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1月17日 西汉七国之乱爆发

纵横百科 55 0

  公元前154年1月17日,西汉七国之乱爆发。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导致爆发公开反叛中央政府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在持续3个月之后终被平息。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