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的后金时期

纵横百科 74 0

建州起源 女真族一直居旧露金分始滑领南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染刑级红英清),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时,体者蒸似积企医身足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谓局证乎它川清起城帝苏的领袖。

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的始祖为布库里雍顺。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来自)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减都知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太祖反明 女真族南移后,建州女真小济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威行席凯混林拉会生产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360问答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南英占超尼取庆亮露战中死亡。这场战争措与非常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做部首领。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外十费侵止试主止挥使,以祖、父遗甲零息河板员行可向劳围散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制世功解必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到喜来金每染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限末控围功军事组织形式。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附脸级敌终地方国王。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重苦声常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伊尔根觉罗·噶盖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后金建立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国号“金”或“大金”,改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战役爆发。 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迁都沈阳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后来改沈阳为盛京。 宁远之战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是为宁远之战。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衣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皇太极随后通过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以“通虏谋叛”等罪名处死。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 皇太极新政 主词条:皇太极新政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长子褚英已遭处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皇太极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这里主要介绍他调整对汉人的政策——汉民、汉官、汉军、汉儒、汉制的“固本维新”之策。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

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就统一了整个东北。 征服察哈尔蒙古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 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天聪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建立大清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金汗国遂为清帝国所取代,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后金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朝鲜的亲明派势力被铲除,后金开始专心进攻明朝。 军事政策 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

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汉八旗中的原汉人后代与满人同样享受世袭待遇,亦有很多世袭佐领之职。汉军旗人在司法上和满洲旗人一样,与民人同罪不同罚。 松锦之战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决计夺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粉碎关宁防线,为入主中原扫清道路。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军围困锦州,祖大寿坚守不出。明廷急令驻于宁远的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赴援锦州,欲解其围。七月二十六,洪承畴率军至松山。皇太极闻讯亲征,率精锐3000先行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皇太极到达后登山观察,见明援军后阵颇弱,且首尾不相顾,遂决定断明军粮道。二十日,先遣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与固山贝子博洛等攻塔山,夺取明军在笔架山(今锦州南)储备粮12垛。清军于当天从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连掘三道大壕,深8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把明军置于包围之中。二十一日,洪承畴挥军反击,企图突围。皇太极临阵指挥,将明军逐回营地。继之重新部署兵力,严堵要道,设伏待机。明援军只带三天口粮,期于速战,又屡战不胜,军心恐慌。洪承畴拒绝诸将回宁远取粮建议,决计与清军拼死一战。不料,王朴于当晚率部先逃,其他总兵也相继溃逃,步骑兵大乱,自相蹂践。早已严阵以待的清军迎头堵截,明军死伤累累,坠落壕堑者不计其数。至二十六日,五天中,明军被歼达5.4万余人,损失战马7000余匹,甲胄9000余件。清军转而严密围困松山。明无力救援,城内粮食将尽。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密约降清为内应,执洪承畴、邱民仰等献城投降。皇太极即令就地杀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畴至沈阳,诱其顺清。三月,祖大寿率部出锦州城投降。四月,清军连破塔山、杏山两城。

此役持续两年余,清军取得决战胜利。关外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太宗病逝 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清朝历史的后金时期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