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草根”皇帝

纵横百科 46 0

  所谓皇帝,古代中国最有权势和地位者也,可谓无比尊耀,无上崇高;所谓草根者,固指出身一穷二白、位居社会底层者也。在出身决定人生高度的中国,皇帝与草根似乎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端,由草根向皇帝转换的尝试,完全超出“鲤鱼跳龙门”的难度系数,是一件“an Absolutely impossible task”。然而,历史一次次用史实告诉我们,时势的不可捉摸性却让一位位草根人士成功地跨越那似乎不可能跳过的难度,靠不懈的努力和运气,由一介贫寒之士奋斗而成皇帝,很好的演绎出“出身决定高度”的反面故事--“英雄不问出身”。

  有人统计称中国共有400多位皇帝,出身寒微的寥寥无几,自然亦是开国之君,其中有确切证据证明出身贫寒的皇帝有下面十位,我按时间顺序跟大家做一个简介:

  1、西汉高帝刘邦 (前256-前195)

  汉高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由草根向皇帝转变的传奇人物。然而,这个刘邦却是一个无赖型的“草根人士”,成为皇帝之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他的名字是称帝后改的,本名叫刘季。季者,排行第三也,所以刘邦也被称为刘三。)。《史记》、《汉书》都说刘邦从小就无赖懒散、喜酒好色、懒惰顽劣、游手好闲,从不从事农业生产,完全一副“社会闲散人员”的形象。因此,不仅邻里乡亲极为鄙视他,就连他的父亲太公都看不起他,经常拿老二刘仲跟他比,骂他没出息,可刘邦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刘邦还鄙视读书和读书人,史书上记载刘邦见到儒生后会把他们的帽子摘下向里面撒尿,活脱一个无赖。

  秦始皇帝死后,天下大乱,流亡在砀山的刘邦也趁乱起兵,自称沛公,跟随项梁、项羽打天下(这里简单说一下,刘邦之所以被拥戴为首领,并不是他的人望及能力,而是因为当时最有可能当头头的萧何及曹参害怕兵败被灭族,所以才违心的推戴愣小子刘邦)。趁项羽在黄河以北跟秦军主力鏖战之时,向西进军咸阳,灭掉秦朝。随后的史实如“鸿门宴”、“楚汉相争”到最后南面称帝就不在赘述。

  要说明的是:一、刘邦进入咸阳以后,马上就去秦的宫殿里面享受,连日不出,直到在张良的劝告下才勉强出来;二、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有一次对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无缘无故破口大骂、说脏字,甚至故意做在地上张开两条腿侮辱他,引起了赵王手下的愤怒,密谋刺杀他。可见,刘邦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皇帝,小富即安、贪图享受才是他的人生目标。即使当上皇帝以后还是不改流氓、无赖本色。

  然而,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绝非一无是处,自然有其过人的本领,这便是识人、用人之才。刘邦固然个人能力不足,但是他却懂得信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为他驱使,而且懂得笼络人心、应变能力强,这些也许是他最终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最重要的原因吧。所以说,尽管刘邦是个无赖型的皇帝,但绝对不是一个糊涂、昏庸的皇帝。

  2、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年)

  无论刘备再怎么苦心极虑地跟中山靖王刘胜这个大蛀虫攀上关系,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刘备也是一个“草根阶层”。《三国演义》、《三国志》都说刘备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为生,过着贫寒的生活。史书上说刘备双手过膝、自顾能见其耳,而且还学得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还记载刘备小时候玩耍时,指着房前如皇帝车盖的般的桑树说:“以后我也要坐在这样的车盖下面”,极有可能是史家杜撰出来意在粉饰刘备自小就自命不凡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

  刘备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开始发迹,同关羽、张飞转战各地,屡建功勋,并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个据点。但在那个英雄辈出、诸侯割据、混战连绵、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的实力太小了,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等待一展宏图的时机,刘备在残酷的时代学会了忍耐的性格和委曲求全的精神。在拥有自己稳固的地盘之前,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在流离、动荡的生活中身自砥砺,积蓄力量。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咸鱼翻身”,短短数年就夺得荆州、益州,成为与曹操、孙权并列的三大势力之一。

  221年,刘备在成都的武担山即位称帝,随即出兵讨伐孙权,名为关羽报仇,实为夺回荆州。但在猇亭一战当中败于年轻的东吴将领陆逊,被火烧联营七百里,狼狈逃回白帝城。223年,刘备在惭愧当中死去。

  3、后赵明帝石勒 (274-333)

  石勒本名匐勒,后得字世龙,是匈奴别部羌渠种落的后裔,家境穷困不堪。晋惠帝大安元年(302年)并州饥乱,杂居于此的少数族人四处求食。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大量缚卖少数民族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石勒20余岁时被将军郭阳、张隆所掠,两胡一枷押往山东,卖到茌平地主师欢家做耕奴。师欢见他壮健雄伟、有胆略、善骑射,就给他自由。石勒仍为人佣耕,又一次为乱军虏去。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他就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石勒率十八骑参加了汲桑领导的牧人起义,一起投靠了公师藩。公师藩被杀,石勒和汲桑逃亡。汲桑起兵,石勒为副手,屡败晋兵,并杀死了司马腾。汲桑兵败被杀后,石勒投靠汉(匈奴人所建)的皇帝刘聪,征战河北一带并屡立战功。

  311年四月,石勒在苦县击溃了王衍率领的晋军主力,焚烧了当时最大实权人物东海王司马越的灵枢,声称为天下人报仇,以宣泄对司马氏统治者的愤恨。六月汉将刘曜攻打洛阳,石勒率军前去助战,攻陷洛阳,迁晋怀帝到平阳,西晋政权遭到毁灭性打击。319年前赵(由汉改名)内乱,石勒遂脱离前赵独立,建后赵王朝。329年,石勒在洛阳打败并杀死前赵皇帝刘曜,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北。330年,石勒称帝,完成了从一名奴隶到最高统治者的最终蜕变。

  石勒是一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他爱惜民力,鼓励农业生产,使得残破的北方经济有了恢复;重视民族团结,反对欺压汉族;重视儒学教育,兴办学校;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任用谋士张宾等汉人,选拔贤良,实行考核,政治清明;推行改革,促进羌族的汉化。可以说,石勒是当时那个时代少有的明君,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南朝武帝刘裕(362-422)

  虽然后世的御用史学家将刘裕的祖先牵强附会到汉朝的楚元王刘交,但事实确实到了刘裕时,家里已是一贫如洗。甚至由于家庭苦难,刘裕的父亲曾想将他仍掉,亏得邻居大婶将他收养,因此刘裕就有了一个小名“寄奴”。青年时刘裕家境清贫,打芦草、捕鱼,以维持生活。刘裕年轻时好赌无赖,结交的也多时亡命之徒。

  东晋孝武帝时,刘裕参加了刘牢之的军队,并在镇压孙恩起义当中屡立战功,开始发迹。402-405年,桓玄起兵反叛,刘裕先是假意投靠桓玄以保存壮大实力,接着又主导了对桓玄的讨伐。405年,刘裕最终消灭了桓玄,并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实现了改朝换代的第一步。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望,巩固自己的权力,刘裕便通过一系列的北伐战争来为自己增加政治的筹码。409年,刘裕消灭割据山东的南燕政权,并杀掉三千多名王公贵族泄愤。接着回师南方消灭与之争雄的卢循、刘毅、司马休之、谯纵等势力,完全掌握了南朝政权。417年,刘裕攻克长安,消灭后秦政权,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北。418年,刘裕废杀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为自己改朝换代作好了提前的准备。420年,刘裕在辛苦等待将近二十年以后,正式废掉东晋政权,称帝建号,建立刘宋政权,年号永初。

  鉴于东晋灭亡的原因,刘裕即位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限制臣下权力;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之风;大力提拔寒族地主担任高官,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实行“土断”之法,加强户籍管理,对贵族隐瞒庄园户口严厉打击,使得国家纳税人口和税收增加。据说他平时穿着连齿木屐、普通裙帽,住处用土屏风、布灯笼、麻绳拂,生活起居非常简便。为了警戒后日创业的艰辛,他在宫中悬挂了贫困时期使用过的农具、补丁螺补丁的破棉袄,不改当年的艰苦朴素本色。422年,刘裕病逝。

  5、陈高祖陈霸先(503-589)

  陈霸先字兴国,小名法生。出生于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下箬寺。《文苑英华》说陈霸先是“火耕水耨之夫,荜门圭窦之子”,门第贫寒。但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正史对他青少年时有这样的评价: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又称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陈霸先的仕途也是坎坷万分,据《南史》和旧志言陈霸先“初仕乡里司,后至建康(今南京)为油库史。”南朝制度,县下有乡,乡下有里。里司管一里地的事。可见陈霸先年青时之艰难,其入仕亦从极低之职开始。

  此后不久,陈霸先担任了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传令吏。由于受到萧映器重,萧映任广州刺史,授陈霸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至此,陈霸先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变,一步步走向辉煌。552年,陈霸先由于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与另一名大将王僧辩共同执掌了南梁的军事大权。554年,梁元帝被西魏杀死于江陵。555年,北齐派南梁投降贵族萧渊明来当傀儡皇帝,王僧辩被迫表示支持,陈霸先则坚决反对。9月,陈霸先在江口起兵,利用全国讨伐王、萧的呼声,顺利的实现杀死王僧辩、废掉萧渊明的目标,并最终掌握了南梁的政权。陈霸先于557年禅梁称帝,建立陈政权。

  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公元559年月,陈霸先病逝。顺带提一下,陈朝灭亡后,王僧辩之子、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王颁盗取陈霸先的尸体后“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可见王家对陈霸先痛恨至深。

  6、后梁太祖朱温(852-912)

  朱温绝对是继刘邦之后集流氓、无赖于一身的“草根皇帝”,人品极差,人性残酷。朱温兄弟三人,父亲早死,母亲带着兄弟三人在萧县大户刘崇家作佣人为生。兄弟三人当中以老三也就是朱温最凶悍、无赖,因此常常遭到主人的鞭打。877年,朱温参加了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并逐渐崭露头角。黄巢攻占长安后,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攻陷同州后,又被任命同州防御使。882年唐朝军队反攻,朱温也遭到黄巢猜忌,于是转而投靠唐朝,并反过来充当镇压起义军的急先锋,并因此被赐名为全忠。

  883年年,任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加东北面都招讨使。884年,全忠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用同志的鲜血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向中央的道路。以后10余年间,地方上朱全忠凭借汴州(今河南开封)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步吞并割据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藩镇。在中央,勾结一些对宦官专权不满的官僚,打击宦官势力,并遥控皇帝。901年被封为梁王,同年朱温尽诛宦官,完全掌控中央。904年,全忠遣人杀昭宗,立其子李柷(哀帝)。907年,全忠废李柷称帝,改名晃,是为后梁太祖。建都开封(后曾一度迁都洛阳),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朱温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对唐王朝积弊也有所改革。但他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李存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丧失军事上的优势。他生性残暴,滥行诛戮,制造社会恐怖气氛。在私生活方面更是一塌糊涂,竟然公开与自己的各个儿媳“扒灰”,引起诸子的仇视。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912年,为次子朱友珪所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7、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

  后汉帝国的建立者刘知远是又一名少数民族的君主,同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同属于沙陀部,但其出身却要卑贱的多。尽管称帝以后,刘知远生拉硬扯的将自己的远祖跟东汉皇族搭上边,但也不能否认,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完完全全地“泯然众人矣”。

  在刘知远小的时候,他性格很内向,平时也是寡言少语,因为体质较弱,所以又经常得病。还有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脸色紫黑,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由于少时家贫,刘知远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在一次牧马时,因为马踏坏了寺庙属地的庄稼,被僧人捆绑起来,打了一顿。据说刘知远在晋阳牧马时看上一个李姓姑娘,提亲时由于家贫只好“倒插门”进入姑娘家为婿。可见,刘家真是贫寒到了极点。

  后唐时期,刘知远从军投靠割据河东的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当军卒,地位很低,看不到晋升的前景。后来由于两次救过大将石敬瑭的命,被石敬瑭留为牙门都校。石敬瑭担任河东节度使后,提拔刘知远担任马步军都指挥使,甚得石敬瑭信任。936年,刘知远为石敬瑭出谋划策并建立了后晋帝国,石敬瑭也投桃报李委重任于刘知远,最后将其提拔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与契丹反目,刘知远也开始积极准备着代晋自立,对朝廷的命令也开始阳奉阴违。946年,契丹大举南下灭掉后晋,刘知远立刻就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帝国。

  契丹在中原地区人民激烈的反抗下退回关外后,刘知远也进入开封,统治后晋旧土。948年,刘知远去世,当皇帝还不到2年。

  8、南唐烈祖李昪(888-943)

  李昪(音辨),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字正伦,小名彭奴,出身贫寒。六岁时李昪的父亲就在战乱中去世了,他随母亲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亲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儿的李昪只好到寺庙里勉强维生。后来杨行密派兵支援山东的王师范,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时得到了他,见他聪明机灵,长得也很招人喜爱,于是就想将他收为养子,但亲生儿子们极力反对,杨行密无奈只好把他给了属将徐温,李弁就做了徐温的养子,改名为徐知诰。徐知诰长大后,不但相貌出众,而且胆略过人,他为人厚道,待人诚恳,人缘也很好,威望高过徐温的其他儿子们。徐温因此常常训斥自己的儿子不如徐知诰,引起诸子的忌恨。诸子多次想设计加害于他,但都因为徐知诰人缘好、善于藏拙而化险为夷。

  杨行密死后,徐温执掌南吴朝政,徐知诰也因为能力突出担任要职,成为养父的左膀右臂。徐温死后,徐知诰在宋齐丘、等人的帮助下执掌朝政,并于937年废掉南吴皇帝杨溥称帝,建立南唐政权。

  登上帝位以后,徐知诰自称是唐室后裔,改名李昪。在位期间亲政爱民、力行节俭、奉行睦邻外交,为实现南唐的稳定发展作除了重要贡献。

  9、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草根皇帝”之一,关于朱元璋的故事、传闻、戏曲数不胜数。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大饥荒时一家人几乎死尽。为生活所迫,朱元璋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备受高级僧侣欺凌。

  元朝末年,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在郭子兴手下屡立功勋,深得信任。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大脚马皇后”。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并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收编,朱元璋也被任命为左副元帅。郭天叙死后,朱元璋接管全军。接着,朱元璋向将江南进军,1356年攻占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势力不断壮大。1363年,韩林儿投奔朱元璋,并完全被其控制。随着势力的增强,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明升等割据势力,并暗杀韩林儿统一南方。1368年,朱元璋再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赶出关外,正式统一南北。

  朱元璋称帝后大力加强君主专制,废除宰相职位,集大权与一身;大兴文字狱,压制社会思想,制造恐怖气氛;大兴“胡蓝党狱”,大杀功臣,造成社会的恐怖万分;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严密监视社会舆论;大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意在维护统治。当然,朱元璋在促进社会稳定、鼓励生产、选拔人才、打击腐败、改革行政机构等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功绩。朱元璋可谓功过参半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1398年,朱元璋病逝。

  10、大顺永昌帝李自成(1606-1645)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虽然不是“正史”承认的皇帝,但作为出于对李自成功绩和人品的欣赏,还是将其列入其中。李自成原名鸿基,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常常受到地主的鞭打欺凌。一次,地主诬告李自成偷窃,县官不分青红皂白毒打他一阵后带枷示众,激起民愤。1630年,李自成在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

  李自成转战河南、陕西屡破明军。1640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宋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1641年春,移师克洛阳,执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1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随后,纳谋士顾君恩建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1644年1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3月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革命进取心衰退,安于富贵,不思进取。且又在处理明朝遗留官吏和处置吴三桂的问题上一再失策,随造成大顺政权不可遏制的恶果。4月,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29日李自成匆匆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1645年5月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李自成的悲剧在于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

  拉拉杂杂地介绍十位“草根皇帝”的传奇人生,目的只是为了说明所谓皇帝是“真命天子”、只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所谓时势造英雄,只要事势这玩意儿高兴,它完全可以将一个草根贫寒之士抬举到高居亿万人之上的皇帝宝座上,幽他“君权神授”一默。正是因为“真命天子”的不靠谱性,所以很早便有人看穿所谓帝王是何物这件事情。继陈胜大声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耶?”这个质疑后,后晋节度使安重进更是直白的用“皇帝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做了肯定的回答。既然皇帝本无种,那么“草根皇帝”的出现便也可以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现象了……

标签: 中国422个皇帝顺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