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纵横百科 105 0

四十万赵国人在长平一战,被秦军给坑杀,挺可怜的,真是灭绝人性的啊!小时候每次读到纸上谈兵的时候,就幻想我要是赵王,当年我绝对是留着廉颇在前线跟那秦国打仗。无论如何不能派个废物赵括去,太窝火了。但是长大之后,再查阅资料,就发现赵括不像纸上谈兵里面描述的只会夸夸其谈,一动真格的就废了。之所以我现在这个观念有这么大转折,是有原因的。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其实史学家关于这个原因是有争论的,因为年头太久,文献资料记载也非常少,只能靠推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纸上谈兵这个词跟赵括没什么关系咱们都知道,纸到西汉时才有,真正大兴于世,是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以后。而东汉离战国长平之战有好几百年的时间,战国那会儿根本就没纸,都是用竹简,少量用帛巾。所以说纸上谈兵这词儿肯定是编出来的,至少是后期编的。

纸上谈兵的确实跟赵括没啥关系,因为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边描述赵括的内容也没说什么纸上谈兵之类的词儿。

那这词是怎么来的?真正有这个词儿,就是把它联系到赵括身上,是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真正形成的原因很复杂。著名作家马伯庸先生,曾经详细考证了“纸上谈兵”,并写了一篇文章。想了解详情,您可以搜一下马伯庸先生写的纸上谈兵。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您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是清朝的时候,才跟赵括联系上的就行了。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既然纸上谈兵这个词是跟赵括没有啥必然的联系。那要说了他打仗的水平,按说也应该是不咋地,要不怎么后来这四十万的赵军就全部被秦军给坑杀了呢?

关于这个长平之战,咱们可以分成几点,把过去传统上的认知来解读一下。

廉颇坚守不战,秦国不得已才实施反间计,目的是尽快结束战争都知道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和白起、王翦李牧齐名。但是我们知道他更多的是通过“负荆请罪”这个典故,语文书上读过的《将相和》,没说过他打仗到底怎么样。

实际上廉颇他这一辈子确实有军功,为赵国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他这军功是跟齐国打仗立下来的,他跟秦国打仗,没打过什么漂亮仗,也就是他没占过什么秦军的便宜。

长平之战刚开始,廉颇只跟秦国试探性打了几下,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呢?廉颇就选择防守,坚壁清野,把值钱东西全拆了,收了,烧了。然后只是修筑防线,用死守的态势跟秦国耗,把秦国的锐气耗完了,再尝试进攻。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史书上记载,廉颇跟秦国耗了三年。秦国耗不下去了,才使的反间计,大肆吹嘘赵括,然后赵王中计了,就派了徒有虚名的赵括去前线替下廉颇。

史书上的说法还是蛮有逻辑性的,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双方对峙并耗了三年这种说法并不合理,真要耗上三年,双方将士就不是战死,而是饿死了首先,秦国和赵国各有几十万大军在前线对峙,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食等军用物资啊!那会儿别说什么汽车、摩托车了,马车都很有限,往前线运输物资全靠独轮车。这运输都是问题,往前线推一个独立车,就得有个一农夫。从秦国大本营往前线运输,路途遥远,况且独轮车也装不了多少。农夫推一段时间,该歇了就得歇歇。饿了得吃饭,他不能自己背着粮食,肯定也是吃独轮车上的粮食。那么,等粮食送到前线的时候,农夫就吃掉一半儿了。所以,秦王肯定着急。

再说赵国,确实赵国本土离长平近些,但是赵国没经历过“商鞅变法”一类的变法,他这个经济不够发达。往前线运输物资的道儿近,有什么用?国库里的战备物资跟秦国差得太远,没存货,国力相差悬殊啊!这个时候,廉颇是带着二十万精兵在前线打仗,这可是青壮男子二十万啊!什么概念?打完仗之后,他们还得回家种地。那个时代都是又得种地,又得当兵,而且壮劳力还得拉犁,不像秦国用牛耕地,赵国是用人耕地。如果他们不回去,土地也就大片大片没人耕种,新的一季就没粮食收。等国库里粮食吃完了,赵国只能喝西北风去了。照这么说,廉颇领着二十万的大军跟秦国对垒了三年,赵王肯定也特别着急,按说应该比秦王还着急,至少说着急是肯定的。

所以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其实双方对垒没有三年时间,三年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识,真正从双方开始对垒,到最后坑杀四十万赵国军兵,一共五个月,也就合着才一百多天,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的四月到九月。如果双方真的耗上三年,那么光饿死的士兵都不在少数。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再说一下纸上谈兵的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秦国派人给赵国使反间计,赵王要换也得换一个比廉颇强的,至少也应该水平相当史书上记载,说秦王当时是真耗不下去了,着急就派奸细到赵国去到处散布流言。说廉颇打仗怎么怎么不行,跟秦国打仗,他是被吓得缩头缩尾,秦国最怕的其实是赵括,就怕赵王把赵括给搬出来,这赵括特别厉害。

我们都知道,反间计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让敌人相信,不相信能叫反间计吗?道理和逻辑上得行得通。赵国当时确实是主少国疑,赵孝成王还很年轻,但是他不是傻子,智商还是有的。前线主帅是廉颇,你换人得换一个比廉颇还能靠得住的人,八九不离十的都行。

就好比三国的时候,关羽守荆州,曹操打不过关羽,就到蜀国去了,到处散布谣言,使反间计,说魏国最害怕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张飞多利害,关羽过五关还得一关一关地打,多没劲啊!人家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大叫,曹军那么多人全撤了,比关羽厉害多了。用张飞使反间计,去换关羽,最起码还是比较可信,符合逻辑的。如果随便找一个人叫王小牛,说关羽打仗不如他,必须换王小牛。谁知王小牛还是干嘛的,刘备肯定不信,傻子才会信呢。没准儿刘备听到这之后,直接就把四门紧闭,全城戒严抓奸细,先杀了再说。

所以说单单使一个反间计,就能让赵王临阵换将,把赵括换上替廉颇,赵王也没那么傻。别说秦国用千金贿赂赵国朝野,就是贿赂多少钱财都没用,关键是换上的这位必须得能打才行。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其实,赵王对廉颇不满,换廉颇下来,是因为他老是在前线只防守,不进攻,我派你到前线是打仗,不是让你防守。说白了其实还是钱和粮的事儿,这么拖下去,把钱和粮食耗光了,不用打仗,前线就崩溃了。所以赵王需要找一个能进攻的,尽快能把战争结束的一个人,之所以选定赵括,是因为他之前有军功。因为赵括的爸爸赵奢,当年曾经以少胜多,少有的赵国跟秦国打仗打赢的,赵括当时他也在军营里边儿打仗。赵括并不是传说的只会耍嘴皮子。

真实的长平之战中,赵括应该是也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只可惜他的对手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在廉颇跟秦国对峙的时候,秦国主将是王龁。廉颇撤下来之后,秦国那边知道消息了,马上换上战国最能打的大将白起,让白起去前线指挥,而且秦王调白起去前线的时候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对外泄漏换帅的秘密,主帅的帅旗,还是王龁的帅旗。为什么这么办呢?就是怕这个消息一走漏,杀神白起的名声在外,他到前线了,好不容易把赵括给顶上来了,如果赵国再把廉颇弄回来,反间计不是白使了吗?因为赵王肯定知道赵括跟白起不是一级别的,完全不行。也就是说,廉颇还勉勉强强能敌得住白起,还靠点谱。所以这个时候,秦王下令不许泄露出白起当主帅的消息,违令者,斩。

果不其然,白起跟赵括一交锋,就使用诱敌深入,把赵国的军队团团包围,圈在里边然后切割,并且切断了赵国的粮道,把四十万大军的赵国部队切成两部分。随后,赵国军队是在断粮的情况下被围困四十多天,被逼无奈之下,赵括实施突围计划,把军队编成四小队,四个小队向秦军发起冲击,反复冲击四五次,冲不出去。最后赵括亲自率领敢死队突围,被秦国军队用弓箭射死了。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但是说赵括纸上谈兵就不合适了。为什么呢?论作战经验,赵括确实不如白起,这是肯定的。但是刚才说了,赵国军队被困四十多天,在四十多天已经断粮的情况下还能发起攻击,这不是一般主帅能做到的。因为光动员就很难动员进去,换一般的主帅,断粮四十多天,军心不稳,早哗变了。赵括这个时候能反击,确实他是有能力的。后来赵括死了之后,赵国军队这才彻底军心涣散,转而向秦国投降。当然投降还不如不投降,因为咱们知道投降之后,马上四十万大军全被坑杀了。

虽然赵国的部队是被坑杀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被围困了四十多天,赵军的大多数有生力量仍然是保存下来了,并不是说赵括瞎指挥,导致大量的官兵在战争中就阵亡了。四十万大军是被坑杀的,而不是打仗的时候被打死的。

纸上谈兵,这故事的来源是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边,按那里边写的,确实这个赵括就是一个废物,徒有虚名。

但是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边儿,也有过对长平之战的描述。当时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的第二年九月,秦王下令白起出兵打邯郸,打邯郸之前,白起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长平之战,赵括跟白起在包围跟反包围的拉锯战中,秦国也损失惨重,秦卒也死伤过半。这是《史记》里边明确记载的,赵括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战败了,但是他的作战能力包括他敢于身先士卒,敢亲自率领敢死队突围,这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是一个将军级别的人物,有军事素养。只可惜,他的对手是战国最能打的白起。要换别人,没准这仗他还能打赢呢。

长平之战中,赵括输给白起,是不是因为“纸上谈兵”?

结语:纸上谈兵其实也没什么定论,无非是看一些史料分析一下见解而已。

标签: 白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