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纵横百科 45 0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文/刘正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是否存在对“蚩尤”的记载一直是学术界很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可是,迄今为止,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就是:古文字学界和考古学界、乃至于古代文学界至今对此一直是附诸阙如的。过去,有人曾提出上“止”下“虫”组成的“”字就是“蚩”字,此说显然过于臆断,而且缺乏具体的论证过程和坚实的史料支撑,不但根本不足为信,反有故弄玄虚之嫌。关键是此说实际上是直接抄袭丁山先生的《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一书中的观点而来,见该书第401页:“其下从虫,上从止,显然是蚩尤之蚩的本字”。

  虽然学术界至今为止并没有给出“蚩尤”存在的真实可信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但是并不妨碍我所敬仰的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长期以来大声疾呼中华文明是炎、黄、蚩三祖的产物。

  在上古文献史料中大量出现的“蚩尤”,难道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中一点也找不出关于“蚩尤”的文字记载痕迹吗?!非也。应该说,因为“蚩”字还没有被学术界所识读出来,才出现了古文字学界和考古学界、乃至于古代文学界至今对这一基本问题一直是附诸阙如的现象。本文核心要点就是考证并识读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蚩尤”。

  一、“蚩”、“尤”二字的识读与考证

  在“蚩尤”二字中,“尤”字早已经被识读出来了。如:

  《史墙盘》中的“尤”字写作:

  《伯簋》中的中的“尤”字写作:

  关于“尤”字的意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异也。从乙右声。”但是,这个字也经常被写作“尢”。在“蚩”和“尤”二字中,最为关键的是“蚩”字。因为“尤”字已经被识读出来了。但是,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尤”字含义。

  涉及到“蚩尤”的“尤”字的具体含义,我们将在下面的《“蚩尤”名字读音和内在含义的最新解读》一节中进行详细考证。

  最为关键的字是“蚩”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蚩,虫也。”但是,《广雅》中对此的解释是:“蚩,乱也”。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一书中主张:“蚩之本谊,当是虫之可以为灾害者也。引伸之则为灾害。”

  识读“蚩”字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上古时代有关“蚩尤”的形象、图像记载入手。因为图像证据是记录并保存象形文字造字之初最为重要的形象特点和信息的最有力证据,也是远古时代汉字字画一体化阶段的反映。目前在证据学界正在热议的图像证据无形中成为我们本论文的研究着眼点之一。

  关于蚩尤的形象,目前传世文献的记载有以下四说:

  一、根据《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中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二、根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中的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三、根据《述异记》中的记载:“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四、《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此即著名的以饕餮像解蚩尤之说。我们在下文《“蚩尤”和青铜器上饕餮形象的关系研究》一节中单独给予研究。

  综合上述记载,目前传世最早的有关“蚩尤”的图像文献证据出自东汉画像石。见如下: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其中,我们将这里的蚩尤形象提取出来,加以放大如下: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请注意这个图形的结构。

  那么汉代画像石的形象究竟是继承了古佚书《归藏•启筮》和《龙鱼河图》中的相关记载并予以图式化而来的、还是汉代的艺术家们首创的呢?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我们无法立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根据上述三种文献的记载,蚩尤的三个形象特征又主要体现在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八肱八趾疏首”。试一一加以解释如下:

  首先是八肱。

  所谓“八肱”,肱,《说文解字》中为:“肘臂节也”。“八肱”又可写作“八纮”,它的引伸义是指四方和四隅,《淮南子》中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之说。因此,“八肱八趾疏首”中的“八肱”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条手臂。

  其次是八趾。

  所谓“八趾”,古时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它和上面的“八肱”是相对应的,也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只脚。

  最后是疏首。

  所谓“疏首”,疏,《说文解字》中为:“疏,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伸为疏阔、分疏”。袁珂先生解释为:“疏首就是长着分叉的脑袋。”可是我看这里出现的汉画像石中反映的蚩尤形象,并不是长着分叉的脑袋,而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

  我们把上面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形象加以文字化处理,一次得出变化过程如下:

  蚩尤形象从汉画像石还原为殷代铜器符号文字逻辑演绎图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通过上述七个图形的演变过程图,我们可以立刻看出来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其实是继承了商代中晚器的一件青铜器上的特殊字形的铭文而来。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八肱八趾疏首”的形象特点一直保持不变,形成了完整而可信的证据链。

  ——而这件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中。

  此字收录在《金文编》附录第147号图中,容庚先生也不认识此字。见如下: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罗氏在编著《三代吉金文存》时不知道这个图形文字的含义和读音,故此他就直接写作《亚鼎》。刚才我们考证了“疏首”的含义就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但是,通过对《亚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疏首”在商周金文中的造像是: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这一造像和“夨”字的金文写作虽然很接近,但是在整体构图、笔画粗细、手足位置、头的长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从图像上说明了疏首决非“长着分叉的脑袋”,而是戴着头饰、向左侧歪曲的头部造型。我们将此造型和“夨”字字形对比如下: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直接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铭文中记载就是蚩尤的造型,进而也就具有了说明该铭文的含义和读音,而我们通过殷代《尤辛爵》铭文的记载,已经知道了当时“尤”字的写法,则这里的名字只能是原始的“蚩”字。而原始的“蚩”字在字形上还保留着“八肱八趾疏首”的造型,甚至今天的简化汉字依然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更肯定了此字为“蚩”字的可能。

  因此,“蚩”字应该就是象形字。于是,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的青铜鼎的准确称呼应该就是《亚蚩鼎》。它是殷代晚期的文物。

  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蚩尤的最真实可信的、最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有关蚩尤文字史料在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证明了蚩尤神话和历史人物的出现的历史时间段,即在殷代中晚期蚩尤传说就已经真实存在。

  二、黄帝画蚩尤像说的考察

  现在,我们需要考察汉画像石中蚩尤造像的来历问题。

  承上所述,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图》已经出现了“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记载。可是,这个画像的人是否就是黄帝本人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请注意这里的“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之说,它告诉我们;最早给蚩尤进行画像的应该就是黄帝。可是,根据《世本》(王谟辑本)中的记载:“史皇作图”。宋忠注解为:“史皇,黄帝臣。图,谓画物象”。可见真正承担起画蚩尤像的应该是黄帝手下的史官“史皇”。“史”字表明了他的工作性质,而“皇”为其私名。

  关于“史皇”,高诱《淮南子注》以为:“史皇,苍颉也。”《春秋元命苞》也赞成此说,并进一步补充说:“苍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但是,张澍《世本粹集补注》中则主张:“然《路史》引《世本》云史皇、苍颉同阶,是史皇非苍颉也”。

  虽然尚无定论,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史皇”是应黄帝之命、画蚩尤像以达到“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效果。这应该就是古佚书《归藏•启筮》和《龙鱼河图》中的相关记载的直接来源,也应该就是汉代画像石中蚩尤造像最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表现在商周金文中就是符号化的那个著名的形象,见下面的摸写图和拓片: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上)(转载)

  微信联系:PS_890

标签: 蚩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