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纵横百科 48 0

  皖南,一个蕴含着厚重历史,赋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它不仅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这些风光旖旎的名山,还有数百年来古徽州人创造的徽州文化的遗迹,更有一片充满质朴、醇厚和具有田园情调的土地。这些给生活在今天和平时期的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来到这片土地上,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见多识广,大开眼界,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然而,当你把“皖南”与“事变”联系起来时,一种血与火的抗争、一种政治集团之间血淋淋的交锋,一段悲壮惨烈的历史,便不可回避地出现在眼前。

  时间向前推移68年前的1940年10月,那时,正是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不积极团结抗日,却精心策划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为顾全团结抗日大局,决定将驻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奉命率军部暨驻地部队九千余人,由泾县云岭出发,拟绕道苏南北移。7日,行至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激战至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相继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因叛徒出卖而遇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其番号,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使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翌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全面揭露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之真相。中共中央嗣后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华中抗战。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暴行。中国共产党的正义立场,得到全国人民、民主党派、海外侨胞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宋庆龄等人打电报怒斥蒋介石,指出必须立即停止反共活动,至此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这便是发生在皖南这块土地上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悲壮的一页。

  如今的这块土地已告别了昨日的硝烟,战争的杀戮已渐渐淡却,广袤的田野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连空气都带着原野的芳香。如果没有被保存的革命遗址和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今后的人们踏上这块土地,也许不会知道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不会知道为换来今天的民族独立和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烈。为了让先烈的革命精神在这里万古流芳,教育后人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在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之前的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1991年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烈士陵园座落在泾县县城西郊1.5公里处水西山南麓的桃花台,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这里依山傍水,松柏掩映,繁花似锦,环境十分优美。陵园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而今陵园又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成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009年4月4日,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扫墓日~清明节的上午,我们夫妇怀着沉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这座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安息的陵园,祭奠了烈士英灵,墓缅怀了革命先烈,观看了烈士事迹,学习了烈士精神。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

  来到陵园的入口前,首先看到的是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石阙以数字“四”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从而形成了陵园的第一外纪念性空间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 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广场的左侧是一组新四军奋勇抗敌的群雕,两边的高浮雕以激烈的战斗场面,反映了新四军将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雄气概;中间三个半圆雕人物又以极其悲愤的面部神情,向世人愤怒地控诉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卑劣行径。

  从广场向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构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在感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90级台阶,成三个层次,寓意当年九千新四军将士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第三个纪念性空间序列~主碑纪念广场。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纪念柱、凭吊广场和无名烈士墓等组成。从山顶俯视,主碑纪念广场和外围的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们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碑廊的一组组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的马头墙簇拥着纪念碑巨大的碑身。马头墙是皖南村落中最常见的民居构件,用它来象征着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寓意先烈们虽然壮烈殉国50周年了,但他们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闪耀在皖南的千家万户,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成为皖南人民心底的丰碑。

  纪念碑位于纪念广场和神道的中轴线上,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石碑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碑身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象征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崇高伟大的献身精神。巨碑正中下方为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四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西军军歌》、周恩来同志题词及碑记等历史文献。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象神门的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粱。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巨柱的里圈是斜置的花坛,上面种植苍翠的常青灌木,象征着当年烈士们血染的土地上,今天已开创了万古常青的社会主义事业,烈士们的遗愿已变成今天的现实。

  凭吊广场为一个50米内径,四面有开口的纪念碑廊和主碑围合的圆形空间。数字50寓意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主碑向阳,光洁向上的碑身,白色的环廊,围合的巨柱造就了广场肃穆庄重的气氛。主碑和无名烈士墓组合在一起,在透视上形成巨大向上的双曲线抛物线型碑身,增加了纪念碑的感召力,同时利用碑身的巨大体量和建筑空间,形成了第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

  步入凭吊广场,环视四周,我们肃然起敬,除了对烈士的敬仰,也对今天来这里祭奠烈士英灵的人表示崇敬。在这个传统的清明祭祀日,人们没有忘记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人。广场上一队队,一排排祭奠的人们庄严肃立主碑前,向烈士默哀,向烈士献花,并默默的表达着各自的心愿。我们也赶紧加入了这个行列。

  站在烈士墓碑前,凭吊英灵,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千般感慨,万缕情思,不禁油然而生。革命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虽然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所吓倒,却倒在了同为中国人的蒋介石顽固派的枪口下。但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倒下了,你们用鲜血唤醒的成千上万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又站了起来,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踏着你们的血迹,去继续你们未竟的事业。倒下一批,又站起一批,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可抗日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沉浸在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国民党独裁统治者蒋介石又向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举起了屠刀,发动了全面内战。又是一批批先烈们继承你们的遗志,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又有着无数的烈士们继承你们的遗志,抛去家庭和个人的一切利益,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了祖国大地,建设了一个繁荣而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信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更加不会忘记你们,会把你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先烈们,安息吧!

  此时,也许是节气的缘故,更可能是“冤魂”的感召力,老天爷也为烈士们的冤屈而“落泪”,竟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但人们没有躲避,依然有序地进行着祭祀,这情景交融的场面不仅让人感怀,真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陵园祭奠欲断魂。

  回首六十八年前,同室操戈手足残。

  四军奉命向东移,顽凶无理杀戮起。

  敢问苍天可见证,抗日杀敌有何罪?

  唯恐革命势力大,妨碍独裁心有恨。

  冤魂索命蒋该亡,卖国求荣罪该诛。

  鬼神长泣感天地,勇士身躯圆功德。

  浩然正气同天辉,烈士精神将永存。

  随祭祀的人群进入无名烈士墓室,但见墓室四壁为钢筋混疑土浇注,中间是一个直径7米的圆形黑色磨光花岗石墓池,墓池中是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边是祭台。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墓池上方是一个3米直径的圆孔,光线从上面洒下来,更增添了墓室内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象征着先烈们虽然壮烈殉国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光照千秋。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为指导,利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建筑技巧,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铭记皖南事变这一千古奇冤的悲壮事件。着重于一系列纪念性空间的渲染,丰富构思的内涵,提取皖南建筑文化中典型的、最有特色的“语言”。诸如采用改造和简化了的马头墙,黑色和白色提炼净化后的柱础,柱身和雀替,用现代意识和简化了的皖南典型的建筑构件建构的石阙,来表现建筑的特定的地域环境。既力求体现出陵园及纪念碑明确的地方性,又有所创新,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气息,突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鲜明的个性和纪念性,充分表达这一特定的历史主题。

  从主碑广场左侧拾级而上,攀上高高的台阶,来到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塔下,我们静静地默诵着正面毛泽东 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背面周恩来总理题书的“为江南死难烈士致哀”的碑文,而后向皖南事变烈士献花,并三鞠躬,表达了我们深深地怀念和无限的哀思。

  最后,来到陵园西侧的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室内有江泽民 和李鹏总理为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的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皖南事变殉难烈士浩气长存”。陈列展览馆采用场景手法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逼真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七天七夜悲壮战斗的场面。通过参观,我们再次缅怀了当年新四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重温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先烈和他们可歌可泣的斗争已远离我们而去,如今再也看不见那些可敬可爱的鲜活的年轻生命,硝烟散去,墓碑矗立,眼前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墓园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但先烈们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所铸就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却不能改变历史,先烈们崇高、忠诚和无私的精神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为人民而英雄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在先烈们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的后继者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标签: 皖南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