贩,因此将盐这种东西用他们的族称燕来命名。

  合雄氏就是鸿氏,这个族群很可能来自长江中上游枝江宜都地区,因此又称帝鸿氏,就是帝江氏的意思。合雄氏在松滋南海镇的何家岗遗址处建都,称鸿陵,或混仑,即昆仑。燧人氏娶弇兹氏之女玄女为妻,结成联盟,很快吞并合雄氏部落,统一松滋地区三大族群,合称燧人弇兹合雄氏。继续在昆仑建都,即为玄城。

  湖北松滋何家岗遗址,是弇兹氏之都玄丘, 又名昆仑丘。昆仑山与昆仑丘不是一回事,昆仑山指的是湖北松滋背靠的大山,昆仑丘指的是昆仑山脚下的一座城市,即昆仑墟,就是昆仑人建立的集市的意思。

  最后,燧人氏为什么称风姓?这个风姓乃枫姓也,枫叶是红色的,古时长江中游地区长江南岸长有许多十分古老的枫树,造成这里的人们有枫树崇拜。

  古人用枫树命名了当时的长江,就是鸿水,鸿水上的渔猎民族开始贩盐,进行原始商业贸易活动,建立合雄氏政权,在湖北松滋关洲遗址处建都,称昆仑。

  燧人氏自立为风姓,说明他从文化上认同自己与合雄氏文明的直接渊源。燧人氏文明可以对应城背溪文化。

  一千多年后,伏羲氏一家因为澧阳平原,也就是成纪地区的水患再次来到松滋地区,先在杨林市镇的盘古山村定居,然后东迁至桂花树遗址处,当时的蒲阴居住,此即文献记载伏羲氏曾居濮的由来。

  伏羲氏也是风姓,说明他从文化上自认鸿族。史书记载伏羲氏乃燧人氏之子,可见有很直接的血缘关系。燧人氏之国与伏羲氏之国,时间跨度上千年,基本上可以说是同一个族团在同一个地区建立的国家。

  伏羲氏之国与燧人氏之国的疆域有重叠的地方,但也有所延展。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云梦地区的水位降低了不少,原来是沧海的地方变成桑田,所以伏羲氏之国比燧人氏之国向东有所扩展。

  简言之,燧人氏之国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湖北松滋地区,以桂花树遗址,何家岗遗址,关洲遗址的城背溪文化为代表,这些遗址位于七千年前的云梦西部海岸线上。

  伏羲氏之国除了涵盖以上区域外,更扩展至湖北公安石首一带,以鸡鸣城、青河城、陈浩岗遗址群以及走马岭城为代表,这些地区之前有许多来自汤家岗遗址的嬴姓东夷人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伏羲氏文明吸收了大量的东夷文化元素。

  东夷文明可对应汤家岗文化,伏羲氏文明可对应大溪文化。

  燧人氏与伏羲氏都是风姓,他们从文化上认同自己是鸿族,但是从血统上来讲,他们又有巨人氏血统。我前面已经讨论过,燧人氏的名字就可以说明他就是巨人氏,而伏羲氏呢,史书尽管没有直接说他说巨人族的,但是有多个来源的文献都暗示伏羲氏的母亲与巨人氏有所接触才生下伏羲氏。换言之,伏羲氏的父族,极有可能就是巨人氏,史书多言伏羲氏是燧人氏之子,也可以印证伏羲氏的父系血统来自巨人族。

  在伏羲氏时代以前,巨人氏跟华胥氏似乎不是很熟,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跟巨人氏男子约个会还需要偷偷摸摸,细节本族人知之甚少。说明在当时巨人族不是本地人,而是外来的。那么这些巨人族究竟来自哪里?

  在燧人氏建国的湖北松滋的北面的长江北岸,这里就是湖北沮水流域,我们知道,燧人氏就是雎人氏,雎字的字根就是且,且字有是沮水的沮字的字根,说明沮水与燧人氏或有渊源,加上湖北当阳的沮水流域正是大溪文化遗址十分密集的地区,因此合理推测,湖北当阳地区的沮水流域,就是巨人族的故乡。

  巨人者,顾名思义,就是体型比较高大的人。远古时代,为什么存在一群体型特别高大的人类,他们跟我们现在的汉族人有关系吗?

  我想,所谓巨人,应该是相对于当时长江以南的族团而言的,我们知道,现在的北方人总体上比南方人体型高大,这还是南北人种混血融合数千年的结果。在远古时代,不同的族团,南北体型差异可能更加明显。

  我们不妨从现代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现代汉族人的父系单倍群接近八成的人都是O系。根据研究,O系的起源在中国北方,甘肃天水地区,在距今三万年前,他们向四面八方迁徙,在距今两万年前,O系的一支O2率先越国长江,到达湖南地区,开始种植水稻,烧制瓦器,是为华人。

  O2本是北方南下的,从甘肃下来的,他们很早就过了长江,率先与南方的宗人C与矮黑人D混了。在距今一万年前,长江中游长江南岸主要居住的就是O2。他们已经跟南方的宗人C与矮黑人D混血很久了,所以个子相对矮小。当他们渡过长江,到达北岸,开始与O3遭遇,形体上的差别是巨大的。

  证据就是QNOR四大单倍群的亲缘关系很近,Q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单倍群,R则是目前欧洲白人血统的第一大单倍群。大家看看QR体型多高大,我们汉族人O与QR亲缘关系很近,所以O本来应该很高。混血后就不好说了,看看美洲阿根廷人、巴西人才与欧洲白人混了几百年,马拉多纳梅西们都有白人血统,还有大罗小罗等,他们的皮肤与身材跟欧洲白人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O2北上前已经在长江南岸居住了近两万年,他们的体形不可能还能跟O3比,O2从关洲遗址处渡过长江,最先到达湖北沮水流域。你认为沮水的得名与巨人无关?这种巨人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巨人。就是O2看到一些比自己高大很多的人,称其为巨人,类似于现在我们看欧洲人。

  远古时代,O2从湖北松滋关洲遗址处渡过长江,首先到达沮水流域,第一次与O3相遇,他们把这里的O3称为巨人。

  黄帝的姓氏是姬,其实是女巨。这符合中国远古姓氏构成规则,例如姚,姜,委,嬴,姒,妫。至少姬姓是认了巨人族作祖先的,沮水因巨人族而得名。

  姬水,就是赤水。沮水漆水就是姬水的前身,赤的粤语读音正是漆。赤水,沮水漆水是同一条水。所以姬水与赤水也是同一条水。漆水,姬水,沮水,都是同一个名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叫法。

  雎水与燧人氏时代的都城睢阳(雎阳)有关。赤水则与炎帝有关,炎帝的老婆叫赤水氏,就是说的这条水。司马迁说黄帝成于姬水。黄帝号称姬姓,说自己是巨人族,还说自己与炎帝同姓。

  大人就是巨人,巨人是一个族团,来自湖北沮水流域。燧人氏是巨人族的。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覆巨人迹而生伏羲,也有巨人族血统。如果巨人族的故乡在湖北长江北岸的沮水流域的话,则燧人氏伏羲氏的父系血缘祖先应该来自长江北岸。

  (二)炎帝朱襄氏之都在湖北当阳朱家湾遗址处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湖北当阳沮水流域出现很多大遗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朱家湾遗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当阳市烟集镇旭光村,新石器时代、周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西面山、杨木岗、平面山三个相连遗址组成。1980年对杨木岗遗址进行了试掘。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此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及周文化因素。

  季家湖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周时期楚文化及鄂西地区原始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址,面积200万平米。1973年以后,季家湖西岸相继出土一批重要铜器,1979年,北京大学等单位在此试掘。季家湖城址以季家湖古城垣和杨家山子遗址、鲁家坟墓群为中心,周围分布众多的台基和古墓葬。杨家山子遗址位于城址东北,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地层和东周地层的叠压关系,发现有东周时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

  阴湘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阳城村,为新石器时代古城址。城址东西长约580米,南北残宽约3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较好,城垣外有城濠。已发现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遗迹,城濠内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迹和文化遗物,属于大溪、屈家岭文化。

  朱者邾也巨也,季者沮也姬也,这些遗址都在湖北流域沮水之上,东南面是纪山,恐怕说稷山。纪山的西面说阴湘城,南面有楚都纪南城。远古时代这里沮水与漳水应该是连在一起的,称巨洋水,此即《水经》所在巨洋水之所在。

  沮水流域整个地区,在大溪、屈家岭以及石家河文化以致春秋战国时代,都有着非常繁荣的文化,这里极有可能说巨人族的起源地巨洋,晚期云梦地区水位下降后,称巨野,亦即炎帝朱襄氏的故乡邾野。

  朱襄氏,又称飞龙氏、连山氏。朱襄氏为远古时代五方上帝之一,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赤帝。朱襄氏为炎帝别号,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

  据史料记载,炎帝朱襄氏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左传》: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汉书 古今人表》中,除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列为“上上”等外,炎黄之前的19位先帝为“上中仁人”,先帝的名氏分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帝王世纪》载:"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

  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炎帝朱襄氏与炎帝神农氏,应不是一回事,但是他们未必没有共同点。

  伏羲氏时代,沮水与漳水是在一起的,这个地区称巨洋。晚期,云梦大泽水位下降后,沮水与漳水便分别了出来,人们发现,原来朱襄氏的故乡巨野,居然是坐落在漳水上,所以炎帝为什么是姜姓?古人常以地名为姓氏,也常以山脉河流为姓氏,炎帝朱襄氏神农氏都称姜姓,或与这个漳水有关,在楚语中,漳与姜的读音十分接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天帝,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姓张?很可能是因为炎帝朱襄氏出自漳水流域。

  漳水流域是中国古羌族的故乡,他们起源于陕西汉中的龙岗寺遗址。从距今五六千多年前起,开始沿着汉水南岸南下,进入江汉平原,成为伏羲氏时代的诸侯飞龙氏,又因为居住在沮水与漳水交汇的地方,沮者朱也,漳者襄也,因此又称朱襄氏。

  古羌族在湖北沮水流域建立起炎帝朱襄氏政权。随着文明的发展,其疆土不断扩张,由沮水流域扩张到汉水流域以及长江南岸,最终取代伏羲氏而王天下。伏羲氏文明可以对应大溪文化,炎帝朱襄氏政权可以对应油子岭文化。

  油子岭文化开启了长江中游文明的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炎帝朱襄氏所起的的作用功不可没。

  朱襄氏政权晚期,这个姜姓炎帝政权一分为二,以汉水为界,汉水西岸被神农氏政权取代,汉水东岸,湖北天门、汉川地区,则出现炎帝魁隗氏政权。炎帝神农氏魁隗氏时代,可以对应屈家岭文化。

  (四)炎帝魁隗氏是朱襄氏的继承者,其国在湖北天门龙嘴遗址处

  炎帝朱襄氏政权晚期向汉水东岸扩张,史书记载,炎帝的另一个都城,是曲阜。这与史书记载的另一个炎帝,名叫魁隗氏有关。

  朱襄氏与魁隗氏未必是一回事,但从概念上来讲,朱襄氏与魁隗氏居然可以是同源的。朱者巨也,巨的粤语读音其实是归。炎帝魁隗氏住的地方叫魁墟,其实就是远古归墟。

  归者,鬼也。所以归墟,就是鬼墟。炎帝魁隗氏,就是鬼隗氏,他是远古归墟之王,认的是巨人族燧人氏为祖先。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曲阜与归墟的古读音是一样的。用粤语读曲字,就是夔,用粤语读墟字,就是阜。曲就是归,阜就是墟,所以曲阜,就是归墟。

  《山海经》浮玉之山节,有个“北望具区”《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

  这个具区,很可能就是黄帝时代的鬼臾区。鬼臾区原是地名,以地名做人名的,其人多半是这地上的王。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集解駰案汉书音义曰:“区,黄帝时人。”索隐郑玄云:“黄帝佐也。”李奇曰:“黄帝时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 、宿 、须句、 颛臾 ,风姓也,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 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 

  这里提到的颛臾其实是一个远古概念,直觉与“具区”与“鬼臾区”这两个概念有关。根据我前面的分析,“具区”就是归墟,而“鬼臾区”如果是人名,则可能就是远古归墟的一个主人。

  颛臾是个国家,其概念来自远古归墟,战国时候这个颛臾国位于山东泰山附近,应该是移民搬过去的地名。我对这个地名感兴趣,是觉得远古颛臾之国,很可能就是颛顼大帝建立国家的前身。

  魁墟即夔墟,这里的虁字,读音是kuí,古又同“夔”。归字,用粤语来读,就是夔。所以归墟的古读音实为夔墟。

  历史上,夔曾经是国名。夔国,又称隗国或者归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县),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为楚国所灭。

  许多史料显示,古归国就是夔国,说明归与夔从概念上来讲起源是相同的,都是源于巨人族,以及朱襄氏。

  《汉书·地理志》载:“秭归,归乡,故归国。”

  《后汉书·郡国志》载:“秭归,本归国。”刘昭《注》引杜预说:“夔国”。

  《水经注》引宋忠说:“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

  《史记索隐》引谯周说:“归即夔之地名归乡也。”

  《史记集解》引服虔说:“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

  所以,夔国就是归国。夔与归的得名,很可能与一个远古地名归墟有关。归墟,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

  《列子·汤问》:"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

  我认为这个地方说的就是云梦大泽众水所归的地方,在当时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的人看来,这个归墟的位置,应该在他们的东方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地方,便是湖北天门龙嘴遗址处。

  其他的与归墟夔人迁徙有关的古国还有很多,主要有:归方、归国、夔国、何国、妢胡、麸国、有国等。文献记载它们都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以一足神龙为图腾,活动在今冀南、鲁西、鲁南、苏北、豫东和皖北一带,后裔建立了多个方国,包括夔国即归国,在夏太康以后被后羿灭亡。至殷商时,甲骨文卜辞中的归方、虎方、何方等,都是夔族即归族所建立的方国,分布在今豫东皖北的汝颍一带。

  武丁时,商灭掉归方、虎方部落。在被殷王朝征服的时候或者以后,一支在湖北秭归一带,建立了夔国,又名归国。一支渡过长江,在今湖南的宁远一带建立了何国。一部分(包括虎方、归方等)在今漯河市东部、安徽阜阳一带地区建立了归姓胡国,又称妢胡国、麸国。

  夔的后裔归姓国家还有有(洧)国。相传黄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为归夔国,即天子位后,留下一子继任为君,其后子世守此国。

  归姓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又称胡子国,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历史上胡国国都在今安徽阜阳市。

  其实,归姓胡子国的历史,比姬姓胡子国还要早,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麸、胡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其地望在今安徽阜阳市,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而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是殷商时期就已经有的一个小封国。

  因为楚国北侵中原在春秋中叶,而今安徽阜阳市曾经所在的这个胡子国,早在商代晚期就已经立国(有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器为证,见下文),一直存在到被楚国灭亡。杜预注《左传》说:“胡国,归姓”,说明:胡国到被楚国灭亡之时,仍然是归姓国。

  《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貀国的后代。楚国灭貀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楚国就将貀的后代转封于此为胡子国。

  此外,很容易百度到这些夔文化古国。

  大隗国:商汤灭夏后,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建立了大隗国,其国君称大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夏朝帝王后代,楚国的同姓国。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现在的说法,此国似乎在北方,我觉得是不对的,多半是后来人们的附会,真正的大隗国,其实就是说的湖北秭归的隗国,就是夔国。

  夔国:又称隗国、归国,地点在现在湖北秭归。它的前身当是上面所说的大隗国,春秋时,熊绎六世孙熊挚为嫡子,因身有残疾未能继位,受封于夔城(今秭归县一带),建立夔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的夔沱)。公元前634年,楚国以不祭祀祖先祝融与芈鬻熊予以谴责,不服,楚遂攻亡之。 

  夔文化最常见在一种青铜器上,《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夔图案表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中国的夔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从夔文化的角度来梳理炎帝魁隗氏源流,可以深刻感受到长江中游沮水流域以及汉水下游在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的重大影响力。

  (四)炎帝姓氏伊耆与黄帝姓氏姬己,都源自巨人族朱襄氏

  炎帝朱襄氏晚期,政权被一分为二,统治汉水东岸的是炎帝魁隗氏,统治汉水西岸的是炎帝神农氏,魁隗氏政权很快亡了,汉水东岸的炎帝神农氏政权延续的时间要久得多,

  从古到今,炎帝与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炎帝神农氏,本姓伊耆,又因生于姜水,因此也姓姜,氏为烈山氏,号:神农,名:石年。

  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娇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在沮水漳水流域居然能找到以任字命名的遗址,任家垄遗址。这到底是不是巧合呢?如果不是巧合的话,这个遗址就有可能是炎帝神农氏的母族有任氏。

  任家垄遗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当阳市脚东乡绿林山村南300米新石器时代、周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暴露出灰坑、红烧土。采集有石凿和陶片。新石器时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缸、壶等,属石家河文化。

  《国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元和姓纂》典氏记载:少典娶附宝为妃。《三皇庙碑》记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有蟜氏女附宝,封妃号少典,《晋语》载:少典妃娶于有蟜氏。是黄帝轩辕氏的母亲。

  《三皇庙碑》记载:“伏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伏羲之祀。”

  《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嵬……其初国伊 ,继国耆 ,故氏伊耆 。

  《路史》又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以教天下播种,而省杀生之敝。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号曰‘皇神农’。炎帝柱,神农子也。七岁有圣德,佐神农氏。亦曰‘烈山氏’,五帝以来稷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上礼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

  《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梳理以上史料,似乎显示,某个叫少典的男人,他是伏羲氏家族的孩子,作为伏羲氏王朝的诸侯神龙氏,他后来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一个做了黄帝,一个做了炎帝。

  当然,事情未必这么简单,古时部落首领有从舅父手中继承权力与财产的习惯。总之是远古贵族间互相通婚,是表亲的可能性也很大,就像李世民跟隋炀帝,再或者是堂亲。无论如何,炎帝与黄帝之间的血缘关系很近这是肯定的。

  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石年,其姓名就是耆石年。古人喜欢以水名为姓。耆是地名,源于湖北沮水;石是地名,有无可能是湖北天门石家河地区的石河呢?年,就是连山氏吧。

  炎帝的母亲姓姒,这不就是石姓吗?或者史姓。黄帝在君临天下以前,大约就是神农氏时代,曾经有一位远古帝王名叫史皇仓颉,有无可能跟炎帝石年家族有关呢?所以神农氏的母亲任姒家族出自史皇仓颉?

  石家河原来是史家河,这样湖北天门石家河城早期,原来是史皇仓颉之都阳武,晚期,又成为颛顼帝之都濮阳,又称帝丘。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横跨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间超过千年的古都。

  黄帝姓公孙,公者松也鸿也,是自认鸿族的子孙。黄帝名轩辕,应该是熊云吧。熊者鸿也,云者玄也原也,皇帝原来名叫熊原,后来因为居住在姬水,便姓了姬。这样黄帝的姓名叫姬鸿云。

  炎帝的母亲女登,又名安登,亦称妊姒。黄帝的母亲附宝是有娇氏部族的女子,查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炎帝,黄帝的母亲都出自姒姓。

  炎帝之国在姜水,因此称姜氏,黄帝之国在姬水,因此称姬氏。原来黄帝不姓姬,他只是姬氏。神农氏姓伊耆,也就是姬,说明炎帝神农氏才是姬姓。

  黄帝姓姬,姬字构成,其实是女巨。说明这个姬水,其文化来源实际上是巨人族的故乡沮水。这里我并不是说湖北的沮水与炎帝时代的伊水耆水、黄帝时代的姬水是一回事,只是说,沮水与伊水、耆水、姬水从概念上来讲来源一样,都是标榜自己的国家是在炎帝朱襄氏的土地上建立的。

  炎帝神农氏,又叫伊耆氏,他似乎是来自汉水以东,但他的国家最后却建立在汉水以西,这个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竹书纪年》作了这样的记载:“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其臣箕文谏而被杀。炎帝益修厥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其地。”

  因此合理推测,炎帝朱襄氏晚期,汉水西岸发生了改朝换代,国家发生了底层叛乱,汉水东岸的神农氏于是就接管了这里,最后在朱襄氏夙沙氏的地盘上建立了神农氏之国,国都在湖北沙洋城河古城遗址处,名为长沙。

  神农氏政权晚期,炎帝榆罔先居住在汉水以西的长沙,后来他想回到汉水以西,于是迁都穷桑,就是湖北天门地区的归墟附近,但他迁都穷桑很快就被蚩尤驱逐。然后蚩尤也想建都穷桑,有人劝他不要在穷桑建都,说这里是四凶之地,可是他不听,果然没多久就被被黄帝灭了。

  神农氏建都之地长沙在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现在这里名叫沙洋,很可能之前有一条流沙河。湖北沙洋,就是流沙河泛滥形成的海洋,后来干枯了,就被人称为流沙。

  这条流沙河原是汉水故道,古时曾是汉海。由于汉水中下游人们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将汉水堵塞,迫其改道,形成流沙地貌,所以又曾称瀚海。

  流沙与瀚海都曾经是非常重要的远古地名,很多古文献都提到这两个地名。汉朝司马相如有《大人赋》:“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感觉一下,是不是很像说的是湖北汉水下游当时的地况地貌。

  大人就是巨人,巨人是一个族团,来自湖北沮水流域。燧人氏是巨人族的。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覆巨人迹而生伏羲。所以伏羲氏的父亲,很可能也是巨人族的。

  然后,黄帝姓姬,他们认为自己是巨人族的后裔,姬字构成,其实是女巨。

  姬姓起源于黄帝,但与巨人族朱襄氏渊源极深,跟沮水流域的大溪文化遗址群关系密切,此后,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源自巨人族朱襄氏的姓氏不断发展壮大。

  东周时宁夏地区比较活跃的主要是义渠人,有可能就是伊耆的意思。渠字的字根为巨,查与渠字有关的姓氏:

  沮渠氏,又作且渠氏,为我国早期匈奴姓氏之一。沮渠氏源出于且人,“且”是尊奉男性生殖器为图腾的古老部落,发源于黄河流域。沮吴,亦即徂徕,现在普遍认为在今山东泰安东南一带,文献记载且人在尧舜时代曾居于该地。后为商王朝所逼,且人被迫向四方迁移,在山东的仍称且人,向东北的则迁融入沃沮,向西的迁入新疆建且未国,向西南的迁建苴候国,向南者迁为且欧、且兰,后为百越一支,最后大多融入汉族。

  渠姓为单字姓,源出姬姓,以地为氏,东周畿内有渠地,宋·罗泌《路史》称“渠氏”为“康叔之后”;此外还有几大姓氏。

  义渠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国为姓为义渠。”“义渠”有人认为是吐火罗语“马”的音译,因而认为义渠氏为古老的吐火罗部落。《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通志》说:“义渠,狄国,为秦所灭,因氏焉。”义渠本为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族名,为西戎之一,分布于陕西的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今即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义渠族势力强盛,自称为王,因地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灭,成为秦的陇西、北地、上郡。义渠亡国后,余部多入匈奴,留在原地的人逐渐汉化,并参加过对匈奴的战争。义渠亡国后也有姓义渠的,如汉昭帝时的义渠安国,住张掖。

  渠丘氏,以丘为氏。渠丘又名葵丘、着丘、著邱、渠邱。本为邑名。春秋时属莒国,为今山东莒县境内。汉·应邵《风俗通》云:“莒有渠丘公,因氏焉。”

  《通志》:“渠丘,以邑为氏,亦称著丘氏,赢姓,莒国之后,居于渠丘,故称渠丘公。今密州莒县有渠丘城。”

  《左传·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秋,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池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对曰:‘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思或纵,勇夫重闭,况国乎!”但此公不当回事,在成公九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日莒溃。” 渠丘公因而灭亡。

  《通志·氏族略》云“代北复姓有渠金氏、沮渠氏、渠复氏;以国为姓有义渠,狄国以为氏。……渠丘氏以邑为氏,亦作著丘氏。”代北泛指古代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曾有过渠金氏、沮渠氏、渠复氏,以及以国为姓的义渠氏,还有东方夷人以邑为氏的渠丘氏。莒国有渠丘,初为莒姓,后被齐国吞并。莒国有渠丘公。

  渠、璩、瞿三姓读音相同,多数人认为三者并非一姓,且三者得姓始祖各不相同。不可将渠、璩、瞿三姓混淆起来等而视之。我认为这些族氏有共同的来源,都是远古巨人族文化的后裔。 

  渠,这个字的读音有三个,拼音:qú、jù、qí。渠字的字根就是巨。我一直怀疑姬姓的姬字的字根也是巨,文献说渠人源出姬姓不是没有原因的。姬姓的字根不是臣,很可能跟巨字关系更大。当然,姬姓的字根如果真是臣,说明巨人族曾经有过被奴役的历史,就好比斯拉夫人也曾经被奴役,但不妨碍这些民族中伟人辈出。

标签: 中国皇帝在位时长排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