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娲补天的思想内涵与地陷东南的时代指向(连载)

纵横百科 50 0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在楔子文中讲述了《石头记》一书的来历:

《红楼梦》女娲补天的思想内涵与地陷东南的时代指向(连载)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本侧批:自占地步。◇自首荒唐,妙!〗细谙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本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本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本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本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本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本侧批:合周天之数。〗〖蒙府本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本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本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本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红楼梦稿本(杨藏本)夹批: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列藏本侧批:能大能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列藏本夹批:妙〗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列藏本夹批:对应愚顽气〗

  这段情节有以下问题需要解读:

  一、作品为什么以女娲炼石补天作为开篇?

  二、女娲为什么要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

  三、补天石“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尺寸为什么要跟裙钗们联系起来?

  四、女娲炼石的数量为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为什么合周天之数?

  五、女娲为什么把未用的这块补天石丢弃在“青埂峰”?

  六、被遗弃的补天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是什么意思?

  下面就先来解读第一个问题:《红楼梦》为什么以女娲炼石补天作为开篇?

  关于《红楼梦》开篇为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缘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很多读者包括一些著名红学家都仅仅把“女娲补天”当做神话故事,似乎作者用这个神话开篇只是个噱头,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有的研究者虽然觉得作者用“女娲补天”缘起有用意,因为定错了时代背景,要么狭隘地理解成作者要补自己家族的小天,要么理解成补封建社会的天。这样的解读都没有契合作者的本意。其实《红楼梦》作者把“女娲补天”神话赋予了时代指向和新的思想内涵,是全书的最高主旨。

  说起《石头记》一书的来历,作品开篇楔子告诉我们,有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时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幻化成通灵玉下世造历人间,最后回到青埂峰将经历撰成《石头记》。经修仙访道的空空道人抄录,后来有人增删修改几易其名,最后总称《红楼梦》流布人间。作者借女娲补天神话说明这块石头的来历,似乎把读者带到了远古时代。其实这只是作者在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来说作者那个时代的故事,因为从书中的内容看,发生的故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女娲补天”神话和那块被遗弃的补天石构建故事?初读这部书都不会在意这个问题。

  《红楼梦》这部书表面上看是写一个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尽管目前在世上流行的《石头记》只有前80回,很多读者也能从故事走向、批语提示、伏线脉络、谶语含义等,推理和感悟出最终贾府必然衰亡。贾府从一开始便笼罩着死亡乃至亡种的气息,贾府及与贾府有关的人物陆续死去,而那些青春年少的裙钗们,其最终结局也在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里有很明确的图谶判词提示。即便是描写繁华盛景、欢乐场面,比如元妃省亲点戏、贾政解灯谜、大观园诗会等,也都暗藏悲凉结局的谶语。

  当我们把这部书熟读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像空空道人那样流连于青埂峰下,驻足于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前,再次品读它下世造历人间的故事,我们就忽然明白作者赋予了“女娲补天”神话在那个时代以及在今天与未来永恒的意义,作者赋予了补天石多重身份、多重寓意。《红楼梦》宏大的主旨、永远的警示意义,就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以及这个神话故事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

  早期的女娲补天故事,和祝融(有的说是颛顼)共工大战并无交集。即在先秦、西汉古籍记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神话,祝融(或颛顼)与共工大战,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生灵涂炭,是另外一个神话。祝融是官职名,掌管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官职大司马、兵部尚书。祝融在后来被奉为火神。共工是氏族名,又称共工氏。共工在后来被奉为水神。祝融(或颛顼)与共工的大战发生在黄帝之子少昊统治末期,那时国力衰落,共工氏族崛起,少昊已经无力约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统治权发起挑战。少昊指定的继承人颛顼率领重、黎两部落打败了共工部落。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最早在《列子·汤问》记载。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也被尊奉为“冲虚真人”。他是周朝郑国圃田(今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即列子学,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他所著的《列子》,是中国人的思想源泉之一。

  据《列子·汤问》记载:“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译文:“但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氏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一怒之下撞不周山,撞断了支撑天空的大柱,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索;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积水向那里汇集。”

  屈原(前340-前278)在《楚辞·天问》中对女娲补天神话也有记述:“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圜:yuán,同“圆”,在这里指天体。斡维:旋转的枢纽。天极:天的顶端。加:安放。八柱: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做支撑天空的柱子。亏:缺损。意思是:“圆圆的天盖有九层,是谁把它度量和经营?这是何等的大工程,当初是谁把它创造完成?枢纽上绳子拴何处?天的顶端架在哪里?八支天柱怎样支撑?大地的东南方为何倾塌?”

  《楚辞·天问》还有一句:“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康回:即“庸违”,“庸”古作“康”,“回”古作“违”。“庸违”指用意邪僻。因共工为人邪僻,因此这里的“康回”即指共工。冯,通“凭”,意思是:大,盛;冯怒,大怒。墬:dì,古“地”字。“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意思是:“为什么共工一发怒,大地就向东南倾斜?”

  西汉初年宗室、思想家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淮南子》,其《淮南子·览冥训》也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译文:“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被杀死了,善良百姓有生路了。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把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的故事拼接到一起。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于是女娲炼石补天。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撞不周山两则本不相干的神话故事,融合成了一则完整的救世神话。王充《论衡·谈天篇》: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译文:儒者的书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没有成功,发怒就撞不周山,结果把撑天的柱子弄折了,系地四角的绳子搞断了。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补苍天,砍掉鳌的脚来顶住天的四边。由于天的西北方残缺,所以日月往那里移动;由于地的东南方残缺,所以众多的江河向那里流去。”

  唐朝的司马贞《三皇本纪》则改为: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炼五色石补天,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使生灵得以安居。

  女娲用石头可以补天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有什么社会意义呢?其实“女娲补天”是以生殖、大量繁衍人口的方式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古代一些学者对“女娲补天”的意义进行过探究。例如,(南宋)胡宏(1102-1161)《五峰集》,(南宋)罗泌(1131-1189)《路史》,(南宋)陈昉(字叔方,号节斋,温州平阳人)《颖川小语》,宋末元初的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人)《识遗》,褚人获(1635-1682)《坚瓠广集》,田同之(1677-1751)《西圃丛辨》,(清)赵翼(1727-1814)《陔余丛考》,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俞正燮(1775-1840)《癸巳存稿》,等等,他们都曾大谈补天,揣其事理。南宋的罗泌在《路史·发挥》中说:所谓共工触不周,地维为绝,天柱为折,是言大乱之甚。所谓女娲补天,乃指平共工之乱,功犹“补天立极”。罗泌认识到了“天柱折地维绝”与原始部落战争之间的联系。

  我们把“女娲补天”神话的产生原因和意义归纳如下:

  一、古代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生存权和物质利益而爆发战争,导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人类早期,最可怕的灾难是来自自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氏族部落的形成,部落战争便频繁的兴起,毁灭性灾难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人类自己。“天崩地裂”人们难以目睹,而毁灭性的灾难——自然灾害和氏族战争却时有发生。所谓“天崩地裂”的原始传说,便成了巨大灾难或变故的象征。对于原始氏族部落而言,氏族灭亡何异于“天崩地陷”?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中,灭族之事又是那样的司空见惯,这对每一个氏族整体来说,都是巨大威胁。因此“天裂”虽属自然的神话,而“补天”却有了社会的意义。甚至“天崩地陷”的神话本身,也弥散着部族战争的硝烟。所谓“共工与颛顼争帝”,“天柱折,地维绝”,其最表层、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为争夺统治权、生存权和物质利益而发生的战争灾难。所谓“补天”,乃是平息灾难、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

  二、女娲炼石补天实质上是氏族人类繁衍,壮大本氏族的人种,避免因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造成人种灭绝。其实,女娲之所以能“补天”,关键正在于“造人”,女娲神话的意义,就蕴藏在这里。在女娲崇拜以及所演化出的种种传说与礼俗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生殖欲望,即对创造生命的崇拜,女娲补天神话乃是对巨大生殖意义的阐释与颂扬。“女娲补天”这个神话之所以要让女娲“补天”,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女娲的生殖功能上。在原始战争中武器不过弓箭棍棒之类,没有谁比谁更先进。在这样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多半在人数之多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殖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强盛、发展,避免“天崩地陷”的命运。因此只有无限生殖力的“女娲”才能“补天立极”。原始的社会存在,使先民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凝固为一种观念;把认定的真理,凝固为一种信仰。使生殖崇拜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力量,而支配着民族的行为。“女娲补天”神话其潜在的意义,便是把生殖作为一项最神圣最伟大的事业而颂扬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关于女娲的神话中,女娲还是生殖女神。汉代的《风俗通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太平御览》中说:女娲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故初七为“人日”。为了让人类永远延续下去,女娲还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在民间为了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把正月二十日或正月二十三日定为天穿节,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我们再看古代文人在诗文中赋予“女娲补天”和“天崩地陷”的社会意义。

  西晋末年,北方刘曜攻占洛阳、长安,西晋灭亡。次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朝中许多大臣希望收复中原失地,然而一直未实现。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温自江陵北伐……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神州:指中国。陆沉:国土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神州陆沉”与“天崩地陷”是一个意思。桓温(312-373年),字元子,谯国龙元(今安徽省怀远县西)人,晋明帝婿。庚翼死后,继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他领兵灭成汉,后率兵北伐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还。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再次率师北上,征途中,与诸将登平乘楼,眺望中原大地,慨叹说:“国土沉沦,百年基业成为荒丘废墟,身居宰辅之位的王衍等人只思自全,清谈误国,不能不承担责任啊!”在桓温的率领下,终于攻下洛阳。

  桓温的一句“神州陆沉”也成了文人形容江山被侵、国土沦丧的代名词。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1085—1142)任川陕宣抚副使,积极抗金。此时,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秋季,胡世将作词《酹江月》,其中有词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他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感慨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极度愤慨之情溢于言词。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势领兵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南宋。十月,完颜亮攻克扬州后,为抢占扬州南瓜洲渡口进而挥师渡江南下,命万户高景山率骑兵攻瓜洲镇。南宋将领刘锜统帅军队在皂角林大败金军,斩万户高景山,俘数百人。十二月,金兵北退。大文豪朱熹(1130—1200)在《与黄枢密书》中主张:及时安抚淮北遗民,起用张浚这样的良将,最终击退金兵,收复失地。朱熹担心朝廷有什么变故,于是写了《感事书怀十六韵》寄刘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此诗表现了朱熹对当时朝廷苟安倾向的深刻洞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样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可与陆游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等诗相媲美。除了关注当前重大时事外,朱熹“一刻未敢忘忧国”,在南宋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在主战派的立场上。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朱熹上孝宗《应诏上封事》:“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今敌与我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所谓和者,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朝御戎,始终为‘和’字坏”。每当国家命运落到主和派手里或者是抗战不利时,朱熹便忧心如焚。

  公元1169年至1170年(乾道五、六年)之间。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时,接受江防前线军事长官史致道宴请,作词《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其中有词句:“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希望史致道抗金复土,“补”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1140-1207)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辛弃疾与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即韩南涧)相邻,他俩往来唱和频繁。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离宋金“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词《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其中有这几句:“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词句借古喻今,用西晋末年宰相王衍清谈误国的典故和桓温“神州陆沉”的寓意,抨击腐败的南宋朝政。

  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前后,蒙古灭金,发兵南侵攻宋。宋大片土地失陷,宋廷惊慌。此时宋廷已腐败不堪,无力回天。爱国诗人陈人杰(1218—1243)写下了悲愤的诗词《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其中有:“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青毡:喻中原故土,将敌人比作盗贼。典出(晋)王献之夜卧,小偷入室偷尽其物,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吾家旧物,可特置之。”“陆沉”借用桓温指斥西晋末年宰相王衍口中雌黄、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土地。这里用《晋书》中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极为贴切。陈人杰这首词悲愤地发问:中原大片国土被蒙军占领,久久不得恢复,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郑思肖(1241-1318),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的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郑思肖的《二砺》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诗中的“神州陆沉”寓意蒙人侵占华夏江山。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译文】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

  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

  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

  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

  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那么,明遗民诗文中的“女娲补天”、“天崩地解”,及《红楼梦》中的“女娲补天”、“地陷东南”是何意?下次再讲。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标签: 女娲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