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请进,指点下这篇文章(转载)

纵横百科 64 0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和明朝人相差多远?2009-06-22 15:58阎崇年语录:

  “早在1984年,我就打算写一本《袁崇焕传》。出版社为此发布了新书预告。时间已经过去20年,这个文债始终没有偿还,心中甚为愧疚。现在承蒙中华书局出版这本《袁崇焕传》,以了结我多年的心愿。”[①]

  “明末优秀的军事统帅、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②]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③]

  “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髓。”[④]

  “袁崇焕的性格特点,凸现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⑤]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⑥]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⑦]

  “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⑧]

  “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⑨]

  在阎崇年这位研究袁崇焕二三十年的学者笔下,袁崇焕是一位身具浩然正气的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且有胆有实,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富有爱国主义精神,能与岳飞、文天祥、于谦比肩,堪称中华民族的楷模,可惜冤死于昏庸的崇祯之手,崇祯则因自毁长城而招致灭亡。

  简单归纳一下,可以归结为“六说”:

  一、“优秀统帅之说”

  二、“自毁长城之说”

  三、“浩然正气之说”

  四、“大智大勇之说”

  五、“岳飞于谦之说”

  六、“中国脊梁之说”

  在阎教授慷慨陈辞的感召之下,我等草根按耐不住好奇之心,略微翻看了一些袁崇焕的相关评价,却发现许多内容和阎教授的评价大不一样,不同文献分别记载了与“六说”相矛盾的评论或事实。

  1)关于“优秀统帅之说”

  徐石麒于弘光年间(1645年明南京福王称帝后的政权)所上的反对与清议和奏疏中,概述了袁崇焕作为军事统帅时的事迹。

  他说袁崇焕是“阳主战”、“阴主款”,并且以杀边帅毛文龙为向敌人示好之信,而崇祯不同意议和,所以袁崇焕便邀后金军进攻,以胁迫崇祯议和。袁崇焕在蓟门先款待敌人,后来后金军半夜潜越入关,袁崇焕并不堵截,而是尾随殿后,所以崇祯才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议未成,而崇焕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灭奴,召崇焕授兵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先帝于是逮崇焕诛之,而款议再败。”[⑩]

  认为杀毛文龙以示好后金的说法在《石匮书后集》中也有提及。

  “督师袁崇焕事,适当女直主(努尔哈赤)病死,崇焕差番僧喇嘛镏南木座往吊,谋以岁币议和。女直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11]

  而说后金军入寇乃袁崇焕召来的还有《崇祯实录》。

  “丁酉孙承宗入朝,袁崇焕抵左安门。时戒严,报不即入;漏下,始驰奏簿城下,都人竞谓崇焕召”[12]

  2)关于“自毁长城之说”

  阎崇年说崇祯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不过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却说,袁崇焕杀边帅毛文龙之举,才是如秦桧杀岳飞一样的自毁坏长城。

  “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13]

  类似的记录也出现在谈迁的《国榷》当中,谈迁评价说,袁崇焕杀边帅毛文龙无异于自杀,怎能不败?

  “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14]

  3)关于“浩然正气之说”

  阎崇年说袁崇焕具备“浩然正气”,是所谓“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可是有史料显示,袁崇焕对奸佞魏忠贤阿谀奉承、极尽谄媚。

  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辽事,誓□恢复,枭灭逆虏……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15]

  另外,袁崇焕还伙同阉党分子一起为魏忠贤修建生祠。

  “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赐名懋德”[16]

  自古“正”、“邪”势不两立,具备“浩然正气”的袁崇焕,怎么会与阉党分子一起,对奸臣魏忠贤阿谀奉承,并以修生祠的形式进行巴结呢?

  4)关于“大智大勇之说”

  袁崇焕在当统帅期间的作为,被明末历史学家谈迁评价为“奇举”、“不道”、“自杀”……还评价他“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并没有大才,而他中了后金的诡计,更谈不上大智。

  “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17]

  另外,“宁锦大战”中袁崇焕自己都在奏折里承认,他在跟皇太极的谋略较量中,完全陷于被动。他欲联蒙古,后金就攻打蒙古;他希望朝鲜作为牵制,后金就迫使朝鲜议和;他想要耍点儿手段,争取一些时间把“三城”修好,后金就来搞破坏。每一招都非常狠毒,而且占尽先机,如今锦州若失守,那下一个被围困的就是宁远,宁远以后就是关门……虽然他这样说是为了让天启认识势态的严重性,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暴露。

  从当时的战略层面来看,皇太极可谓占尽先机,这本身就说明袁崇焕在与其的较量中完全处于下风,他落得这样的结局何谈有“大智”?

  巡抚辽东袁崇焕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18]

  说到“大勇”,后金一包围锦州,袁崇焕马上就怯战,不敢援救锦州,在奏章中袁崇焕提出“责之赴战力所未能”,所以他“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他这样的说辞即是说他援救不了锦州。

  “甲申辽东巡抚袁崇焕题:奴围锦州甚严,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19]

  这样的说辞被后来称为“暮气难鼓”,就是没有勇气和胆略,试问,这样的人何谈“大勇”?

  5)关于“岳飞、于谦之说”

  岳飞、于谦都是以拒不议和著称的忠臣良将,岳飞甘愿赴死也决不支持议和,于谦更在皇帝都被俘虏的情况下依然整军力战,决不妥协求和。而在《满文老档》收录的袁崇焕书信中,他却自称与皇太极同心议和,天地可鉴,也就是所谓:“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

  “今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复汗陛下,遣来使观□复书二函还。今观赵登科复来之信,始如汗顺造福之善心。所谓人言足信,军机大事,外人何以得知者,唯汗扪心自问,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20]

  另外,在《崇祯长编》的记载中还显示,袁崇焕与后金之间的议和,不仅是私下议和,而且遭到了兵部尚书王洽、内阁首辅钱龙锡的反对:

  “主欵一事则崇焕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而洽与龙锡未尝许之也”[21]

  可是袁崇焕却一意孤行,堪称“议和先锋”,他如此的作为岂能和岳飞、于谦比肩?

  6)关于“中国脊梁之说”

  在了解了与前“五说”相矛盾的内容以后,我等草根自然会有疑问。试想,如果袁崇焕的下列指控属实,那他如何能称得上是“中国脊梁”?

  一个在军事谋略上“阳主战”、“阴主款”,纵敌入境胁迫君主媾和之人;

  一个跟秦桧杀岳飞一样自毁长城之人;

  一个伙同阉党分子巴结奸佞魏忠贤之人;

  一个中了敌人诡计自取灭亡之人;

  一个自称和敌人同心同德而背主议和之人;

  总结:

  首先,袁崇焕其人其事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草根专门针对阎教授而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历史疑案。

  其次,以上许多说法虽然算得上有此一说,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之后才能下断言,现在只是提出一些争议和质疑,便于让大家了解事情的概貌。

  PS:上面是我转帖的文章,到底哪个说法最近事实?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