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为什么感觉很少有历史记载?萨沙问答第126集
可以考证西周的历史资料,目前来说确实非常稀少。
只有《尚书》、《逸周书》、《诗经》、《周易》、《周语》、《穆天子传》、《世本》、《竹书纪年》等少数文献。
相比持续数百年之久的西周历史来说,这几本书实在太少。
这些书大多是在汉代进行系统的编纂和增添,很难确定在周代到底记载了多少内容。
以《尚书》为例,很多学者认为大部分内容是写于战国时期。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复杂!
第一,西周还是比较原始的社会,对于历史记载不太重视。
记载历史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
以满清为例,本来压根没有文字,在建国初期才根据蒙古文创造了文字。
连文字也没有,当然没有自己文字记载的历史。
说起来可笑,满清的历史几乎都是汉人记载的,属于明代历史的一部分。
很多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比如缅北的少数民族,直到20世纪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还多是西方学者创造的。
如果说20世纪尚且如此,距今4000年前的西周能够记载一点历史,也就算了不错了。
西周的史官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任务是记录每年的一些大事。
由于工作不被重视,史官的记录也很简单,往往一年内只有一两条记录,每个记录只有区区几个字而已。
即便司马迁的西汉时代,对于很多历史事件记录也极为简单。《史记》中对于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记载,往往二三十字,甚至几个字。
中国人比较完整的记录历史,主要是从唐宋开始的。
尤其是汉代发明纸张以后,才开始有长篇大论的历史记录。
到了明清时代,连皇上日常起居包括每餐吃了什么,都有明确的记录。
第二,文字载体比较落后。
上面也说了,纸张是汉代才发明的,古代中国人也不用羊皮卷。
西周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青铜器或者甲骨上。
直到西周晚期,才开始使用竹简,但用的非常少。目前西周古墓的考古中,只发现残缺不全的极少数竹简。
从战国开始,古墓中才发现数量较多的竹简。
而无论青铜器也好,甲骨也罢,都无法写多少文字,记载的历史也非常有限。
第三,没有备份意识。
四库全书为什么保存的较好,而永乐大典则残缺不全?
永乐大典只有一部,因为战乱或者自然灾害损毁了,就完蛋了。
四库全书就有备份意识,全书一共备份了7部,分别藏于不同的地方。
结果太平军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打北京毁了3部,毕竟还剩下4部。
西周时代,压根就没有备份的意识,想要保存什么记录到几千年后太困难了。
要知道,西周战乱还是挺多的。连周幽王都被杀了,镐京也被摧毁。
西周时期的记录资料,恐怕未必能支持到东周,更别说秦汉了。
可见,历史记录在历次战乱中,肯定被损毁殆尽,所剩无几了。
第四,被私分了。
西周灭亡时,周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当时应该还带走了一些历史记录,比如竹简之类的。
但这些贵族不是国王,并没有能力长期保存这些东西。
往往二三代以后,这些东西也就被子孙卖的卖,毁的毁,不知去向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历史记载