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父子的传承之道之一: 雍正帝胤禛

纵横百科 128 0

  (一)

  胤禛降生之前,父皇已生了十个儿子,但康熙血胤幼殇居多,不以齿叙,因而排在第四位,成了皇四子。这个行次在胤字辈中居前列。

  康熙赐名胤禛。禛,以真受福也。康熙给儿子取名都从“示”字旁,所用“是”、“礽”、“止”诸字,皆寄予福佑的厚望。

  胤禛系吴雅氏所生,出生时她还是一宫女。母以子贵,次年被封为德嫔。胤禛属庶出,并非嫡出,其生母及外家并不高贵。

  何况,帝对废太子并未完全放弃。待他病愈后,又复立胤礽为太子。时为康熙四十八年。

  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废黜。理由仍是“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属此辈贪得谄媚之辈(流),潜通消息,尤无耻之尤。”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为此而写的一道朱谕:

  “前次废置,情实偾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

  从首次废太子时的“且谕且泣,至于仆地”到此次“谈笑处之”,康熙的心境前后迥异:

  康熙曾认为“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满以为神器有讫,不料“行事乖谬,不仁不孝”,不能承受列祖列宗缔造的天下。数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痛惜之情实难言谕。然而,废太子后,康熙犹不死心,以为一时“鬼物凭付,狂易成疾”,因而复生希望,以为“狂疾顿除”,“改而为善”,遂复立为太子。

  康熙误以为胤礽迷失本性,是由于与群小为伍,习于下流,所以亲自加以督教,却在“不得须臾离侧”之中渐渐发现:胤礽不但无改过向善之心,而且无人君之度。“勒征货赂,责纳美姝,小不如意,诉谗褫罢”,令臣民敢怒不敢言。

  而促成再次废黜太子的主因实为“上自内阁,下至部院,随事请托”之行径。自轻自贱至如此地步,一旦即位,满朝皆是朋比为奸、夤缘图利之人,朝纲不肃,号令不行,必致失国而后已。

  从复立到再废的三年间,康熙帝对胤礽的期望由热而冷,由冷而灰。父子之情既绝,视若陌路,只得听其自生自灭,自然能够“谈笑处之”了!

  (二)

  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心目中已有了合适的人选。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帝曾向诸子及大臣们吐露心迹道:

  “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

  “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天下神器至重,倘得释此负荷,优游安适,无一事撄心,便可望加增年岁矣!诸臣受朕深恩,何道俾朕得此息肩之日也。”

  康熙帝反复强调的一条道理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立储一事不容任何人置喙。只要一息尚存,大权在握,就不容分理,更谈不上旁落。

  康熙帝还暗示:生前不会宣布储位;一旦驾崩,亲笔所书遗诏,将解释他选定继承人的缘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十三日,康熙病情沉重,急召胤禛,又召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至此,第二次皇位传承终于尘埃落地。虚悬十载的国本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不预立皇太子遂成定制。

  (三)

  清初第三次皇位传承,按秘密立储制办理,进行得有条不紊,充分显示了雍正帝精明强干的一面。

  胤禛即位伊始,便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等宣布秘密立储的原委与方式:

  “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光明正大’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宣毕,问诸臣有何意见,隆科多奏称:皇上“圣虑周详,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

  于是,诸王大臣等免冠叩首。雍正帝令众臣退下,仅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除此之外,另书内容相同的传位诏书置于圆明园。

  雍正八年九月,帝病重时,曾将此诏书之事告知张廷玉、鄂尔泰。十年正月,又向张、鄂二人作了说明,并特意指明:“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

  雍正帝因居住圆明园时日渐多,故在大内之外,又书传位诏书,足见雍正虑事之周详。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暴卒于圆明园。张廷玉、鄂尔泰说,如今正大统是急事,大行皇帝曾示我二人有密旨,应急清出。

  诸人同意,但不知藏于何处。

  张廷玉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字者即是。”

  取出后,即传位于弘历的密旨。由张廷玉宣读,众臣拜请弘历受命。弘历遂令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

  以上内容见诸于张廷玉之记载。

  另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子时死,弘历于寅时至大内,内侍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雍正元年所封诏书,俟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到齐,始启封,方知嗣君为谁。

  雍正创建的秘密立储制收到了立国本、固人心的效果,对清王朝的兴盛与强固起到了旁人无以企及的作用。

  (四)

  自1644年入关始,清朝即谓天下取自李自成,于明朝不但不视为敌国,而且把消灭李闯当做为明帝复仇之举。入据北京城后,又以礼葬崇祯及后妃,并安置宫眷。

  康熙帝的一道谕旨揭示了清初诸帝的为政之道: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奏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国之主,不忍取也’。

  “后流贼李自成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元末陈友谅等并起,后天下卒归于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觉寺僧耳。我朝承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耳。”(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

  大凡正统王朝,必惩戒前朝覆亡之由,而有所改进。改得越彻底、越完善,则享国越长久。

  清惩明失,做了三件大事:勤政、裁抑外戚及宦官、皇子教育。

  这几件事,裁抑外戚及宦官,做得不够彻底。皇子教育直到雍正以后,始予以重视,惟有勤政一事,始终如一。自元旦至除夕,皇帝无一日不与大臣相见。清朝诸帝中尤以康熙雍正父子做得最好。有意思的是,清朝入关后亲政的九位皇帝中唯他俩属马!

  重视皇子教育始于雍正,可见康熙疏于皇子教育,原因大概有二:一为政务繁忙,无暇顾及,一为皇子众多,无力顾及,“多令人视养”。

  “养不教,父之过”。康熙疏于教子,后患无穷。他晚年被诸皇子争夺嗣位事弄得焦头烂额,其源盖出于此。

  雍正帝引以为戒,重视皇子教育,加上制度完善,终于迎来了长达六十载的乾隆盛世!

标签: 雍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