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沉香:春秋战国的香炉文化(转载)

纵横百科 62 0

  香,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它熏燃、悬佩、涂敷甚至饮用。尤其是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更是推崇有加,认为它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熏香为伴,并进而将其作为“礼”的一种表述,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古人对香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juān)洁。”可见,上古时期,人们焚香主要是为供奉神明,其次才是为辟秽清洁的目的。

大观沉香:春秋战国的香炉文化(转载)

  关于用香,不得不提战国时期齐恒公与宰相管仲的故事。

  齐恒公在位时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同时日夜操劳也让齐恒公疲惫不已。某日,管仲在宫中给齐恒公禀报政务时,齐恒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睡眠状态,管仲见状,轻声吩咐侍从将诸侯国进贡而来的沉香放置香炉熏燃起来,并站于殿前,等待齐恒公醒来。斜阳西下,殿内飘香,齐恒公缓缓睁开双眼,看到管仲依旧站于殿前,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问道:“这满殿的香味从何而来?”,管仲答道:“这是地方诸侯进贡而来的沉香,大王殿内的香味便是沉香熏燃后散发而来的”。齐恒公大悦:“不错,还是相邦懂寡人,寡人近日来睡眠极差,此次还是寡人近些日子来睡的最好的的一次,这香味真不错”。

  后来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等四国诸侯盟对抗戎狄等部落,营帐内总会携带熏炉及沉香。后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大观沉香:春秋战国的香炉文化(转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薰草、郁金、沉香等药材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插戴香草、佩带香囊、尤其是以沉香为主的香囊,在当时的贵族中受到追捧。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也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至少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

  1997年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出土了一件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通高35.5厘米,重约4公斤。熏炉顶端有一凤鸟,其下为圆形的炉体。炉体分内外两层,外层为一镂空的蟠螭纹外罩,从中腰分为上下相等的两个半球,中腰上有4个衔环兽首,附着于上半球的下沿。炉体下有空心八角形立柱和覆斗形底座支撑。底座纹饰镂空,有虎纹和人物等形象。这件铜熏炉造型奇特,在当时的同类器物中堪称杰作。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代,熏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它是贵族的专利。像这样精致的铜熏炉也不是一般贵族所能拥有,应属于当时高等贵族所用之物。其出土地点又在雍城遗址,而雍城为东周时代秦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座都城,秦自德公元年(前677年)建都于此,作为都城历时近300年,也就是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中期。这件铜熏炉发现于秦都雍城的一处宫殿遗址,说明它应是秦国王宫内的遗物,可以说代表了当时铜熏炉的最高工艺水平。

  到了现代,熏香炉的发展从人工火炉变成了陶瓷电子熏香炉,电子熏香炉是目前最流行的熏香方式,适用于各种香料(粉状、屑状、块状等)。在现代人的日常熏香中,以沉香制品的线香、盘香受到众多喜爱。在电子熏香炉中放入沉香线香、盘香,点燃后香味缓缓溢出,不出一会儿,香气弥漫整个房间,长时间品闻可以调节情绪、静气和神。

大观沉香:春秋战国的香炉文化(转载)

  由于沉香资源的稀缺性,在向来盛产顶级沉香的海南古黎母山东峒(现琼中县及周边地区)都难寻踪影,如何应付沉香资源匮乏的状况,甚至成了国家关心的问题。所以沉香的人工种植成了在我国应对沉香资源稀缺的必要举措。作为顶级沉香核心产区的琼中县,近些年来进驻了许多沉香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海南大观沉香公司的“10万亩沉香产业园”项目,建设完成后定能有效的解决沉香资源短缺局面,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香炉中点燃沉香,真正做到沉香走入平常百姓家。

  中国熏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视作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的书写工具,那么在熏香炉点香的香味则是他们在挥洒灵感时不可或缺的精神物质,方寸间均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熏炉品香,我们应该传承下去。

标签: 春秋战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